四大發明為什麼不算科學,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20-08-10 灼見

「古代中國沒有科學。」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句話,肯定會說:「怎麼可能?!我們不是四大發明麼?」如果更為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還會舉出各種反例:「我們不是有張衡的地動儀嗎?不是有祖衝之的圓周率嗎?不是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麼?……」

是的,還可以舉出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及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

但是,這些都跟科學無關。

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科學?答案是只有古代希臘有科學。希臘之外,其他地方都沒有科學。

這是怎麼回事?答案就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的全新力作《科學的故事》一書中。

《科學的故事》是一本以權威學術為背景,且通俗易懂的科學精神啟蒙書。從亞里斯多德到柏拉圖,通過故事解析希臘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學的奧秘,幫助大家理解科學,認識科學。

(2018年10月30日晚,吳國盛教授曾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

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01 關於吳國盛教授

先來介紹一下吳國盛教授。提到他,很多人都會用「天才」來形容他,年僅15歲便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33歲便被破格評為中國社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1999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此後,吳教授把精力更多投注在教學上,培養出數十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2016年9月,他告別北大,調到清華,主持創建科學史系。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學史專家。很多讀者想必讀過他的代表作《科學的歷程》。

這本書近一百萬字,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教科書,包羅萬象、內容精要而資料詳實,從宇宙起源一直講到生物技術時代。自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歡。

不過現在這個時代是個生活快節奏的時代,大家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專門讀這樣的鴻篇巨製,所以吳教授決定重寫一些篇幅短小的科學史。《科學的故事》便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02 古代中國有技術,但沒有科學

回到我們最開始的疑問:為什麼說古代中國沒有科學?舉例提到的那些人難道不是偉大的科學家嗎?

吳教授給出了答案:古代中國有技術,但沒有科學。不僅古代中國沒有,古埃及、兩河流域、羅馬帝國、蒙古帝國都沒有。它唯獨誕生於希臘。

我們經常說「科學技術」,吳教授提醒我們:「科學」和「技術」不是一碼事。

我們特別常見的觀念上的誤解有兩個:

科技不分,以技代科,這是對科學產生的最常見的誤解。比如現代漢語裡,我們一說科學很容易說成科技,一說科技想的就是技術,這表明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實際就是我們腦子裡有技術沒有科學。」

吳教授在《科學的故事》結語裡寫道:「科學不等於技術。所有的人類族群都發展了屬於自己的技術,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科學也不等於知識。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分子階層,但科學只出現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如果不是希臘科學向外傳播的話,也看不出其他地區有自發產生科學的跡象。」

這個時候,有人會忍不住問到:「你說了那麼多,那究竟什麼是科學呢?」

吳教授認為就科學與技術相區別而言,科學是探求原因的普遍知識。就科學與一般知識相區別而言,它是探求事物「自身」的知識,而不是關於國計民生的「實用」知識。

在理解「科學」方面,吳教授認為我們中國人有強烈的「應用」傾向,這當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

中國文化務實,強調『學以致用』,對學術一向抱有明確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態度,從不認為學術、學問、知識有獨立不依的價值,讀書的價值盡在『黃金屋』和『顏如玉』,盡在『敲門磚』和『進身之階』。

以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為例,它就是一本應用問題集,搜集了246個與生產、生活實踐相關聯的應用問題。

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

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對科學的理解方面,就是強調科學是一種生產力,是人類為了物質生存的需要必定自發從事的一項活動。離開了應用,離開了國計民生,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

其實前面提到的四大發明也好,地動儀也好,都是技術,都有明確的實用目的。而真正的科學是「無用」的。承認事物有「自己」,是科學誕生的前提,而承認事物有其「自身」就是「自然的發現」。「發現」或「發明」自然,是希臘人對人類的獨特貢獻,也是科學的先決條件。

追究事物「自身」的科學,即「自由」的科學。

03 古希臘科學的誕生

為什麼只有希臘城邦時代才出現科學呢?

亞里斯多德已經有明確的答案:

一是因為希臘自由民「有閒」,只有擺脫了生存困擾的希臘城邦自由民才有可能去發展關於事物「自身」的純粹知識,而不顧及它的實用性。

二是因為希臘民族有天生的、未曾泯滅的好奇心,能夠專注於事物自身,並且以發現事物自身的邏輯為樂事。

簡單說來,因為希臘人是自由的民族,只有自由的民族才有可能發展「自由的」科學。

愛因斯坦提出自由學術的三個條件:一是擺脫生存的壓力,獲得生存自由;二是可以隨意發表意見,有言論自由;三是對世界事物有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有心靈自由。

這三大自由和亞里斯多德的兩大自由一脈相承,揭示了為何只有希臘城邦文明才孕育出科學的奧秘:只有自由的人民才會追求自由的科學。

而自由的科學又有兩個特徵:一是高調強調自己的無用特徵;二是以「內在」 推演為知識的構成方式。

以這個標準來看,從來講究實用性的古代中國的確是沒有科學的。

但並不是說古代中國我們提到的那些偉大人物和他們的貢獻不重要,只是說這些與「科學」並不是一回事。就好比是「科學」是李子樹,而古代中國文明是蘋果樹。我們不能把李子樹的標準套在蘋果樹上面。

可以說,「科學」並不是人類文明中的普遍現象,而是極為偶然稀罕的事情。它也並不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件必然會出現的事情。

那科學究竟是怎麼從古希臘誕生的?又是怎樣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那就請翻開《科學的故事》這本書吧。

等你看完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四個最重要的科學貢獻者(群體)對於「科學」的各種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很可能會拍拍心口:「原來科學的誕生,這麼有意思!這麼曲折!當然,也這麼偶然!差一點兒,就沒有科學了!那這樣的話,人類發展到現在,會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留言互動

你認為究竟什麼是科學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留言最精彩的 前5名讀者

可獲得贈書

—THE END—

相關焦點

  • 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你打交道的技術對你生活有促進,但是那個事情跟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不是一回事」,吳國盛教授如是說道。 2018年10月30日晚,吳國盛教授曾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什麼很多人卻說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
    筆者-小文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四大發明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研發出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之前。其它西方國家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那麼,為什麼總有人說科學起源於西方國家,而不是歷史悠久,發明享譽世界的中國呢?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回答,其一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有沒有經過實踐去證明,其二則是古代的發明有沒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解釋。
  • 我國的四大發明不算科學?是時候聊聊人類的科學起源史了
    「科學」與「科技」,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科學的故事》作者吳國盛看來,兩者的含義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科技是一門技術,強調應用性。而科學則是一門學問,其發展並不來自於「致用」。所以在吳國盛看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只能算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愛迪生到底算不算科學家?
    小夥伴們,愛迪生算不算科學家,現在網上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愛迪生也就是一個發明家,也有的人認為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二千多項發明,擁有專利一千多項。所以,以我的理解,發明家主要是實用的發明,而這種發明對全世界有一定的影響意義。
  • 為什麼科學對我們如此重要
    在中國這個地方,對科學的理解是長期缺失的,為什麼中國人會誤解科學、錯失科學,從而影響整個中國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呢?對科學的誤解第一、科技不分:在我們日常語言裡,經常把科學說成科技,一說科技,我們想的是技術,我們一說技術,我們想的生產力。我們說著說著把科學說沒了。
  • 江曉原:科學看待四大發明,駁極挺派和死批派
    作為科學史專家,江曉原早於2011年就在媒體刊發署名文章《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和思考》,文章指出,「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中國人四大發明的發明權,雖然遇到一點點挑戰,但基本上還是穩固的。對這四個偉大發明,我們仍然可以認為是中國人的驕傲。今日舊文新發,以培養科學素養。
  • 饒毅: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
    「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一旦提到這個問題,恐怕會有很多人用「四大發明」來做實證,再用李約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觀點來佐證,即「從3世紀到13世紀,中國一直處於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地位,明清以後逐漸落後了。」然而中國古代科學果真在明清之前一直處於超前的地位嗎?
  • 中國的科學為什麼大而不強?
    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近乎崇拜。在中國這個科學是一個大詞,是個好詞。中國人特別喜歡科學,特別熱愛科學,特崇科學,甚至在世界上,少有像中華民族那樣的如此熱愛科學。這個中國有一個叫科普法,這個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個法律規定,所有人民都必須熱愛科學。所以你看我們中國的電影裡面是不可能出現那些偽科學的,或者反科學的東西。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中國沒有科學?
    據英國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統計,在宋代以前,我們曾經一度佔有全世界發明總量的70%以上。四大發明更是把我們推上了四大文明古國的寶座。中華文明在愛因斯坦看來卻沒有科學,這是為什麼?「無用的」,即使是娛樂欄目還會常常爆出大瓜,讓我們目瞪口呆。
  •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那四大發明算什麼?我們的智力比西方人差嗎?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科學的誕生,長期以來,我們在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過程中,總有一些疑問,為什麼科學誕生在歐洲?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諸子百家為什麼不研究科學?
  • 一個人只相信科學算不算迷信?
    科學和迷信的界限在哪裡?如果一個人凡事都講科學,不科學的事物概不接受,算不算迷信科學呢?科學的核心精神是質疑。科學連自己都質疑,通過不斷否定自己從而不斷完善自己。所以,你如果認同科學精神,那你不可能不加懷疑的相信各種科學理論。科學的可貴之處是不斷完善自己,且提高的速度非常快。但這個世界足夠複雜,科學雖然日新月異但離完全認識世界還有很大距離。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所以,這樣的定義怎麼能表達出什麼是科學和科學精神來?總而言之,一說到什麼是科學,各種回答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為什麼沒人來說清楚什麼是科學?是不是知道的人不屑跟大眾說?還是根本就是沒有人知道?如果全民都不是很清楚什麼是科學,那麼何談科學精神?這是不是正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呢?鑑於此,我覺得我有責任應該向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
  • 關於巫術的誤解:比宗教更接近科學
    無論你相信與否,巫術是更接近科學的學科,而並非站在科學的對立面。大家之所以對巫術有迷信概念的誤解,一方面源自於巫術商業話的社會發展,一方面源自於對巫術和科學兩個概念的理解偏差。靈媒在祭祀場合中依然延續著自己「荒誕」的行為,有莫名的咒語,有誇張的肢體動作,還有奇異的服裝。在整體祭祀活動當中,並不是供奉食物那麼簡單,因為人類需要用複雜的祭祀過程來表現自己對神的敬畏。這些祭祀神的諸多行為,衍生出不同的傳播形態,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認知的藝術。所以最早的藝術形式,都是為神而準備的。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中國沒有科學?是在貶低中國嗎?
    但愛因斯坦曾言:中國先哲們沒有產生科學是必然的,不必感到任何的驚訝!愛因斯坦為什麼這樣評價中國呢?是在貶低中國嗎?有人會問:四大發明和勾股定理是科學嗎?科學是一個有著嚴謹的邏輯體系、並需要大量實驗找出因果關係而建構起來的系統知識。但是中國古代領先的科技則是在實踐經驗上總結出來的。科學講究的是實證精神,你除了說出這個表達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證明這個表達式是對的。算得再多,也不如一個數學證明來得實在。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的基本範式。之前有一個非常火的黎曼猜想,實際上計算機已經驗證到了上萬億位,可是它還不算是被證明的定理,其實道理就在這裡。
  • 中國人比「四大發明」更偉大的發明
    [摘要]「二進位」更是中華民族的發明,是比「四大發明」在時間上更古老、意義上更重大、價值上更現實的發明,應在「四大發明」之前,該列「五大發明」之首。作者:王飛躍(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從小學起,就知道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間斷的民族,還有,我們創造了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後來知道,「四大發明」之說還是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的,認定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重大貢獻,造福了全世界。
  • 不為人知的秘密:為什麼會發生科學革命
    工業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今天這麼美好的生活,比以前古代的時候是好的太多了,我們不用為衣食而擔心,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美滿,是很多古代人都希望過的生活,現在我們還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要發生工業革命的話,必須要有科學革命,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改變,再次促進人們的美好生活。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另一個方面,對我們中國讀者而言,科學的指稱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我們漢語中,似乎有許多種科學,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中國古代也有科學,因此,我們希望把科學的外延界定清楚,把有些東西排除在科學之外,而這,顯然也不是查爾默斯想做的事情。
  • 我們為什麼沒有誕生科學?
    ——吳國盛《科學的故事 起源篇》我一直對科普抱有稱讚和感恩的態度。知識曾一度是貴族、士族掌握的東西,進入近代以來,才漸漸向普通大眾張開了懷抱。21世紀,有了資訊時代的加成,知識終於成為了我們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科學的進步。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感謝科學沒錯,但讀完吳國盛老師的這本《科學的故事》之後,我才明白自己混淆了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