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科學看待四大發明,駁極挺派和死批派

2021-01-10 新華報業網

  

  【導讀】近日與四大發明及相關事件的討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我們在討論四大發明的時候,應當秉持什麼態度,真的容不得質疑嗎?作為科學史專家,江曉原早於2011年就在媒體刊發署名文章《關於四大發明的爭議和思考》,文章指出,「四大發明」一直就有爭議,「爭第一」可以說是產生爭議的一個癥結點。中國人四大發明的發明權,雖然遇到一點點挑戰,但基本上還是穩固的。對這四個偉大發明,我們仍然可以認為是中國人的驕傲。今日舊文新發,以培養科學素養。

  

  培根、馬克思提出三大發明,李約瑟提倡為四大發明

  我們從小受教育,對四大發明都很熟悉,也一直將它們當做中國的榮光。但另一方面,對四大發明的爭議和批評也很多。這些批評有的很誇張,情緒比較激烈。所以四大發明值得我們略加討論。

  四大發明最早出現在培根的《新工具》裡,只有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沒有造紙。培根說這三項發明改變了世界歷史,但他並沒說這三項發明是誰做出來的。他認為這些發明的來歷是不清楚的。稍後馬克思基本上承襲了培根的說法,也是說三大發明,馬克思說火藥把騎士的城堡炸得粉碎,指南針造成了地理大發現,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最後成為改變這個世界的槓桿。但是馬克思也沒有把這三個發明歸於中國。

  從三大發明變成四大發明,最初是來華的耶穌會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他把造紙放了進去。最大的功勞要歸李約瑟,他大力讚美和強調這四大發明是中國人做出的貢獻。李約瑟長期研究中國科學史,不斷稱頌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他被視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四大發明通過李約瑟提倡之後,進入了我們的教科書。

  對四大發明的質疑中,部分有道理,部分屬於情緒化

  有關四大發明的爭議中,聽上去最有顛覆性的一條是:今天全世界用的都是黃色炸藥,而中國人所發明的火藥是黑火藥,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系列,那些反對四大發明中關於中國發明火藥的人就揪住這一點不放。雖然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但是既無實物傳世,也未能推廣。批評四大發明的人就抓住這一點,說畢昇的活字即使是真的,也是不能商業化的,甚至懷疑它的真實性。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陝西灞橋發現了一些 「紙」有些人堅持認為那是紙,於是所謂「灞橋紙」變成一個爭議的問題。

  另一個爭議的問題是指南針,這又和司南及水、旱羅盤聯繫在一起。提出爭議的人質疑:中國古代到底是真的發明了指南針,還是只不過發現了地磁現象?另外關於水羅盤、旱羅盤的爭議也相當多。有些人認為,旱羅盤是西方人發明的,水羅盤可能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也有爭議。這一系列爭議的源頭是司南。而司南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只有古代記載,卻至今沒有人能用天然磁石將它複製出來。

  我們應該承認,這些批評裡有一部分是有道理的。但是許多爭論都是情緒化的,要挺四大發明,可以挺到極端;要批四大發明,也可以批到極端。這兩個極端,是從夜郎自大到虛無憤青。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則是心平氣和地來考察這些爭議。

  

  黑火藥是北宋軍隊標準裝備,傳到歐洲將城堡炸得粉碎

  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是用硫磺、硝石和碳按照一定配比混合成的黑火藥。這從唐代一些煉丹文獻裡就可以看到,最初它很可能是煉丹家無意中發現的。這裡最重要的一個年份是公元1044年,這年北宋編纂了《武經總要》——類似當時北宋國家軍隊武器裝備的標準教科書,書中出現了三個黑火藥的配方。這表明至少到公元1044年,火藥已經成為北宋軍隊的一項標準裝備。

  企圖動搖中國人在火藥上的發明權有兩條路徑:一條是試圖從西方古代文獻中找到一些比北宋更早的火藥記錄,另一條是糾纏黑火藥和黃色炸藥的區別。

  第一條路徑上,爭奪黑火藥發明權的大致有這樣四個候選者:希臘火、海之火、印度和培根。這裡我們先要區別燃燒劑和火藥。燃燒劑在燃燒時需要外界供給氧氣,而火藥本質上是一種「自供氧燃燒」,即火藥本身能夠提供氧。在黑火藥中,硝石就是用來提供氧的。上面四個候選者中的希臘火、海之火,確實有年代很早的記載,希臘人和拜佔庭軍隊曾用它們焚燒敵艦,但它們都是燃燒劑,所以實際上沒有資格與黑火藥競爭。第三個競爭者是印度,但是比較權威的觀點認為,印度直到13世紀還沒有火藥,最早在印度出現的火藥實際上是元朝軍隊遺落在那裡的。所以印度作為爭奪黑火藥發明權的候選者是比較弱的一個。最有趣的是13世紀的著名學者羅傑爾培根(RogerBacon,1214~1294)。一些西方人認為培根已經發明了黑火藥,他們的依據是,據說在培根的著作裡有一個用隱語寫成的黑火藥配方。西方有人把這個隱語通過調整字母順序,甚至添加字母的方式,「釋讀」成了一個黑火藥配方。但是這種「釋讀」方法本身就站不住腳,況且即便培根真有這樣一個黑火藥配方,也在《武經總要》之後兩百多年,所以培根仍然不能爭奪黑火藥的發明權。

  既然可以確認黑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那麼我們再來解決黑火藥和黃色炸藥的問題。

  

  今天全世界用的炸藥都屬於黃色炸藥系統。黃色炸藥來源於公元1771年發明的苦味酸,最初是作為染料的,後來發現這種黃色染料有很強的爆炸性質,1885年法國第一次將它用於軍事用途,裝填在炮彈裡作為炸藥。這樣一來,問題就很清楚了:當年馬克思說火藥把騎士的城堡炸得粉碎,顯然不是說1885年之後的事情,起碼在17世紀就已經發生了。那是被什麼炸碎的呢?當然是被中國人發明的黑火藥炸碎的。

  至於黑火藥向西方的傳播,恩格斯的論斷比較可信。恩格斯對軍事史有興趣,他總結出火藥西傳的路徑:從中國到印度,再從印度到阿拉伯,然後從阿拉伯到歐洲。在這個過程中,歐洲騎士的城堡被黑火藥炸得粉碎。因此中國人發明的黑火藥確實改變了世界歷史。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已是定論,包含了對紙的傳統定義

  本來我們都知道東漢的宦官蔡倫發明了一種造紙的方法,其法簡單經濟,這一直是被作為定論的。許多西方學者也贊成這一定論。在這個定論裡,包含了對紙的傳統定義。

  為何提出「灞橋紙」是自尋煩惱呢?因為將這些近似爛棉絮的、最大只有巴掌大小而且沒有書寫證據的東西稱為紙,實際上就降低了紙的技術標準,放寬了對紙的定義。此舉帶來的後果,則是中國在造紙上的發明優先權反而有可能喪失!

  為什麼呢?如果允許放寬對紙的定義,那如何對待埃及的紙莎草紙?紙莎草紙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而且今天在世界各大博物館裡藏了很多紙莎草紙的作品,上面有顏色鮮豔的圖畫和文字。如果執意要把灞橋發現的絮狀物說成紙,那古埃及那些有大量圖畫文字在上面的、用植物纖維做成的紙莎草紙,能說它不是紙嗎?而一承認埃及的紙莎草紙也是紙,那中國的造紙發明優先權就喪失了——紙莎草紙比蔡倫造紙早了3000年。

  

  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還是地磁現象,與司南能否復原有關

  中國關於指南針的歷史文獻記載是相當晚的,但一講司南,我們就把它的歷史提前到先秦。許多人甚至在《韓非子》中找到了證據,認為戰國時期就有司南了。司南的標準圖案(一個天然磁石做的湯匙)在小學課本裡就有。但是迄今並未發現任何古代的司南實物,這個圖案實際上是王振鐸在20世紀40年代假想出來的。該圖案後來上了1953年的紀念郵票,於是成為定論:中國人在戰國時代發明了司南。當年王振鐸的報告說他已經用天然磁石複製成功司南,但是這具司南從來沒人見過,至今下落不明。現在博物館中陳列的司南,通常都是合金製造的,並用電磁線圈對它充過磁,這樣才能夠指南。這樣的陳列品不能稱為複製。

  涉及司南的最早文獻是 《韓非子有度》,但從上下文來看,其中所說的司南並不是指一個器具,而是類似於我們說的「規矩」、「法度」這樣的意思。已經有人寫論文詳細分析了中國古代大量文獻中出現的「司南」字樣,其中有很大的比例並不是指能夠指南的器具。要證實先秦時代就有司南,只有兩條路徑:一、發現一個古代司南實物,而且這個實物是天然磁石的,並且能夠指南;二、用天然磁石複製出一個真正能夠指南的司南。既然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實物和複製品,那麼司南迄今仍然只是一個神話。

  為什麼有很多人願意維持司南這個神話呢?因為司南這個神話和指南針的發明權有很大關係。有人認為中國人只不過發現了地磁現象,這和發明指南針還有距離;而如果我們戰國時代就發明了司南,那就能保障我們在指南針上的發明優先權。

  韓《陀羅尼經咒》或大唐送去,中國雕版印刷優先權不動搖

  培根和馬克思說的三大發明裡面有印刷術,印刷術包括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比較簡單,就是讓刻工在一塊木板上,把我們要的文字或圖案雕出來。印刷的時候在這個木板上刷油墨,然後把它印到紙上。古代的雕版印刷都是這麼印的。通常我們認為現藏大英博物館的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剛經》是雕版印刷最早的實物。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在公元868年才學會雕版印刷,應該在這之前就會了。

  

  活字印刷就比較複雜了。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裡記載了畢昇用泥燒成活字,能夠用來印刷。但這只是一個記載,既沒有泥活字的實物傳下來,也沒有用這個泥活字印刷的東西傳下來。這個記載是不是可信?說實話也不是100%可信,但是我個人覺得它有80%可信。不過當時這個泥活字並沒有得到推廣,也沒有關於畢昇用泥活字賺錢致富的記載。從畢昇往後900年,中國的絕大部分書籍仍然都是用雕版印刷的。這說明泥活字沒有能夠在商業上取代雕版印刷。在泥活字之後又發明了木活字和金屬活字,這兩種活字也被嘗試過。但是這些活字都沒有商業價值。

  爭奪中國人的印刷術發明權最厲害的是韓國。韓國人的做法分兩步,第一步是爭奪雕版印刷的發明權,如果這個被他們爭奪到了,整個印刷術的發明權就是他們的了,他們就可以說「韓國發明了印刷術」,那四大發明中的一個就變成韓國的了。

  1966年在韓國一個廟裡面發現了一卷《陀羅尼經咒》,這是一份漢字的雕版印刷品。它的年代比剛才我們說的王玠印造《金剛經》的公元868年要早。這個《陀羅尼經咒》印刷的年代,可以肯定是在公元704~751年之間。因為公元704年這個《陀羅尼經咒》才被譯成漢文,而公元751年是韓國這個廟落成的年份,這個東西是在廟落成之前埋下的,所以可以確信是公元751年之前。於是韓國人在世界上造輿論,說他們發現的《陀羅尼經咒》比大英博物館藏《金剛經》要早。

  

  但是韓國人完全迴避了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這卷《陀羅尼經咒》是從哪裡來的?在當時,日本和朝鮮半島諸國都非常流行從中國進口佛經、書籍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被當做珍貴的文化禮物。因此很多西方研究雕版印刷的專家都認為,這個《陀羅尼經咒》是在中國印刷了以後,送到朝鮮去的。因為當時這個廟落成的時候會需要這樣的禮物,這個《陀羅尼經咒》就是從大唐搞來的。這個《陀羅尼經咒》上面有幾個漢字,是武則天時代所用的特殊漢字。因此現代大部分中國學者和那些研究雕版印刷的西方學者認為,這卷《陀羅尼經咒》是在中國印刷了以後送到朝鮮去的。所以它的發現仍然不能動搖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權,相反還提早了中國雕版印刷術的實物年代。

  當然這樣的解釋也不能說有100%的說服力,因為現在既沒有這卷《陀羅尼經咒》來自中國的直接證據,也沒有它是在朝鮮當地印刷的證據。所以學術界認為,韓國發現的這個《陀羅尼經咒》,並不能顛覆中國人在雕版印刷術上的發明權。但是他們確實也提出了一點點挑戰,儘管這沒有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韓國有「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金屬活字上或有優先權

  但是下面一件事情韓國人確實得分了。2001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在韓國清州發現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印刷於公元1377年)為「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由韓國政府資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清州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朝鮮人在金屬活字上具有世界第一的發明權。當然這並未動搖中國在印刷術上的發明權,但是韓國得到了金屬活字上的優先權。因為朝鮮人確實非常熱衷於鑄造金屬活字,他們用金屬活字印了大量的書,所以在金屬活字上可能他們是有優先權的。

  

  現在的情形是,韓國人企圖爭奪中國的雕版印刷術發明權,不太成功但也有一點小進展。在活字印刷上,他們要超過畢昇做不到。但是在金屬活字印刷上,他們佔了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他們比中國的金屬活字印刷要早。

  為什麼畢昇所發明的泥活字,以及後來的木活字和銅活字都不能推廣呢?直到現代西方的印刷術傳入之後,中國的雕版印刷才廢棄呢?在歐洲,古登堡在15世紀發明金屬活字,很快被商業化推廣了。而中國的活字印刷為什麼這麼難推廣?這是因為中文和西文之間確實有著一些根本的差別,我這裡只說兩點:

  第一點是前期投入。以英文為例,26個字母,加上數字、標點符號等等,做一套只需要幾十個不同字符(當然需要大量複本)。但漢字不是這樣,在古代有幾萬個漢字,就是今天在簡體字普及之後,常用漢字也有幾千個。也就是說,造一套西文字成本很小,但要造幾萬個不同漢字(同樣需要大量複本),造一套字就非常昂貴。古代的活字都是官方或者是皇家來製造(朝鮮的金屬活字也是如此),就是因為它需要很大的投入。其次是對員工素質的要求。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排字工人必須是一個認識幾萬個漢字的人,但是西文的排版工人甚至可以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因為它一共只有幾十個符號。所以在現代印刷術發明之前,漢字沒有優勢;現代印刷術發明之後很久,漢字仍然沒有優勢。只有到了電腦時代,漢字的春天才真正開始了。如今中文和西文相比,在排版、印刷方面的劣勢已經完全消失。今天中文打字可以比西文打字更快。

  為何中國科技新館陳列絲綢、青銅、陶瓷、造紙印刷?

  中國人四大發明的發明權,雖然遇到一點點挑戰,但基本上還是穩固的。對這四個偉大發明,我們仍然可以認為是中國人的驕傲。

  但是在北京的中國科技館新館,現在陳列的四大發明不再是我們教科書上的那四個了,而是變成了絲綢、青銅、陶瓷、造紙印刷。為什麼變成這四個了呢?主要原因可能是:一、要讓這些發明的科技含量更高;二、讓它的範圍變大。這也許主要是著眼於防止別人來爭奪我們的發明權。比如絲綢,就很複雜,涉及到養蠶、種桑、紡織、印染等等,將這一大批工藝技術都歸在「絲綢」名下,當然範圍就廣了,科技含量就高了,不容易被人爭奪。青銅也是一樣,涉及一系列冶金工藝,非常複雜。陶瓷在燒制的過程中,裡面有很多化學和藝術方面的學問,也足夠複雜。而將造紙和印刷合併,既把「灞橋紙」這類爭議放到了一邊,再加上籠統的「印刷」,它既可以是活字印刷,也可以是雕版印刷,這樣也能夠確保中國的發明優先權。所以這「新四大發明」不太容易被別人爭奪。

  

  排列更多「新四大發明」,加深對中國科技成就和傳統文化認識

  其實我們也可以考慮更多的「新四大發明」。如果我們考慮這樣三個原則:一、對中國的文明,或者對中國人的生活,有過廣泛影響的;二、儘量保證中國人的發明優先權;三、應該有足夠的科學技術含量(偉大的發明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其實司南這樣的東西只是天然磁石,科技含量就有點低了)。那麼我們就可以有一系列「新四大發明」,以前我曾提出過兩組。

  先看「新四大發明A組」:絲綢、中醫藥、雕版印刷、十進位計數。絲綢之所以入選,是因為這是古代中國人非常具有特徵性的東西。中醫中藥現在一直遭到一些人的打壓,有的人甚至說中醫是偽科學。實際上我們必須看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健康就是靠中醫中藥來呵護的,應該承認中醫對中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況且它直到今天仍然有活力,這比司南之類早已沒用的東西強多了。考慮到韓國人在金屬活字印刷上已經佔先,我們不如只提雕版印刷,這樣可以確保中國的發明優先權。十進位計數從數學上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而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採用這個計數法。

  再看「新四大發明B組」:陶瓷、珠算、紙幣、陰陽合曆。陶瓷入選的理由類似A組中的絲綢。雖然今天有了計算機,珠算基本上沒有什麼優越性了。但在計算機普及之前,珠算是非常有商業潛力的。中國人在宋代就發明了紙幣(交子),這說明中國人很有商業頭腦。實際上這是中國人一個非常可以驕傲的發明,但是以前我們一直很少去講。這可能和我們的某些觀念有關,我們老是覺得錢這個東西是不好的,好像中國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並不光彩似的。陰陽合曆(農曆)一直到今天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我們中國的農曆和西方的曆法完全不一樣,現在用的公曆是一種陽曆,完全不考慮月相。中國古代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見的。其他民族的曆法,大部分要麼用陰曆,要麼用陽曆要麼根據月相,不考慮太陽運動;要麼只考慮太陽運動,不考慮月相。中國古代的陰陽合曆將這兩者都兼顧起來,而且又能做到相當高的精度。

  當然這「新四大發明」A組B組,我認為既不必寫進教科書,也不必要求博物館如法陳列。這只是一個知識遊戲,我們可以通過評選「新四大發明」來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科技成就的認識,在遊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討論當選偉大發明的標準。

相關焦點

  • 江曉原:把科學請下神壇
    解放周末:很多人和您父親過去的認識相仿,在他們眼中,科學是崇高的,不能理解一個崇高的事物為什麼要被反思。江曉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有一種比較普遍和傳統的觀念,認為科學就應該被歌頌和讚美,它就應該高高在上。這種現象更多地出現在發展中國家。
  • 中國「四大發明」由外國人首先提出(圖)
    不過,「四大發明」這一說法,卻是誕生在抗戰期間。  最早的說法是「三大發明」  中華文明有很多和「四」有關的並稱,如四書五經、四大美人、唐初四大書法家、初唐四傑、宋代四大書法家、元四家、四大奇書、四大古典小說等等。「四大發明」雖然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並稱比上述那些要年輕得多。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它竟然是由一個外國人首先提出來的。
  • 江曉原談《自然》雜誌:兩棲辦刊模式值得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江曉原、穆蘊秋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持續聯名發表關於《自然》雜誌的實證研究,目前已有四篇見刊,第五篇即將面世,這些論文刷新了我們對《自然》雜誌的舊有認知。近期,部分研究成果結集為《Nature雜誌與科幻百年》一書出版,藉此機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邀請江曉原教授談談《自然》這本「神話」般的雜誌。
  • 中國有四大發明,為什麼很多人卻說現代科學誕生於西方?
    筆者-小文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四大發明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研發出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之前。其它西方國家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那麼,為什麼總有人說科學起源於西方國家,而不是歷史悠久,發明享譽世界的中國呢?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回答,其一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有沒有經過實踐去證明,其二則是古代的發明有沒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思維可以解釋。
  • 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被科學界廣泛採用的「科學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國私營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為國爭光」,下一步應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昨天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真正要擁有一大批高質量的本土科技期刊,下一步,我國應儘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體系。為國爭光,著實不易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江曉原坦言,這無疑是一個為國爭光的優異成績,它的取得非常不容易。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四大發明為什麼不算科學,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清華教授:中國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01 關於吳國盛教授先來介紹一下吳國盛教授。提到他,很多人都會用「天才」來形容他,年僅15歲便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33歲便被破格評為中國社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1999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 中國人比「四大發明」更偉大的發明
    [摘要]「二進位」更是中華民族的發明,是比「四大發明」在時間上更古老、意義上更重大、價值上更現實的發明,應在「四大發明」之前,該列「五大發明」之首。可惜,中國自己的受益卻差不多是以「出口轉內銷」的形式實現的,中間還經歷了巨大的磨難:在東方,指南針成就了風水,火藥點了爆竹,造的紙當冥錢燒了,印刷術印了經卷普及了宗教;在西方,指南針開啟了航海時代,火藥武裝了洋槍洋炮洋艦,造紙印刷推動了文藝復興和現代科學與技術;我們在洋槍洋炮洋艦的脅迫之下,重新認識「四大發明」,學習追趕現代科技,經過二百年的屈辱和災難之後,今天終於躋身世界主流,走上民族復興之道,並真正開始重視科學與技術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江曉原:首先應該對於SCI(科學引文索引)有個全面的認識。它是由美國私營商業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值得注意的是,SCI收錄的期刊主要來自使用英語的發達國家,美英兩國SCI期刊合計5000餘種,佔比超過全球一半。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以增強原創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上海正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形勢下,上海布局這一重要領域有何深意?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 科技史專家進一步提出:中國古代新四大發明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發明對人類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堪與四大發明媲美。  據科技日報報導,著名科技史專家、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說,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輝煌燦爛,光耀世界,中醫中藥、十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進程中作用以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與四大發明同等重要,完全可以稱之為新四大發明。  王渝生介紹說,中醫中藥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 愛因斯坦是超級民科;房中術自古有之——這本《科學外史》太贊了
    這本書的結構簡單明了,是分為八個部分的:昨夜星辰、千秋寂寞、性命交關、四大發明、兵兇戰危、外星文明、似真似幻、科學政治。乍一看名字你就知道,最有趣的莫過於千秋寂寞和性命交關(請原諒我的膚淺)。江曉原先生也會用到「民科」這樣的詞語,比漫畫高超的地方是他還特意詳盡解釋,體貼了我們這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人。
  • 基因、大數據、全球變暖:江曉原的2019書單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 作者將這些都歸結為「基因本質主義」偏見,並且明確指出:「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公司根本無法對常見疾病的健康風險提出具體的科學預測,因為……基因檢測的科學真相是,幕後並沒有神諭祭司」。
  • 我國的四大發明不算科學?是時候聊聊人類的科學起源史了
    「科學」與「科技」,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科學的故事》作者吳國盛看來,兩者的含義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科技是一門技術,強調應用性。而科學則是一門學問,其發展並不來自於「致用」。所以在吳國盛看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只能算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 江曉原評《太空漫遊》四部曲:一個舊傳統的絕響
    《太空漫遊》四部曲  一個舊傳統的絕響  江曉原    這些細節上的吻合或相似有多大的科學意義,是另一個問題,但反覆提到這些細節,足以說明克拉克心目中的價值標準——在這些序、後記、題記之類的文字中,能解讀為後一個傳統的內容,連隻言片語也找不到!  對外星文明持何種態度,也往往可以視為上述兩個傳統的試金石。那個陳舊的、樂觀的科學主義傳統,更願意相信外星文明是仁慈友好的——儘管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
  • 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是古代四大發明,對此西方怎麼看?
    指南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我們知道,四大發明指的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這幾項「發明」或者「發現」,是見諸於我國的正史的。指南針和火藥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造紙術見於東漢,活字印刷術見於宋代。最早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概念的是西方人,即英國的科學史學者李約瑟。因為,關於什麼是發明?什麼是發現?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這些跨學科(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等)的名詞定義,是近幾百年來的西方學者首先提出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近代社會科學的整體框架,是由西方學者搭建的。
  •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什麼樣的歷史,它們都是誰發明出來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甚至是對於世界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它們分別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活字印刷術。到東漢末年,山東造紙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的競爭者。在後來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主講嘉賓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