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學為什麼大而不強?

2020-09-04 一路錢行一

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近乎崇拜。

在中國這個科學是一個大詞,是個好詞。中國人特別喜歡科學,特別熱愛科學,特崇科學,甚至在世界上,少有像中華民族那樣的如此熱愛科學。

這個中國有一個叫科普法,這個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個法律規定,所有人民都必須熱愛科學。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的電影裡面是不可能出現那些偽科學的,或者反科學的東西。 近代中國人的對科學有一種極其的推崇,可是呢,我知道我們科學發展水平並不是很高,儘管今近20年來國家大力投入,使得我們的科學的量在規模方面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質方面還沒有根本的改觀。

為什麼如此重視科學,確很難發展起來?

原因很多,基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是個後進國家,是一個跟進者。

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就是三大誤解,第一個誤解,「科」「技」不分。現代中國人說科學的時候很容易說科技,一說科技就認為是技術。這樣就造成一個後果,科,技不分,以技代科。我們經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科學是不是呢?

第二,我們總用「實用」的態度,功用的態度來看科學,「科技興國」「科學救國」「科技惠農」。因此科學在中國缺少一個原生的動力,我們都是以「用」來看待科學。

第三個誤解就是,過分強調分科,從初中開始就分文科理科,大學分科更細。所以中國培養出來的科學家往往是專家,很少有宏闊視野,有融貫知識的大家。

相關焦點

  • 王貽芳:物質科學不強,其他科學不可能強
    五,對撞機項目在哪裡落地,哪裡就會是世界科學中心問:您推進的CEPC的項目,為什麼說它會是一個讓中國科研向前走的項目?事實上在最近的這些年,這種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活動確實產生了一些重大的發現,比如說大家知道的引力波,大家知道的希格斯粒子的發現,大家知道的中微子振蕩,這些都是依賴有組織的、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而最終產生的重大科學發現。第二方面,從中國現在的情況來看,做這種有組織的、大規模的科學研究相對來說比那種奇思妙想出成果的機會可能略大一些。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很多人用文化差異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找到比文化更好的解釋,就是地理和生態差異形成的不同國家體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中國,由於不存在鄰國威脅,當權者不必從新發明和新觀念上得到幫助,國家也沒有義務容忍常常向傳統官方理念挑戰的創新人士。歐洲多國體系的第二個重要後果就是沒有哪個意識形態或思想體系能夠被當權者強加給整個地區,在某個國家持非流行觀念的學者一般可以越境到幾百裡外的其他國家尋得安全,並繼續自己的研究。
  • 為什麼科學誕生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在如今資訊時代,網際網路,計算機,網絡傳輸協議,作業系統,資料庫等等都是都是美國人的發明,當然在吧這些東西應用方面中國現在做的很好,但是為什麼這種從無到有的發明中國做不到呢?在書籍《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中羅列了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1001項發明,中國人在其中有30項之多,但是在30多項發明全部出現在公元1500年之前。而這1001項發明中有800多項都是公元1500年以後的。
  • 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中國建設的加速度
    世界領先的強磁場 中國建設的加速度——走進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系列報導之一本報記者 張 曄 劉志偉把一塊材料放在相當於地球磁感應強度120萬倍的強磁場下,持續10毫秒,或者以毫秒級的時間間隔反覆施加強磁場
  • 磁場為什麼這樣強(關注)
    王郭驥攝  「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已躋身國際領先的脈衝強磁場設施」——前不久,由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荷蘭的國家強磁場實驗室主任以及強磁場領域方向的21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估專家組,對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強磁場中心」)完成國際評估,並做出了上述結論。
  • 為什麼施肥量以產量計算不科學?果樹施肥量的正確把控
    作者簡介: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國農科院教授,果樹專家。1990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95年從事果樹營養學研究,一直深入到農業第一線,理論聯繫實際,在全國南北果區建立了1200多個優質高效示範園。發表論文20餘篇,著書有《曹泳春務果論》和《果樹營養循環學》。
  • 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體比中國強?答案卻不見得!
    網上不時有人把「印度軟體技術比中國強」這句話翻出來炒作一番,結論當然是中國軟體技術勝,言者這時總要嘲笑一下印度的人才全在「矽谷」,中國的IT精英在國內創業。從帳面上來看,我國軟體產業數據確實比印度好看得多。為什麼還有人固執的認為印度軟體比中國強?答案卻不見得!
  •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從今天起《峰雲讀書會》幾篇文章介紹,林毅夫先生的《解讀中國經濟》,內容讓我們感覺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內容。今天首先介紹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選這個題目是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古代的科學叫不叫科學?
  • 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它能讓人很輕易就得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的謬論。如果不是在這次疫情中,亞洲國家優異的抗疫表現,我們都很難找到理由去反駁它。客觀地講,現代科學,的確沒有誕生在中國,中國甚至不具備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即使沒有西方的入侵,中國出現現代科學的可能性依然十分渺茫。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孕育的是科技,而不是科學。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中國沒有科學?是在貶低中國嗎?
    但愛因斯坦曾言:中國先哲們沒有產生科學是必然的,不必感到任何的驚訝!愛因斯坦為什麼這樣評價中國呢?是在貶低中國嗎?科學是一個有著嚴謹的邏輯體系、並需要大量實驗找出因果關係而建構起來的系統知識。但是中國古代領先的科技則是在實踐經驗上總結出來的。科學講究的是實證精神,你除了說出這個表達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你要證明這個表達式是對的。算得再多,也不如一個數學證明來得實在。這其實就是一個科學的基本範式。之前有一個非常火的黎曼猜想,實際上計算機已經驗證到了上萬億位,可是它還不算是被證明的定理,其實道理就在這裡。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實現群體免疫是「不現實、不科學、不人道」!
    11月13日下午,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1世紀的流行病」國際學術交流會上,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通過視頻作了以《新冠肺炎治療進展》為題的主旨報告。對於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以及再感染問題,鍾南山說,無症狀感染患者在新冠患者中的佔比在20%-40%,其重要特點是有比較強的感染性,需要非常重視。如果發生不明來源的聚集性發病時,社區內進行全民的RT-PCR篩查是必要的。「再感染是可能的,但並非普遍現象。」
  • 為什麼中國大規模檢測這麼驚豔?是勤勞勇敢?不,是科學啊
    歐洲頭條丨為什麼中國大規模檢測這麼驚豔?是勤勞勇敢?不,是科學啊  英國城市利物浦在11月20日剛結束一場大規模的新冠檢測項目,這是英國第一次在一個城市做大規模檢測。利物浦是英格蘭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地區,每百萬人感染率是英格蘭平均水平約2倍,所以被選為試點。
  • 解讀美國的「反智主義」: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想當然的認為人們應該相信環境問題背後的科學。我們或多或少地接受這樣一種前提條件:如果有一組證據充分且經過同行評議的科學報告,或者是國家研究委員會或皇家學會這樣知名科學組織的報告,或者說,我們的科學研究有一系列完整健全的機制,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去懷疑科學甚至為科學辯護。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即便如此,還有人會去質疑科學呢?
  • 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
    一方面因為這般愛情傳奇,一方面因為李約瑟本人並非科學史專家,他所提出的「李約瑟難題」,從開始至現在,由中國到世界,都充滿了爭論。 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 南京唯一國字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為什麼存在感不強?
    中國藥科大學,簡稱「中國藥大」,是一所「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前身為始建於1936年的國立藥學專科學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藥大作為一個專科性學校,提供了本科生非常多的實驗課程,基本上主幹課程可以達到實驗理論一比一。藥大的住宿條件在南京也是數一數二,獨立衛浴空調風扇加自己可以購買使用洗衣機,宿舍生活十分舒適。
  • 中國的諾貝爾獎為什麼這麼少,難道是因為不公平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獎項,也是影響最大的獎項,一個國家諾貝爾獎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比什麼奧運金牌強多了。在這裡,主要說的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也就是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和生理獎,尤其是諾貝爾物理獎,至於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獎,含金量趕不上諾貝爾科學獎,並且評價標準也不嚴謹。為什麼諾貝爾科學獎很重要,因為每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都一定是在科學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而且是理論方面理論方面。
  • 為什麼人們不相信科學
    這個調查結果引起了人們的思考:為什麼人們很難相信一些科學的觀點呢?為什麼人們對某些科學現象那麼感冒呢,即使已經有很多證據證實這些現象了?我麼的調查發現,先前的觀點會受到科學理論的影響,可是它們還是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這份新的調查對於美國人為什麼對某些科學觀點那麼感冒做出了有說服力的解釋----比如進化論與我們本身的觀點,我們的宗教信仰都是矛盾的----而且進化論的研究經歷了較長的階段,需要人們在這過程中不斷學習接受新概念。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貢獻幾乎為零,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
    科學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中國古代以詭辯、自圓其說代替研究技術背後的規律,科學問題並沒有被嚴肅對待。即便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只是技術而非科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呢?為什麼這麼說,先看看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這個活動。2016年4月22號,我看到科技部(當然還有好多個部委)聯合發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之後,在朋友圈裡面寫的一段話。
  • 探秘「穩態強磁場」,探索前沿科學寶藏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位於中國合肥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建成3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建成場強排名全球第二的40T級混合磁體,將向45T的世界紀錄發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