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國農科院教授,果樹專家。1990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95年從事果樹營養學研究,一直深入到農業第一線,理論聯繫實際,在全國南北果區建立了1200多個優質高效示範園。發表論文20餘篇,著書有《曹泳春務果論》和《果樹營養循環學》。
有人曾經反問我,為什麼施肥量以產量計算不科學?我做了個比喻,如果你生了10個娃娃,發現第一個吃一碗米飯就飽了,所以讓所有的孩子都吃一碗米飯,結果會把身體強飯量大的娃娃搞得更加悲慘,身體將不如只吃一碗米飯的娃娃好。
以產量來計算施肥量,致使很多果區的蘋果產量大而品質差,人們只是關注一園地套了多少袋,卻不關心一畝園賣了多少錢;或者人們只問你總共賣了多少錢,卻不問你總共投資多少錢。其實,施肥量要綜合果園的各種條件來進行科學判斷,不僅要看產量,還需看氣候、土壤、樹勢、樹齡、品種、地形等。
產量大,多施肥,產量小,少施肥,可能不假,照此說,沒產量就不施肥了嗎?如果按產量計算施肥量,那麼到新疆就有可能產生肥害,到南方就有可能發生只長樹不結果現象,因為新疆是沙壤土,溫差大,漏水和吸水性都強,產量高,品質好,如果按產量計算施肥量,那麼氮肥需要多少啊?早就把樹燒死了;南方氣溫高,植物四季不停長,只能少食多餐,小穴多點,如果加大氮肥施用量,樹冒條不掛果。
中國土壤是南酸北鹼,所以南不施一銨,北不施二銨;氣候是南澇北旱,所以北方要一次性吃飽,南方要少食多餐。南方雨多,要多施中量元素肥;北方雨少,要加施微量元素肥。如果按產量計算施肥量,那麼肥料都銷往北方去,南方最好就別施肥了。比如葡萄,同樣的品種,栽植到新疆吐魯番可以烤制葡萄乾,栽植到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只能釀酒,而栽植到低緯度或低海拔地區則可以鮮食,所以說地區不同,土壤不同,酸鹼度不同,施肥的品種也要有差異。施肥量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作物,相同品種的不同情況,區別各種元素的施用量,也就是配方施肥,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全營養施肥,切不可一概而論,一言以蔽之。
一般來說,掛果多,多施肥;樹勢弱,多施肥;樹齡大,多施肥;土質黏,多施肥;氣溫低,多施肥;乾旱得,多施肥;高坡地,多施肥。但這也要區別對待,不能籠統和模糊,不然,就會產生危害,這也正是農業科學複雜化所存在的難題。比如樹勢弱,肯結果,要多施複合肥;樹勢強,難掛果,要多施有機肥。土質黏,透氣性差,要多施有機肥;乾旱少雨,土質沙化,微生物減少,容易漏水漏肥,則要多施生物有機肥或菌肥。
有機肥是改良土壤,改善品質的肥料,無論東西南北,各種氣候和土壤,都要多多益善,不能限量;而無機肥是增加產量,避免短板的肥料,是一把「雙刃劍」,一定要根據氣候、土壤、樹勢、樹齡、產量、品種、地形和條件來進行;追肥還要依據果樹在不同生長季節吸收不同元素施用不同肥料。
總之,科學判斷和掌握施肥量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樹施肥的原則,有機(長效)+無機(速效)+有益微生物菌(增效),平衡施肥,酌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