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科學的故事 起源篇》
我一直對科普抱有稱讚和感恩的態度。知識曾一度是貴族、士族掌握的東西,進入近代以來,才漸漸向普通大眾張開了懷抱。21世紀,有了資訊時代的加成,知識終於成為了我們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科學的進步。
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感謝科學沒錯,但讀完吳國盛老師的這本《科學的故事》之後,我才明白自己混淆了一些東西。
《科學的故事》幫我們釐清了,&34;這個術語最初原本的含義。科學不等於科技,科學也不等於技術。科學其實是一種無功利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知識的知識。科學的誕生並不普遍,不是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否則兩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國文明都會有科學。科學更像是一場稀罕的令人驚奇的奇蹟。那麼這個奇蹟為何會在希臘誕生呢?又如何在希臘成長起來?讓我們一起跟著吳老師的步伐看一看。
一談到希臘,首先讓我想起來的就是豐富多彩的希臘神話和奧運的發源。這兩者其實環環相扣。希臘神話裡的神,第一不會死,第二和人類同形同性。他們長的和人類一樣,只是更完美;他們和人類性格一樣,有毛病也有脾氣。而希臘人民崇拜神的方式,就是祭祀奧林匹斯山的眾神,舉辦大型運動會。他們會裸體比賽,向神展示最完美的肉體。
同時,希臘城邦裡還有很重要的四大標配:衛城、阿戈拉、劇院和運動場。這個阿戈拉,可以理解為廣場+集市。公民們可以在這裡探討政治,也可以進行貿易。
愛因斯坦曾提出過三種學術自由:一是免於貧困的自由,二是免於恐懼的自由,三是內心的自由。這三種自由都可以在希臘城邦文明中找到。雅典公民生活富足,可以悠閒地思考;可以在阿戈拉暢所欲言,在劇院裡演出諷刺統治者的戲劇而免於任何指責,擁有著完整的言論自由;擁有著充沛的好奇心,他們永遠樂於探索世界。就這樣,有了科學誕生的一切土壤。
吳國盛老師帶我們了解了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四個最重要的科學貢獻群體,讓我獲益良多。
說個很有意思的點。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可用數和數的規律來表示,包括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但卻突然發現,一個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與直角邊之比無法表示,無法用數字來表示,這簡直是該學派的致命打擊,活生生腰斬了該學派的發展。當然我們現在知道結果是√2 ,不屬於有理數的範疇。
書中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有趣的內容,比如希臘三巨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三人的故事,比如為什麼行星要被稱為planetes(希臘語 亂走一氣的東西)。因為這些內容的加入,整本書讀起來讓人不會枯燥。
不過也要有一說一,有些部分學者的感覺挺重的。關於科學的內容挺有門檻,什麼天文學裡的模型啦運動模式啦,我看的一臉懵。但不失為一本科普的好書,期待老師後續對該系列的其他解讀,為我們講講科學如何在羅馬和中世紀被遺忘,又如何在伊斯蘭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