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從歷史上開始說起。太空競技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冷戰後期,美蘇爭霸時期,美國為遏制蘇聯洲際彈道飛彈,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戰計劃。主方向是洲際彈道飛彈防禦和反衛星天基武器。由於九十年代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太空競技由軍事向科技探索轉變,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據說已經到達太陽系的邊緣。
我國的太空科技開始的較晚,60年代開始發射太空火箭,直到2003年楊利偉才登上太空,而距離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34年。沒辦法,太空科技是個極端燒錢的工程。只有經濟寬裕的大國才能支撐得起。國際上的太空項目也在緩慢進展。這個緩慢的局面直到2002年才被打破,馬斯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橫空出世,開啟了私營公司開發航天的新時代。SpaceX的主要業務是研究火箭回收和重複發射技術,降低了航天成本。毫無疑問,這必然加快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十幾年過去了,SpaceX竟然成功了,從開始的外包火箭衛星發射,逐漸成長為自己進行星際航行、探索火星的偉大私人航天公司。
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沒有誕生SpaceX這類私人航天科技公司呢?
首先,缺乏資本和市場化的補充發展。我國的航天路其實還是學習的美蘇那套舉國體質,國家預算撥款支持,畢竟動輒百億千億的航天開支,絕非個人能出得起的。而近十幾年,資本都投入了房地產領域,沒能引導資本向航天等高科技領域傾斜,能稱為航天科技的私人企業基本沒有。但是看看美國的航天發展史,從發動機到燃料再到火箭主體,都是由美國航天局從私人武器企業採購的。也許是因為涉及軍事科技,我國沒有形成專業市場化的補充,沒有外包開發服務採購,還是國家航天企業全部包攬,這無疑拖長了航天進度,畢竟合理分工才會加快效率。
其次,高端航天科技人才的缺失。有人會說,美國不也就誕生一個馬斯克嗎。但你不知道的是,美國大批的私人軍事武器和高科技公司,擁有全球最多的科技人才儲備。只要美國NASA下訂單,這類公司和人才就被全部調動起來。這形成一個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高科技人才培養出來能夠人盡其用。再看我國的航天人才,大多是軍隊人才和少數大學所培養,還屬於體制內的範疇,人才成長缺乏流動性和創新性。
最後,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化和功利化。腳踏實地很重要,但是更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走向功利化,學區房,入園考試這類扭曲的競爭模式已經影響到了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想的不是理想和科學,而是金錢與權勢,沒辦法,體制內職位有限,知識成了屠龍術,他們也要生存,要不然他們的下一代也會被淘汰掉。航天科技作為前沿科學,在一般人的理想裡早就放棄了,被看做不切實際,也根本沒市場。人人都沒有科學理想,光靠體制內養著科學理想,很難有所建樹。
我們下一步怎麼做,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加關注,茫茫人海,擦肩錯過就不好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