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2020-09-26 韓中飛鴻

英國作家肖恩·亞瑟2009年創立了一座「私密信件博物館」,以線上博物館的概念搜集了古今中外各種信件、明信片、電報、傳真和備忘錄。


現在,他把這些信件集結整理成了一本書——《見信如晤》


其中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筆寫給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字條,隨信附上了女王的私人烤餅配方;海明威給好友的寫作建議信;達文西的求職信等等。


大人物的小秘密、偉大靈魂的真摯絮語,這些富有時代意義的通信,濃縮成一顆顆承載眼淚、歡笑、悲傷和祝福的時空膠囊,帶你走進他們鮮活的人生。



1970 年,一位名叫瑪麗·尤昆達的尚比亞修女寫信給美國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主任厄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對他正在進行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研究提出了一個問題。


厄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


這位修女的問題是: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在挨餓,他怎麼能提議花費幾十億美元用於火星計劃?


施圖林格回給尤昆達修女一封文思縝密的長信。


這封信之後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表,供更多人參考,冠以標題「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下面就為您帶來這封信的節選:



親愛的瑪麗·尤昆達修女:

我每天都會收到許多來信,但您的信對我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探求知識的頭腦深處,來自飽含慈悲的心靈深處。


我會盡我所能來回答您的問題。


不過,首先我想對您和您所有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您在來信中問道,地球上還有許多飢腸轆轆的孩子,我怎能提議花費幾十億美元經費,用於飛向火星的航行。


我恰恰認為,長遠看來,通過太空研究,可以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貧窮、飢餓等地球重大問題做出些貢獻。

解決飢餓問題的首要基本任務是:生產食物。


生產食物的農業、畜牧業、海洋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有些地區很發達,許多地區則嚴重落後。


舉例而言,如果流域治理、肥料使用、天氣預報、種植規劃、農田選擇等計劃可以採用更高效的方式執行,那麼大片土地都將獲得更好的收益。


改進這些方式的最佳工具,無疑就是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在高空環繞地球飛行,能夠在短時間內掃描廣闊的陸地。


它能觀測農作物、土壤、旱情、降水、積雪等多項指標,並將這些信息通過無線電波傳送給地面站,以供妥善處理。


據估算,即便是最普通的、配有地球資源傳感器的衛星系統,也能為全球農業改良事業帶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年增收。

接下來我想要援引另外兩個例子:促進技術發展和更新科學知識。


對製造登月飛船的零件所提出的高精度、極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工程學上完全是史無前例的。


為開發出滿足這些嚴苛要求的系統,我們需要去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革新技術體系、製造工序,延長儀器工作壽命,甚至發現新的自然規律。


我們獲得的這些新的科技知識,同樣可以應用於地球上的其他技術。


每年,約有1000項從太空計劃中產生的技術創新被轉而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技術打造出更便利的廚具和農場設備、更可靠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精密的醫療儀器、更好的日常器具和工具。


您也許會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先開發登月太空人的維生系統,而不先為心臟病患者製造遙測傳感器系統呢?


答案很簡單:解決技術問題要取得重大進展,往往不是靠直接的方式,而是首先設立一個高難度的目標,從而為創新工作提供強大動力,點燃想像力,鞭策人們盡最大努力,以及通過一連串別的作用力來促成進展。


毋庸置疑,航天飛行正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火星之旅必然不會成為提供糧食、解決飢餓問題的直接方法。然而,它將帶來許多新技術和可能性,它的衍生價值將是執行成本的幾倍。

如果希望改善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條件,除了需要新技術,我們還需要不斷掌握更多必需的科學知識。


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和醫學知識,來應對這些威脅人類生命的問題:飢餓、疾病、食物汙染、水汙染、環境汙染。


我們需要更多選擇投身科學事業的年輕人,我們需要更支持那些有天賦、有決心做出研究成果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極富挑戰性的研究目標,必須對研究項目給予充分的支持。


再次重申,太空計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讓我們展開對衛星、行星、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的重大研究。


這些機會使我們更有動力進行科研工作,擁有更多機會領略激動人心的自然現象,得到更多執行研究所需的物質支持。


太空項目幾乎是理想的催化劑,引發其中的化學效應。

雖然太空計劃看似帶我們遠離地球,走向月球、太陽以及其他的行星、恆星,但我相信,這些天體受到的來自太空科學家的關注都不及我們的地球。


地球會變成一個更好的星球,不僅僅因為我們會將所有新技術、新科學知識用來改善生活,還因為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正變得愈加深刻。


非常幸運,太空時代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審視自身的鏡子,也給予我們技術、挑戰、動力,乃至滿懷信心攻克難題的樂觀精神。


我認為,我們從太空計劃中所學到的,充分印證了阿爾貝特·施韋澤那句話的內涵:「我對未來憂心忡忡,卻也滿懷美好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誠摯的祝福。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為什麼我們要用雲計算進行太空探索?
    如今,人類正開始通過最近發射的Perseverance火星探測器,將火星和太空探索的夢想變成現實。那麼,雲計算勢必成為了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它將幫助我們通過視頻畫面和衛星圖像實時了解和處理數據。IEEE Senior Member(高級會員)Claudio Sacchi和IEEE Fellow(會士)Marina Ruggieri是IEEE航空航天與電子系統協會(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s Systems Society)Glue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ystems Technical Panel的撰稿人,他們表示:「太空探索需要勇敢的人類和機器人化的旅行者共同完成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為什麼要援助非洲
    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
    伯爵為了這項研究所花費的金錢,最終的回報要遠遠大於把這筆錢單純地用來救濟窮人上。接著,史都林格博士就對修女提出的飢餓問題與太空探索的關聯,給予了正面的答覆。解決飢餓問題一個主要方面是提高食物的生產。通過高科技手段,例如灌溉、施肥、育種、耕作的時間選擇等,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產量。人類太空探索的成果之一人造地球衛星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Weltenformel 系列第一彈: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NASA拍的照片,太空中的地球~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想到一些答案。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彗星?
    其次,有證據表明,大量的彗星內有水的痕跡,也有有機分子等成分,研究彗星有助於我們破解地球的生命起源。最後,研究彗星也有利於我們發展太空科技和低耗能技術,對人類有益。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彗星上的「奧秘」,或許可以解答人類千古以來的疑問—「我們從何而來」。彗星往往被人們通俗地叫做「髒雪球」,由冰晶混合塵埃與巖石組成。
  • 為什麼我們沒有誕生SpaceX(太空探索)這類科技公司?
    太空競技由軍事向科技探索轉變,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據說已經到達太陽系的邊緣。 我國的太空科技開始的較晚,60年代開始發射太空火箭,直到2003年楊利偉才登上太空,而距離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34年。沒辦法,太空科技是個極端燒錢的工程。
  • 馬斯克和貝索斯要如何顛覆太空探索?
    》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這就是Quartz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Tim Fernholz)在他的新書《火箭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傑夫·貝索斯和新太空競賽》中探究的東西。最近,Fast Company採訪了費恩霍爾茨,了解一下在這場競賽中,哪位大亨更有勝算?是馬斯克?貝索斯?還是別的大亨?問: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太空巖石
    從遙遠的冰冷的彗星到結束了恐龍統治的小行星,每個太空巖石都包含了史詩事件的線索,這些事件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太陽系 - 包括地球上的生命。美國宇航局研究這些「非行星」的任務有助於我們了解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從入射物體中找出危險並思考探索的未來。他們在我們太陽系的歷史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反映了它如何在今天繼續發生變化。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從一片空白、到大幅落後,再到現在部分技術領先,我們用50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歷史性超越。萬米載人深潛: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深海探索?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家斯圖林格寫了一封信,大意是「目前地球上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上飯,為什麼他會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歷經70年探索,火星移民已不再是夢
    直接或間接參與各類火星計劃的商業巨頭主要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中國的百度。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登陸火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我們怎麼去,如何在火星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太空人進入太空為什麼要帶槍?
    太空人進入太空為什麼要帶槍?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越來越多,每年都有許多太空人進入太空,太空人乘坐的航天火箭裡所有物品都是太空人最需要的,而在航天火箭裡的東西每一克都會消耗大量燃料。在太空人攜帶的物品中,一般都回去一把手槍,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太空人進太空的時候都要配備一把槍,這也充分說明了槍枝對太空人的重要性。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1965年7月,美國的水手4號經過漫長飛行成為了第一個飛越火星的太空船,並在距離火星1萬公裡的地方拍下了21張照片,人類這才第一次看清了充滿沙漠隕石坑的世界。我們還知道由於大氣沙塵散射,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陽呈現出深邃的藍色,就如同掉落在沙地裡的一顆藍寶石一樣,這些別樣的景觀,都是50多年來人類對火星前赴後繼的探索寶貴知識,這些知識承載著我們對於火星的嚮往,一併存進了天問一號之中。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到頭頂的這片星空,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之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於是,11月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美國應該把他們的太空探索項目交給私人公司-甚至可以交給其他國家來做。但是那些致力於讓人類成為真正的宇宙民族的人們提出反擊,他們認為太空探索會在各領域為人類帶來切實的利益,諸如健康、礦藏以及安全,在精神層面也大有益處。這裡列舉最強有力的論據來說明太空探索的必要性。10.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1970年NASA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不過,我們不會為了實施這樣的援助項目而停止火星探索計劃。我甚至認為通過實施太空探索計劃,我們能夠為解決地球上的饑荒和貧困等嚴峻問題做出更大貢獻,最終幫助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饑荒問題首先要著眼於兩件事情,一個是糧食生產,一個是糧食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