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2020-12-04 冥蝶讀書

2020年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

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

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很多探索其實和上述角度並沒有關聯,比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觀測,大多是個人行為。

我們不禁會疑惑,為什麼人類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宇宙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人類?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做一個全面了解。美國作家瑪麗 凱 卡森的著作《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可以幫我們全面了解人類的太空探索史。

這兩本書曾經獲得過美國兒童文學獎,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瑪麗 凱 卡森深入淺出地講述人類太空探索史,在講述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宇宙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為了探索太空,人類有多拼?

在《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中,卡森列出了詳細的時間軸,介紹了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件,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的堅韌與不屈。

伽利略改造望遠鏡,用來觀測天體,他的觀測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但帶來的後果就是他遭到教廷的迫害,被判以終身軟禁。由於長期用望遠鏡觀測太陽而沒有採取保護措施,伽利略晚年雙眼失明。

在望遠鏡前觀測天體,其實是件極其枯燥、辛苦的工作,觀測者都是在夜晚工作,望遠鏡往往設在荒郊野外,他們需要在寒冷的夜晚連續幾個小時盯著看,很多時候就為了捕捉瞬間滑過視野的天象。

在現代太空探索事業中,更是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比如1960年發生的涅德林災難,一架火箭在發射臺爆炸,導致在場的一百多名科學家身亡。

但即便工作很枯燥、辛苦,甚至面臨生命危險,人類的太空探索腳步始終沒有停止。

在太陽系內,人類的探測器已經飛抵太陽系邊緣。而為了探索太陽系外,人類建造了巨大的望遠鏡,發現了許多遙遠以及諸如脈衝星之類的全新星體。

二、宇宙隱藏著什麼秘密?

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望遠鏡剛被發明後,人類可以直接觀測到天體,由此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說,摧毀了統治千年的託勒密地心說。在這個基礎上,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但這只是個開始,電磁現象被發現後,人們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不適用了。於是有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顛覆了此前對於宇宙的認識,原來時間和空間都會被扭曲。

即使是愛因斯坦,也一度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但更先進的望遠鏡發現,宇宙其實是在不斷膨脹的,宇宙爆炸論就被提了出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一定適用於整個宇宙。後來人們又發現了宇宙中存在大量射線,存在看不見的脈衝星,還有暗物質、暗能量等等。

新的發現挑戰了人們過去對宇宙的認識,不斷顛覆過去的理論。

三、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自從人類出現意識以來,面對所處的世界,人們就非常渴望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

在探索太陽系的過程中,人類非常渴望在其他星球上發現生命體。在人類可以直接接觸其他星球之前,人們曾經幻想其他星球上也有生命體在活動。比如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會出現金星人、火星人等。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人們沒有發現其他生命體,在其他星體上,連微生物都沒能發現。

在浩瀚的宇宙中,至少在目前已知的世界,人類是唯一的,因而顯得非常孤獨。

隨著探索的深入,人們對宇宙的認識也一再被顛覆,從託勒密到愛因斯坦,人類的認知被一次次的徹底顛覆。

每一次顛覆都是人類對世界本質的重新認識,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但是這似乎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宇宙如此浩渺,人類目前已知的也僅僅是極小的一部分。正如瑪麗 凱 卡森在《探索太陽系》和《超越太陽系》中所說的,宇宙的秘密依然在等待人們去發現。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
  •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探測火星?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探測火星?這個天空中脫穎而出的特殊天體,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與地球的相近與相似,讓人們對火星給予了無限幻想與好奇。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更是成為人們長久以來渴望一探究竟的事情。因為這也許意味著,身處地球的我們,並不是宇宙中唯一孤獨的存在。正如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天文學教授戴維·溫特勞布(David A.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文化基因決定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克裡斯·英庇 浙江人民出版社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孫珺)《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太空》講述了人類從走出非洲到飛出地球的史詩般歷程,揭示了冒險基因如何驅動人類的進化,以及人類將來如何在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
  • 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什麼如此執著的突破它?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相信大家在讀小學的時候都計算過圓周率,而且老師也會詳細的告訴我們圓周率是如何推演出來的,那麼作為這麼一個常數,為什麼很多人從古到今都會去追求它的精確度呢
  • 《太空全書2:人類太空探索全記錄》:一部人類從古至今探索太空的...
    電影《天下無雙》中小霸王李一龍有句經典臺詞,「我不過是俗世裡的一粒微塵」,而地球之於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對自身、對世界繼而對宇宙太空的認識,一點點從混沌到清晰。而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還在繼續。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為什麼科學家如此執著研究「月球背面」?背面真的有「外星人」嗎
    從阿波羅11號登月至今已經48年了,人們對月亮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月球背面到底有什麼,這個既神秘又熟悉的鄰居不停地刺激我們的腦洞,甚至有消息說霍金警告不要再次登月,那麼為什麼科學家如此執著研究「月球背面」?背面真的有「外星人」嗎?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移民太空的首選地?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2020,火星將會很熱鬧,美國、中國和阿聯都有去火星的計劃。  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說起。
  • 我們需要執著和探索的精神
    但是,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立項可不是一帆風順的,說到這裡就必須提起一個人,他就是比爾·博魯茨基(Bill Borucki),正是因為他對天文學的執著和對科學探求的精神才是我們今天有了如此開闊的眼界,也許你會說就算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生活不也還是如此嘛!對人類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好吧,我目前的知識水平無法回答你這個問題,請允許我繼續往下說,當然您也可以就此打住不再繼續往下看。
  • 人類為何對火星如此執著?告訴你關於火星的冷知識
    除了探測,也有人夢想能讓人類踏上火星。Mars One公司創始人巴斯·蘭多普(Bas Lansdorp)就一直致力於將人類送往火星,據稱這個單程項目將於2031年起飛,太空人將不太可能返回地球。很多年以來,人類一直對火星興趣濃厚。早在1960年,前蘇聯就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它是人類探測火星的開端。我們為什麼對火星如此執著?小編總結了其中幾個可能的原因。
  • 人類探索太空的十大理由
    倒數開始人類已經到過了月球,機器人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為什麼在不停探索?請看太空探索相關圖片。伊戈爾 切卡林/格蒂圖片早在1969年人類登陸月球之際,就有人預測,到21世紀初期,太空旅行會成為人類的日常,屆時我們可以去參觀太陽系的行星,還有可能參加星際大冒險。可惜,這一設想尚未實現。事實上,已經有人提出質疑:我們還有必要去太空旅行嗎?登月還不滿足嗎?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呢?網友得知原因後感嘆:高瞻遠矚,謀劃甚遠。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為何如此執著還記得你第一次接觸圓周率時的感覺嗎?為什麼小小的π可以用來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古代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的?以後會不會被推翻?它裡面是否暗藏著宇宙的秘密?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呢?網友得知原因後感嘆:高瞻遠矚,謀劃甚遠。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登月工程花費巨額,為什麼人類依然如此熱衷於探索月球?
    星辰大海將是人類的宿命,而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星球,人類文明若是不想被限制在地球這樣的「一畝三分地」,就必須走出探索月球的第一步。如果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科學探索精神,把精力都花在改善生活上,是非常悲哀的。
  • 人類移居太空的首選地是火星?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靜的一年,除了新冠肺炎熱點以外,火星探索將會是另一個熱點話題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那麼,人類為何如此執著於火星?有人說,我們的生命原本就是來自火星,也有人說,地球的現在就是火星的過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堅稱在火星上發現的人臉和金字塔都是真的,而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成功在火星上種出土豆的片段更是深入人心。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這封信之後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表,供更多人參考,冠以標題「為什麼要探索太空」。不過,首先我想對您和您所有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您在來信中問道,地球上還有許多飢腸轆轆的孩子,我怎能提議花費幾十億美元經費,用於飛向火星的航行。我恰恰認為,長遠看來,通過太空研究,可以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貧窮、飢餓等地球重大問題做出些貢獻。
  • 為什麼金星更近,但是人類卻更愛探索火星呢?
    2020年,是人類探索太空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對中國來說,今年也是極有意義的一年,因為我們終於開啟了對火星的探索,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代名詞,我們終於向它靠近了。實際上從距離上來看金星遠比火星更接近地球,但是火星確實人類探索最深入的行星,這是為什麼呢?
  • 【黃埔思享】「人類還有饑荒,為什麼要花銷巨大探索宇宙?」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裡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
  • 人類為什麼總是如此好奇?
    好奇心是人類經歷的一個標誌。但這是為什麼呢?人類對了解和理解的渴望是我們作為個體發展,甚至作為一個物種取得成功的驅動力。但是,好奇心也可能是危險的,會導致我們跌倒甚至受傷。那麼,為什麼這種衝動會在我們的一生中如此頻繁地驅使我們不斷嘗試呢?換句話說,人類為什麼總是如此好奇?考慮到好奇心的複雜性,科學家們對這種與生俱來的驅動力有什麼定義嗎?好奇心是如此根深蒂固,它幫助我們在嬰兒時期學習,並在成年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