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執著和探索的精神

2020-09-03 科粉子牛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

開頭,先說一點跟標題貌似一點不相關的事,或者叫科學故事。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了尋找太陽系外恆星是否擁有圍繞他們公轉的行星的儀器。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2013年8月18日,NASA表示無法修復,正式結束其主要科學任務。從它2012年11月被延長任務時間為止,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千餘顆系外行星。

其實,說起來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工作原理很簡單。打個比方吧,夏天的夜晚總會有很多飛蛾和其他昆蟲圍繞著路燈飛,每當有飛蛾飛過路燈的時候,站在下面看的話就會有一部分光被飛蛾擋住,燈泡就會略暗一些,現在可以把路燈比作是太陽系外的其他恆星,而飛蛾就是他的行星,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就是站在路燈下的我們,記錄下由系外行星「凌日」而引起的恆星光線減弱,從而發現系外行星,進而發現適合生命繁衍的行星。

但是,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的立項可不是一帆風順的,說到這裡就必須提起一個人,他就是比爾·博魯茨基(Bill Borucki),正是因為他對天文學的執著和對科學探求的精神才是我們今天有了如此開闊的眼界,也許你會說就算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生活不也還是如此嘛!對人類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好吧,我目前的知識水平無法回答你這個問題,請允許我繼續往下說,當然您也可以就此打住不再繼續往下看。

比爾·博魯茨基

博魯茨基這個人自幼就非常喜歡科學,尤其是天文學,也非常喜歡看星星。他曾經和朋友們騎自行車去葉凱士天文臺,距離他在威斯康辛州德拉文的家大約有24公裡。那時的夜空非常黑,黑到可以爬上樓頂看流星雨。他還和他的小夥伴們一起製造並發射過火箭,那時候他們用好幾釐米的鋼管做了一個火箭模型,裝了好幾千克的推進劑,火箭內部還放了無線電發射機,這樣能收到信號把火箭再找回來。在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說:「我們會事先打電話給警察局長,告訴他我們要發射火箭,他就會關閉這一地區的道路。要是火箭落下來砸死了牛,這才是真正的問題——你還得給農民賠牛錢。噢,當然我們並沒有真正的砸死牛」。

1962年博魯茨基從威斯康辛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因為他只想為NASA工作,所以成為了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一份子。但是阿波羅計劃以後美國取消了登月的項目,解僱了所有為這個項目服務的人,而博魯茨基也在其中。不過,博魯茨基卻沒有向其他的人一樣離開NASA,他向NASA推薦向太空發射一架天文望遠鏡,去尋找千萬億公裡以外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不過NASA直接拒絕了,這也是他的提議第一次被NASA拒絕,雖然他沒有放棄,但是這也不是他唯一的一次被拒絕。

因為NASA不相信這個東西可行,所以如果想讓NASA撥款支持的話博魯茨基就要證實這完全是可行,而這談何容易。要知道從距離我們千萬億公裡以外的地方,看地球飛過太陽的時候,太陽的亮度只會暗十萬分之一,只有能達到這個精度博魯茨基的構想才能夠實現,當然也只有證明了這些才能有機會說服NASA。所以他就組織了一些愛好者構建了自己的團隊,開始做這份似乎沒有任何前程,也沒有任何意義的工作。

沒有資金、沒有先進的技術、沒有有用的材料,甚至沒有任何人會認為他們能成功,遭受了所有人的白眼,連他的家人也對他的做法無法理解。但是這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因為這是他認準了的東西,這肯定會成功,「永不言敗」就是他們的信念。1987年,博魯茨基和他的團隊在NASA和NIST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介紹了他們開發高精度光度計的工作。此後,他們製造了幾個不同的樣機用於證實他們的思路。1994年,當NASA再次徵集「探索計劃」的項目時,他們的團隊再次遞交了這個項目。這一次,他們提出把衛星放置在一個拉格朗日點 (Lagrangian point) 上。理想狀態下,兩個同軌道物體以相同的周期旋轉,兩個天體的萬有引力與離心力在拉格朗日點平衡,使得衛星與前兩個物體相對靜止。當然衛星在這個位置上並不能做到完美的平衡,所以必須開動發動機做一些調整,而發動機和燃料都很昂貴。由於預算超過了「探索計劃」允許的限額,NASA第二次否決了他們的項目。

1996年,這個團隊第三次提出了他們的項目。為了減少開支這一次他們把衛星換到了日心軌道上,而且提出了三個旨在減少開支的設計方案,為了紀念德國偉大的天文學家克卜勒,他們把項目改名為「克卜勒」。這一次NASA又對他們的CCD技術提出質疑,雖然他們在矽谷以東的利克天文臺上已經測試了他們製造的CCD探測器已經得出結論,用這種探測器再加上用數學公式對數據做系統的修正,他們可以把精度提高到10-ppm,從而滿足尋找類地行星的精度要求。但是項目評審人懷疑他們能把這個系統全自動化,除非他們可以「造一個系統出來看看」。於是他們在利克天文臺就真地造了一個自動光度計並把數據聯到埃姆斯研究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上,從讀取數據到分析數據,他們有了一個自動的系統。

1988年,NASA的「探索計劃」再次徵集項目時,他們第四次提出了這個項目。雖然他們在科學上證明了項目的價值,技術上證明了項目的能力,數據上也實現了自動化。但NASA第四次否決了他們的申請,因為他們「沒有證明抗幹擾的功能」,當衛星在發射到了軌道上以後會有定位抖動和恆星變化等幹擾,他們必須能在有幹擾的情況下仍然保證得到同樣的精度。

這可是一個大的考驗,要知道在地球的大氣層內幾乎是無法模擬出空間的環境,似乎這個考驗是他們無法驗證的事了。經過一次次的失敗後,他們又一次的成功了。在一塊鐵板上扎出一些各種尺寸的小洞,從鐵板的後面加一個燈光源,這樣在鐵板的另一面看上去就像是星空了。實驗時讓鐵板震動起來以達到數據擾動的效果。人造星空是有了,他們還必須在這個人造星空裡能夠讓「星星」的亮度發生84-ppm的變化,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用一塊玻璃蓋住小洞的話,亮度只減少百分之八,距離要求還差一千倍。你能想像到他們用了什麼辦法解決了這一問題嗎?算了吧你肯定猜不到,他們在小孔上用一個金屬絲通過,金屬絲的兩端加上電極,通電後金屬絲會發熱,因熱脹冷縮的原理可以讓金屬絲發生原子級別的體積變化,於是他們再次的成功的證明了抗幹擾的能力。

2001年,他們的項目申請終於被批准,而這時候距離博魯茨基在羅森布拉特的基礎上重提這個概念也已經16年,距離他的團隊第一次申請資助也已經10年了,又經過8年的時間,「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射升空。

克卜勒空間望遠鏡所在位置以及觀測範圍

這樣一個曾經被認為不可思議的項目終於實現了,隨後他的望遠鏡發現了大量的系外行星,而他也由於對信念的執著和對科學無休止探索的精神,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他證實了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裡面的1500億顆恆星裡至少有一半擁有他們的行星,如果你非要問這有什麼價值的話,我只好說這裡面已經發現了大約一千五百不到地球兩倍大的行星,可能是接近地球的巖石構成,比較溫暖的星球,可能適合人類的生存。

我們需要執著和探索的精神,應該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並堅持自己正確的觀點,像方舟子先生一樣雖然受到中國眾多傻子的辱罵和非議,但他毫不氣餒,因為他清楚辱罵他的人越多就說明他需要做的科普工作越重要。

堅持,探索!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很多探索其實和上述角度並沒有關聯,比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觀測,大多是個人行為。,為什麼人類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很多探索其實和上述角度並沒有關聯,比如伽利略、牛頓等人的觀測,大多是個人行為。我們不禁會疑惑,為什麼人類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宇宙中到底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人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做一個全面了解。
  • 求知與樂趣 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生活?
    讀書因此可分為「樂之者」和「苦之者」。「苦之者」之讀書,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況伊消得人憔悴」,即使苦,也如愛情之苦,心甘情願,樂在其中。至於五柳先生是「樂之者」之讀書,那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全無執著、純粹雅致人生的境界。
  • 最執著的科研精神 最悲憫的人文情懷
    他熱愛音樂,因此執著於追尋科學的美感,量子力學的概率分析在他看來缺失了美感。#關於作者#[德]于爾根·奈佛(Jürgen Neffe)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事記者工作20年,擔任過《明鏡》報的通訊員、專欄作家和駐紐約記者。此後建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駐首都辦公室,擔任辦公室主任,並成為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現作為自由新聞工作者生活在柏林。
  • 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這些都是對長徵精神的有力詮釋。  圓夢精神的內含和特徵處於凝鍊和抽象過程,要保證準確到位,需要堅持若干基本原則:精神品質選優,時代特質粹取,多重品質複合,整體合力凝結。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圓夢精神可概括為:強力引導、廣泛參與、志向高遠、堅韌執著。  強力引導。中國夢是由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具有豐富的內含。
  • 公方彬: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原標題:民族復興需要圓夢精神和長徵精神的融合升華 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感知其中蘊含的超凡絕倫的偉力,思考煥髮長徵精神的時代價值。這些都是對長徵精神的有力詮釋。 圓夢精神的內含和特徵處於凝鍊和抽象過程,要保證準確到位,需要堅持若干基本原則:精神品質選優,時代特質粹取,多重品質複合,整體合力凝結。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圓夢精神可概括為:強力引導、廣泛參與、志向高遠、堅韌執著。 強力引導。中國夢是由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具有豐富的內含。
  • 探索深空,我們還需要什麼-光明日報-光明網
    探索深空,人類不僅要克服已知困難,更要面對很多未知——我們甚至不知道深空中有哪些我們還不知道。那麼,人類能在深空中走多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有很多思索。     思考一:科學目標——想得到什麼新發現和新認識?
  • 【妙法甘露】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麼執著嗎?
    這些理念並不是教條,我們可以用現實中活生生的事例來證明:比如,用我們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靜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間也是緊緻細密、沒有任何空隙、不會漏水的。哪怕我們瞪著兩隻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運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第一次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
  • 學習閔恩澤事跡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通知強調,要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為重、事業為先的愛國精神,一絲不苟、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淡泊名利、堅韌執著的奉獻精神,同心協力、提攜幫帶的協作精神。 通知指出,當前集團公司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窗口期和機遇期,迫切需要我們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愛崗敬業、奉獻石化的工作熱情,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要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為重、事業為先的愛國精神。
  • 執著科學探索,追逐人生高度—記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
    這是全睿嫻執著科學探索、關注民生需求締結的又一成果。全睿嫻圍繞無痛分娩指出,麻醉劑在無痛分娩中的謹慎使用和科學管控很重要。孕產婦需不需要實施無痛分娩,該不該採取無痛分娩,要有科研的研判。醫院既要秉承人道主義精神,更要遵從人體規律和科學實踐,應避免推薦甚至誘導誤導孕產婦選擇無痛分娩。嬰幼兒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關係祖國的未來,嬰幼兒身體的好壞及智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類未來的發展。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國家航天局在解釋我國行星探測工程命名問題時表示,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對科學與創新的探求,使我們的飛天攬月夢從神話走進現實。
  • 陳寶生:偉大時代需要弘揚黃大年精神
    原標題:偉大時代需要弘揚黃大年精神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陳寶生   以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覺把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壯闊篇章,為我國教育和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同志濃墨重彩的一生。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
    邁向科技強國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瞭望》: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時代意義和深刻內涵?懷進鵬: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和要義。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一般用π表示,為無限不循環小數,是物理學和數學中普遍出現的常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
  • 圓周率已被計算到31.4萬億位,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如此執著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π=3.14基本可以完成計算,就算是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在精密計算時,也只需要小數點後幾百個位,那為什麼科學家會如此執著地繼續計算圓周率呢?為什麼小小的π可以用來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古代人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的?以後會不會被推翻?它裡面是否暗藏著宇宙的秘密?科學家可比我們普通人考慮得深遠,所以才讓不少科學家在可能會沒有任何收入和回報的情況下,仍然不斷地探索和計算。
  • 科學家為何執著的計算圓周率?已被算到31.4萬位,到底有什麼用?
    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也越來越多,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我們也已經掌握了固定的規律和一定的事技巧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可以不斷的發掘新的領域,在數學上有一個數不盡的數字常數圓周率在數學上經常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它是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在科學上認為它是算不盡的代名詞,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用圓周率的計算來解開宇宙上的一些現象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探索播種夢想
    好奇心和想像力,恰恰是人類探測火星和宇宙的原動力。我們不滿足於停留在地球上,迫切渴望探究未知。無論是發射攜帶「金唱片」的「旅行者」號,奔向太陽系外傳遞地球文明問候,還是探測火星試圖發現生命的痕跡,人類總在執著地叩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的命題。
  • 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問答集錦一把五十九
    事情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煩惱是執著來的,痛苦也是執著來的。你覺得不好,特別反感,想不通想不開的時候,那就是愚痴,因為不會換角度。懂得了因果,也就掌握了改變命運的方法。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要求自己。不為他人著想,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學會面對現實。我們學會面對了,就不會那麼煩惱,不會那麼痛苦了。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追憶先賢報國志向,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
    他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執著精神和激情夢想,深深地感染著我,並引領我踏入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這個領域。」9月3日,在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座談會上,被稱為國際「量子鬼才」的陸朝陽深情回憶說。正是受前輩科學家愛國精神感染,他才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