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2020-04-28 利扣貓

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攬星九天

"天問"出自《楚辭》,作品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以"天問"作為工程名稱,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易於廣大群眾接受,便於記憶和傳播,也彰顯了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決心和毅力,引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情懷。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屈原

面對浩瀚的宇宙,中華民族從來沒有缺少過想像力,更沒有缺少過認知宇宙的決心與能力。回顧歷史,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實踐活動,正是我們對宇宙星空的探索和嚮往的歷程。

《尚書》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遺存之一,翻開這部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堯典》便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對星空的認知與探索。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堯執政後,命羲氏和和氏"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即弄明白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制定曆法,告訴天下百姓按照宇宙的科學規律去生活和生產。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又先後任命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定居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全方位地觀察和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他們四人確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且將一年定為366天,分12個月,每月分別為29或30天,並以4年加一閏月的形式來解決時差問題,其精準度讓今天的科學家們都嘆為觀止。

《淮南子》上說"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嫦娥奔月"的神話正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星辰的崇拜和嚮往。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嫦娥奔月

知道月球上的萬戶山嗎?約14世紀晚期明朝的時候,有一名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上面,兩隻手各拿一個大風箏。自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不幸的是,火箭發生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飛行的人",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萬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人類第一個"飛天"的男人。這正是中華民族對宇宙對航天的探索精神,哪怕為此付出生命。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萬戶雕塑

時間如水,革命先輩們洗刷了近代中國的落後與恥辱。時間來到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升空,21點45分衛星入軌。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動世界。當"東方紅"的音樂在太空響起,標誌著標誌著現代中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

從"東方紅"1號到即將發射的"天問"1號,50年來中國航天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楊利偉 費俊龍 聶海勝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 劉旺 張曉光 陳冬 劉洋 王亞平等中國航天員都是空軍的驕子,飛行時間至少都在800小時以上,多的達到2000小時,在空軍部隊曾多次立功,都是經歷了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民族精神。各個太空飛行器的總設計師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老一代科學家和廣大研製人員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精神,風餐露宿,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兩彈一星的功勳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任新民王淦昌等人、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戚發軔張柏楠等人完美的詮釋了"兩彈一星"精神。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幾十年來,中華民族正是有了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我國在載人航天事業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自豪偉大的成就!長徵火箭、東方紅1號、神舟號載人飛船、天宮號空間站、嫦娥號月球探測器、玉兔月球車、北鬥導航衛星,到現在即將到來的天問號。中國航天事業給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成就和民族自豪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我希望在座的青少年在腳踏實地的前提下,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就是擁有航天夢;腳踏實地,就是學習航天知識。

我們的航天事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的航天人是一群偉大的人,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

文:利扣貓

圖片:來自於網絡搜集整理 侵刪


相關焦點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貫之、歷久彌新。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夢也是強國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題。無論是「奔月」還是「天問」,要擁抱星辰大海,一代代航天人凝聚的航天精神將永續傳承。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  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在長詩《天問》中,從宇宙之本源到陰陽之俱化,從天地之構造到星辰之往亙,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進行想像與發問。兩千多年後,中國人將帶著「天問」的精神飛向火星,甚至更遠的行星,擁抱星辰大海。  4月24日,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在線上舉行,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走進航天新時代,與「天問一號」一起去火星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們邁向火星的第一步,也是14億國人航天夢的新一步!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與60位獲邀嘉賓在海南文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不僅如此,這次火星著陸點命名,由心懷夢想的你來決定!
  • 「天問一號」成就航天夢,BJ90書寫中國車新驕傲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11月17日凌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突破了中國航天新裡程。除了九天上的驕人成績,中國智造在陸地上也正在書寫著一段光輝歷史。
  • 戚發軔院士對話南開師生 講述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這位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人」,結合一生所伴的航天事業,向200餘名南開師生講述了「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2020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為2024年建成中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意味著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即將完成,服務範圍覆蓋全球;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今年年底,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到月球進行月壤採集並返回地球
  •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堅實一步。航天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見證了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奇蹟。祖國航天路上的徵程詮釋了航天人愛國和創新的真諦,這種時代精神讓國人得以鼓舞和振奮。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所周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
  • 航天進校園 點燃「飛天夢」 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欒城
    河北新聞網11月23日訊(通訊員段錕)今天,「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河北省第一站來到石家莊市欒城區宏遠路小學,給師生們帶來了一份精彩紛呈的航天知識科普大餐。近年來我國航空航天事業闊步向前,特別是在今年航天事業更是捷報頻傳,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正奔向火星、「嫦娥五號」探月器發射在即,都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開展「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可通過科普展覽和流動科技館等形式,實現航天文化的立體化傳播與推廣,使廣大青少年真正走近航天科技、了解航天、熱愛航天。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的《天問》長詩。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或部分成功了24次。「天問一號」是我國火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航天進校園 點燃「飛天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石家莊欒城
    ,特別是在今年航天事業更是捷報頻傳,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正奔向火星、「嫦娥五號」探月器發射在即,都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開展「少年強國 航天築夢」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可通過科普展覽和流動科技館等形式,實現航天文化的立體化傳播與推廣,使廣大青少年真正走近航天科技、了解航天、熱愛航天。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2020年,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正在奔向火星,我國航天事業正在穩步前行。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語種版《大國工匠》帶你感受航天精神
    那麼「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這首詩表達了中華民族千年來對於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以及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中國航天科技的不斷創新,背後少不了這樣一群大國工匠們,他們「心懷夢想,心平手穩,焊接飛天神箭」。我們負責紀錄片《大國工匠》法語、英語等版本的譯製任務。
  • 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別」
    新華社髮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發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讀懂載人航天精神中「特別」二字的豐富內涵,意義十分重大。
  • 加強科技創新 建設航天強國 弘揚航天精神
    如果成功,這將是世界上第一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三項任務,絕對的世界首創!」  三、航天質量確保航天品質,航天精神鑄就航天偉業  細節決定成敗。在長徵五號和「天問一號」探測器上,有幾十萬個零部件,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探火任務的失敗。在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航天形成了零缺陷、零疑點、零故障、零失誤的質量文化。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的《天問》長詩。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或部分成功了24次。「天問一號」是我國火星探測的首次任務,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今天,「天問一號」奔向火星!一起聽聽雲南籍航天人的心裡話
    西昌成為了中國航天的聖地、高地和福地。從西昌走向文昌,我們的視野更寬了,射向更廣了,射程更遠了,載荷更重了。在這裡,我們實現了「胖五」首飛,實現了「天舟」升天。當前,「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將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我相信我們火星探測一定會成功,並圓滿實現工程目標。
  • 中國航天成就顯著,航天精神勇往直前
    地球在過往的歲月裡,中國航天精神始終帶領著中國航天事業默默的向前發展2019年9月17日,上海,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嫦娥探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
  • 弘揚探月精神 築夢航天強國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秉持初心,堅定信念,猶如戰馬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歌猛進,不斷追逐著屬於自己的飛天強國夢。逐夢而行,開啟飛天攬月的探索之旅。偉大事業源於夢想。從遠古的嫦娥奔月傳說,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航天始祖」萬戶,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已延續千年,人們早已無法滿足於立足地球仰望星空的幻想。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綜合國力的提升,逐夢探月逐漸由夢想變為了現實。
  • 「天問」、「望舒」、「鵲橋」……中國航天人的那些詩意和浪漫
    國家航天局今天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一名源自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長詩《天問》,是屈原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於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在福州成功舉辦
    、全方位的分析與解讀,旨在打造航天精神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交流合作平臺,以帶動和提升各單位的航天精神研究能力,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在福州成功舉辦
    論壇以「弘揚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為主題,邀請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圍繞新時代傳承弘揚航天精神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與解讀,旨在打造航天精神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交流合作平臺,以帶動和提升各單位的航天精神研究能力,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