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於9月19日上午在福州市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
論壇以「弘揚航天精神,建設航天強國」為主題,邀請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圍繞新時代傳承弘揚航天精神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分析與解讀,旨在打造航天精神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交流合作平臺,以帶動和提升各單位的航天精神研究能力,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在中國航天大會上,專題舉辦航天精神高端論壇,不僅是航天精神研究事業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航天強國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標誌著弘揚航天精神已經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時代主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方向明指出,航天精神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要堅持思想先行,將航天精神融入重大工程,注重以人為本,塑造良好形象,培育特色文化,傳承航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奮力實現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組長、黨組成員林青表示,要深刻把握航天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緊跟黨中央戰略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厚植愛國情懷,聚焦強軍首責,強化創新基因,始終把關鍵核心技術的「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斷豐富傳承弘揚航天精神的方法和路徑,著力發揮航天精神的實踐價值,為實現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少文介紹了《中國航天精神教程》旨在全面、系統、準確講授中國航天精神一系列基本問題、打造高品質教材的編寫定位,提出航天精神最根本的屬性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其中「艱苦奮鬥」又從屬於「自力更生」,因「自力更生」而必須「艱苦奮鬥」;認為航天「三大精神」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體現的精神就是一個,只是功能定位不同。
原解放軍裝備學院教授宋澤濱介紹了《中國航天精神辭典》的初心與使命,就是圍繞航天精神的孕育、產生、形成、發展、滋養、弘揚、傳承、學習、研究等各個方面,全方位、成系統、立體化、多角度地展示航天精神,以相對獨立的知識要素,呈現整體性的知識體系,為學習研究弘揚新時代航天精神提供查詢工具。
「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項目開發部部長劉介華介紹了「我們的太空」新媒體矩陣通過全媒體平臺深度融合,打造寬廣宣傳輿論輻射場域,弘揚航天精神、傳播航天文化、壯大航天宣傳主流輿論的經驗做法,表示航天人正成為全社會最閃亮的星,航天精神正成為新時代奮鬥圓夢的最強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吳波認為,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內在構成,其與國家精神的有機統一體現於愛國主義精神、奮鬥精神、創新精神和團結精神,航天精神的弘揚是彰顯中國精神的力量源泉,基於意義世界與利益世界的有機統一,應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與激勵。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兼航天精神研究分會會長梁小虹表示,航天精神最具有中國精神的典型特徵,是推動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支撐,是中國精神的最高境界;航天精神的產生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傳承更非一勞永逸;航天強國建設面臨著更加複雜的環境,呼喚著與之匹配的精神支撐,需要更加堅定的意志和智慧,航天精神必須與時俱進;傳承航天精神,在不同層面需要不同的思想方法,領導幹部重要的是培養自主創新意識,注重技術、方法、工具的改變,在組織效率和效益上創新工作,員工應該在卓越奉獻上努力,「一次把事情做好」;航天精神發源於軍,但一定要適用於民,國企航天傳承航天精神的重點是「傳」,肩負著完善創新的歷史責任,商業航天傳承航天精神的重點是「承」,探索航天精神在市場化條件影響和運用;做好從專職思想工作者的傳播到非專職思想工作者傳承的轉變,並大力吸收借鑑中國精神的其它元素。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航天精神高端論壇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航天精神分會和中國兩彈一星科技促進會(籌委會)承辦。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