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科學探索,追逐人生高度—記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

2020-10-21 新訊快遞


日前,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地球運行規律與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全睿嫻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就「基於無痛分娩的科學與人文考量」「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安全防控」話題作了專題發言,受到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並受到多家媒體報導或轉載。這是全睿嫻執著科學探索、關注民生需求締結的又一成果。

全睿嫻圍繞無痛分娩指出,麻醉劑在無痛分娩中的謹慎使用和科學管控很重要。孕產婦需不需要實施無痛分娩,該不該採取無痛分娩,要有科研的研判。醫院既要秉承人道主義精神,更要遵從人體規律和科學實踐,應避免推薦甚至誘導誤導孕產婦選擇無痛分娩。嬰幼兒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關係祖國的未來,嬰幼兒身體的好壞及智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類未來的發展。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健全無痛分娩實施的標準和規範,並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和問責法律法規,讓無痛分娩在陽光下進行。期望醫療服務機構和醫務人員恪守良好醫德醫風,多為病患著想,以救死扶傷精神履職盡責。呼籲政府相關部門想方設法加強醫療隊伍管理,解決醫療隊伍所面臨的經濟和生活等切身問題,共同致力「健康中國」戰略目標。

經過深入研究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全睿嫻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保障民眾健康的負責態度,指出要防控亞鐵氰化鉀大量攝入人體、在烹飪中極高溫度爆炒等,應進一步研究亞鐵氰化鉀進入人體後能否被正常吸收分解代謝,能否有其他物質進行取代。

全睿嫻不僅在醫學、健康學領域多有涉獵,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建樹頗多。其十幾年執著於地震新理論、氣候異常變化等課題的研究,其負責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地球運行規律與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4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揭牌成立。

全睿嫻表示,地震的預測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其所負責的中心主要側重於地震的預測和防災減災的研究。雖然面臨許多挑戰和困難,基於十幾年來對地震的觀察、分析、研究以及數以百計的成功預測案例,讓她相信地震的可預測性。但要準確預測地震,需要氣象、天文、地理、地質、物理、化學、衛星監測、大數據分析、統計、網絡技術等十多個學科的緊密結合,互相支撐,以獲得豐富的科學信息和數據。

近年來,全睿嫻通過多種時機和場合,依託行業高端專業性會議、論壇、研討交流等,向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減災辦、國家氣象局、國家地震局等相關單位領導和專家,闡述地震預測、氣候異常變化、霧霾治理等發現和研究成果,呼籲加大對相關方面的研究與治理力度,以守護社會和諧安寧。

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全睿嫻以獨到的視角、深刻的筆觸及言簡意賅的表述風格,撰寫並發表了《探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規劃和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中國西南震中區等地地質災害原因分析及治理的措施和意義》《治理霧霾的措施和建議》《夯實勞動保障收益體系 給傳統種植業更多「獲得感」》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一些新穎的思路方法和措施,被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在立法、決策、戰略規劃、制度出臺等方面予以考量和汲取,如「海綿城市」建設等,發揮出「智力支撐」。

由於事跡突出,示範意義顯著,近年來全睿嫻獲得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機構授予的「中國改革創新風雲人物」「管理創新傑出人物」「中國高質量發展創新人物」「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等,展現出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能力素質和格局境界。

相關焦點

  • 全睿嫻院士為守護地球發聲 頁巖氣頁巖油研究引海內外廣泛關注
    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的家園。這位科研工作者就是新地震學說的研究者建立者、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全睿嫻博士。據了解,2020年10月28日下午,以「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的第十四屆環境與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全睿嫻院士應邀參會。她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在圓桌會議上公開發表了「頁巖氣頁巖油不可取」的觀點和主張,引起與會人員的重點關注。相關媒體就此專門採訪了全睿嫻院士。
  • 運鴻國際董事局主席李玉保榮膺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
    世界生產力科學院新當選院士(中國籍)座談會暨院士授予儀式在北京友誼賓館順利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產力專家、學者,經濟界、新聞界、企業界等各界人士共300餘人蒞臨大會。運鴻國際董事局主席李玉保榮膺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稱號,由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長託馬斯·杜託文親自為其頒發院士勳章和證書。
  • 西安交大郭烈錦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12月15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當選。
  • 東南大學曹進德教授當選「非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非洲科學院(The Af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AAS)致函東南大學曹進德教授,鑑於其對世界科學技術的貢獻,通過非洲各界多學科專家的獨立評估和推選以及十個不同領域顧問委員會的評審,正式批准並授予其「非洲科學院院士」榮譽稱號。
  • 東南大學曹進德教授當選「非洲科學院院士」
    曹進德教授近日被非洲科學院正式批准並授予「非洲科學院院士」榮譽稱號。近日,非洲科學院(The Af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AAS)致函東南大學曹進德教授,鑑於其對世界科學技術的貢獻,通過非洲各界多學科專家的獨立評估和推選以及十個不同領域顧問委員會的評審,正式批准並授予其「非洲科學院院士」榮譽稱號。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獲得如此多榮譽的顏寧到底是研究什麼領域的,為什麼能夠當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呢?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科學家所研究的內容都是非常高深莫測,甚至常人無法理解的,但是其實科學家做的工作就是我們平時一直所接觸但是又未去探索,未能完全理解的領域,先聽一下顏寧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研究的。
  • 近日,世界科學院發布新科院士名單,西安交大院士成功入選!
    近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學家,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1983年7月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熱能工程專業,1989年7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2年7月至今,任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期間所在國重實驗室連續四次國家評估中均評為優秀。
  • 居裡夫人為什麼不是法國科學院院士?
    可是,皮埃爾第一次競選法國科學院院士時落選,而瑪麗亞則終生未進法國科學院。是否當選院士,對一位科學家來說自然是有榮譽和認可的問題。另外,當時的科學結構中,法國科學院還是科學交流和研究經費掌管的主要機構。這樣一來,對法國科學家來說,當選院士又有更多一些意義。比如,因為居裡夫婦都不是院士,當他們的開創性發現在1898年出來時,他們的論文是由其他是院士的科學家在法國科學院代講的。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家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
    助力我國遞交了全球第一份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申請維護了國家海洋權益的同時也在國際上獲得了高度讚譽李家彪院士在海上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 家 彪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蔚藍的海平面之下,同樣有著高山深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1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做客清華大學海外名師講堂,發表了題為「中國物質科學崛起之捷徑——高壓下的新世界」的主題演講。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施一公在演講前與毛河光進行了會談。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光明訪名家】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某研究所所長尹浩
    原標題:全速發動軍事科研創新引擎——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某研究所所長尹浩        再次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尹浩,在軍事科學院第八次黨代會閉幕後,第一時間對照講話要求修改完善有關通信裝備研發的課題計劃。    軍事通信網絡作為連接諸多武器平臺的神經系統,是佔據信息化戰爭優勢的關鍵一環。為打造安全可靠的「實戰神經」,尹浩瞄準部隊需求一幹就是30多年。
  • 楊振寧姚期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二人均有多個外國院士頭銜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 代睿 許雯  據央視報導,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日前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月21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注意到,中科院已公布楊振寧、姚期智的信息,二人分屬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和信息技術科學部。
  • 科研之海中的人生航跡——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科學家李家彪
    而這一切對於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來說,仍是未知而陌生的領域,因而也成為科學探索的前沿。大陸架劃界研究、深海礦區勘查、海洋觀測標準體系建設……在對深海大洋的探索中,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航跡。
  • 趙東元院士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聯想科學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趙東元院士頒獎。   11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出席了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召開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並榮獲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聯想科學獎」(TWAS-Lenovo Science Prize)。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特別推崇李四光注重科技創新、科學的方法論,即:從本質上、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從現象和相互關聯角度上思考問題。「切開」青藏高原趙文津把自己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室取名「西藏屋」,可見西藏在他心中的分量。他認為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對地球科學發展極其重要,決心為高原地質研究奮鬥終生。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地質科學高峰的攀登者——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文津學習是一輩子的任務趙文津出生在1931年,那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持之以恆的科學探索換來了令世界矚目的大批探測研究成果。1998年,這一項目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進展」之一;2000年,其第一、二階段成果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組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其中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了15篇,而趙文津也因貢獻卓著榮獲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選舉產生。這一傳統從1863年延續至今。不僅美國,幾乎所有國家的評選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是,評選材料來自哪裡,由多少個字組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先由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起提名,個人申請無效。
  • 皖籍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逆境中學會成長
    中新社合肥7月7日電 題:皖籍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逆境中學會成長作者 張強 趙強「看似弱小的生命,同樣蘊含著堅韌不拔的力量,正如植物能在逆境中成長,治學、人生也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