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2020-12-20 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

近日,記者來到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見到了季維智。

「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

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1983年大學畢業後,季維智進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簡稱「動物研究所」)工作,開始了38年的靈長類生殖生物學研究。

與其他實驗動物不同,靈長類動物需要更複雜的實驗條件和管理系統,以及更多的經費投入。20世紀90年代以前,動物研究所地處昆明西郊偏僻陡峭的玉案山花紅洞,沒有市政水電網絡,食物需要每天從城裡拉來。直到1994年,動物研究所搬到了昆明城裡,條件才明顯改善。艱苦的環境條件,執著的事業追求,讓季維智迅速成長。1996年,46歲的季維智成為動物研究所所長。2005年,他又擔任中科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克隆羊多利問世後,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克隆靈長類動物。2000年,季維智與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合作將猴克隆胚胎發育至囊胚,最先證明了非人靈長類體細胞克隆的可行性。季維智實驗室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轉基因猴,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家、國際上第三家實現轉基因猴的實驗室,為後續的靶向基因編輯技術在靈長類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2年,季維智退休,他創建了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繼續進行靈長類研究。2014年,季維智成為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這一年,季維智組織了靶向基因編輯技術建立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食蟹猴和獼猴基因編輯模型,使我國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緊盯世界科技最前沿,這是季維智從科技創新的「追逐者」變成「引領者」的又一大秘訣。

此外,季維智還不忘為孩子們打開生命科學殿堂的大門,向中小學生灑下科學的雨露。

「什麼是生物工程技術?非人靈長類動物有什麼研究價值……」幾個月前,季維智走進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以「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給在座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生物科學課。除了雲師大實驗中學的師生,昆明理工大學附中、附小和滇池中學的師生們,也通過視頻聆聽了這場精彩的講座。

「孩子們要珍惜時光,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希望你們能對科學技術感興趣,長大後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作貢獻。」季維智對孩子們說的這番話,道出了他為中小學生講科普的緣由,也道出了他38年來矢志不渝科技報國的心聲。

老驥伏櫪,退而不休的季維智仍在為探索生命的奧秘而努力。在他看來,科學研究有如人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0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光明訪名家】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近日,記者來到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見到了季維智。「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
  • 中科院季維智院士走進湖北醫藥學院:靶向基因修飾建立人類疾病的模型及展望
    季院士還講述了用非人靈長類研究生命科學所面臨的挑戰。隨後,季維智教授比較了三種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著重介紹了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季維智教授還介紹了靈長類基因編輯的問題與展望,靈長類基因編輯技術新方法的探索。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1950年出生的季維智為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1950年出生的季維智為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為該校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
  •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為時過早
    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表示,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布局。「目前全世界對幹細胞多能性等方面的基礎問題研究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我認為,現在就談幹細胞臨床運用,還為時過早。」↑季維智院士季維智解釋說,理想中的幹細胞能分化成我們所需的細胞、組織或器官,有望用於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
  • 「靈長類細胞解碼計劃」探尋生命真相
    「生命科學到了全新的階段,應改變基於嚙齒類動物研究的現狀。」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楊經綏說,我們看到的只是地球的「表皮」,板塊漂移、火山噴發、地震,動力來自哪裡?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舉行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
    1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在學院報告廳隆重舉行。上科大生命學院創始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林海帆與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共同為中心揭牌。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深地探測要把握地球動力學研究這一核心「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科技創新戰略,實施這一戰略要有方向和重點,我認為探尋地球動力的來源和內部運行機制是必須要把握的核心。」
  • 精彩回顧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完結,探秘生命,尊重自然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了解動物不為人知的生存之道錯過講座也沒有關係今天這期我們共同回顧第八季的精彩內容生命探秘主講人:康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講座內容:康樂院士以飛蝗為例,主要講述了蝗蟲群聚與蝗災的關係,人類認識蝗蟲群聚群居的歷史過程,為什麼群聚信息素是重要的,人類找錯的幾種群聚信息素,為什麼4-乙烯基苯甲醚是飛蝗真正的群聚信息素
  • 院士風採|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搞清楚這些問題,將對礦產資源、水、空氣等的形成有更深的認識,也有助於人類了解生命演化的過程。楊經綏認為,地球內部的物質同時存在著俯衝和上升兩種運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循環,這兩種運動也是地球動力的主要來源。地球由最內部的地核、地核之上的地幔以及最表層的地殼所組成。
  • 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原標題:探尋5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再次引發了圈內圈外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動物門類起源話題的廣泛關注。
  • 訪「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首晟博士:科技創新要...
    訪「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首晟博士:科技創新要有天馬行空的思維 本報駐聯合國記者 馮衛東攝 10月8日,「天使粒子」發現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博士,出席在紐約舉辦的「美中創新創業與合作發展高峰論壇暨旅美科協成立25周年年會」並作主題演講。在會議間隙,張首晟博士接受了科技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集體採訪,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創新創業、大學教育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等發表了看法。
  • 探索生命奧秘的「導航圖」!第二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開幕
    「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三位共同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院長、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院長金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
  • 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官網上公布了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基於在原創性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82名,外籍院士為484名,其中,有190人獲得諾貝爾獎。
  • 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受聘為北京生命科學所所長
    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受聘為北京生命科學所所長
  • 中國科學院2017院士評選名單出爐,醫衛領域新增13人!
  • 安徽師範大學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衛華 [資料圖]12月7日,2015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結果公布,安徽師範大學87屆物理系校友汪衛華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至此,安徽師範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均有校友當選為「兩院」院士。汪衛華1987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一直致力於新型材料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在新型大塊非晶、納米材料及其它亞穩材料在高壓、微重力等極端條件下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性成果,為我國物理教育與物理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有力推動了我國物理科學的發展進步,贏得了國家的表彰和社會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