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季維智院士走進湖北醫藥學院:靶向基因修飾建立人類疾病的模型及展望

2020-12-14 全國教育信息平臺




12月12日上午,湖北醫藥學院建院55周年高端學術論壇——院士專家行在科教樓一樓多功能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教授以「靶向基因修飾建立人類疾病的模型及展望」為題作了學術報告。學校部分無課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30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由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雲甫教授主持。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雲甫教授主持活動


本次報告中,季維智教授以理想的疾病模型是理解和治療複雜疾病的最佳途徑為切入點,介紹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相似性,解答了非人靈長類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優勢。他指出,靈長類動物和嚙齒類動物有不同的胚胎發育模式,非人靈長類與人類高度相似的遺傳背景是研究人類系統發育和複雜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季院士還講述了用非人靈長類研究生命科學所面臨的挑戰。隨後,季維智教授比較了三種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著重介紹了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季維智教授還介紹了靈長類基因編輯的問題與展望,靈長類基因編輯技術新方法的探索。季院士謙虛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對中國基因研究的滿懷信心極大地激發了在場學生的科研熱情。




▲講座現場

本次講座,全體師生們不僅與國際頂尖的院士面對面,更是與科技最前沿有了一個親密接觸,並通過季院士的講座,可以看到中國科學家們對科學奧秘永無止境,孜孜不倦的探索態度。


講座在與會師生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季維智簡歷:


中國科學院院士。1978-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1983-2012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其中1996-2005年任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第四任所長,2005-2008年任中科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動物重點實驗室理事長。

季維智院士長期堅持靈長類生殖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圍繞早期胚胎發育調控,幹細胞多能性和人類疾病的猴模型及致病機理等科學問題,形成了從體外受精、胚胎早期發育、基因編輯以及幹細胞等系統研究體系。率先在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取得重大突破,並獲得了naïve猴多能性幹細胞。實現了靈長類(人和猴)胚胎體外延長培養,解析了靈長類胚胎發育原腸發生與發育的重要事件。在胚胎發育和幹細胞的基礎理論、幹細胞多能性和疾病研究都有重要意義。曾獲「2015年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終身貢獻獎」、「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獎」。季維智院士長期為國家生殖發育、幹細胞專家組服務,為中國生殖與幹細胞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中國靈長類研究的國際化並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發揮了重要作用。在 Cell、Science、Nature、Cell Stem Cell、PNAS等雜誌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其中,2014 年在 Cell 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被評價為人類疾病模型建立的裡程碑性工作、入選 2014 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MIT Technology Review)、2014年Cell最佳論文(Cell)、2014年世界最成功的8大事件之一(Nature)。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湖北醫藥學院,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教育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1950年出生的季維智為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1950年出生的季維智為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為該校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
  • 科學家成功建立基因編輯兒童腦疾病「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新華社昆明5月19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建立了基因編輯兒童腦部疾病——「瑞特症候群」的猴模型。該項成果於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上。  兒童瑞特症候群是屬於自閉症譜系範疇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由大腦發育異常造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 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
    摘要:動物模型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基因工程小鼠和大鼠,在基因功能研究、人類生理病理機制研究及新藥研發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來,製備動物模型的基因修飾技術層出不窮,這不僅包括傳統ES打靶、TALEN、CRISPR/Cas9, 還有TetraOneTM基因敲除新技術。
  • 特別訪談:基因編輯食品咋來的?能吃嗎?
    其中,2014年在Cell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被評價為人類疾病模型建立的裡程碑性工作。受訪專家3趙要風 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70年生,1998年於中國農業大學獲得動物遺傳育種博士學位。1998-2006年於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舉行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
    1月12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暨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在學院報告廳隆重舉行。上科大生命學院創始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林海帆與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共同為中心揭牌。
  • 季維智院士:幹細胞和基因編輯的優勢與挑戰
    但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人類的一些疾病是否可以呢? 或許新聞報導中不時的會有相關消息曝出,但是有時候新聞的誇大或者危言聳聽總是耐人尋味... ... 在10月27日,麻省理工Meet35全球科技青年論壇中季維智院士就這一生物科技進展給出了詳細的介紹。
  • 【學術前沿】牛昱宇/龍承祖/劉光慧/季維智合作建立首例人類兒童...
    editor,BE)技術建立了兒童早衰症靈長類動物模型。轉錄組分析數據顯示早衰猴相較於野生猴,上調基因富集在免疫應答及細胞因子和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通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早衰症猴很好地再現了早衰症患者的臨床和細胞分子表徵。靶向基因編輯動物模型,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是研究人類遺傳病和治療方案臨床前研究十分有效的工具。
  • 利用胚胎幹細胞進行小鼠基因靶向改造--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
    (節選)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馬裡奧 卡佩奇(Mario R.Capecchi)和奧裡弗ž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以及英國科學家馬丁 埃文斯(Martin J.Evans),以表彰他們在建立利用胚胎幹細胞進行小鼠基因靶向改造的技術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單鹼基突變遺傳性疾病動物模型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近日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賴良學團隊利用新型單鹼基編輯系統成功對家兔實現單鹼基精確突變,培育出具有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模型兔,這代表人類距離基因治療時代更近一步。  白化病、早衰症等遺傳性疾病都是由於基因組發生單鹼基突變所致。
  • 基因修飾白細胞濃縮液有望用於脊髓損傷的治療
    細胞介導的基因治療的一種有效策略是使用細胞作為基因載體和分泌性治療因子的產生者。基因修飾的幹細胞和成熟分化的細胞被廣泛用於臨床前治療體細胞疾病。俄羅斯的Albert A.Rizvanov等將基因修飾的臍帶血單個核細胞靜脈注射到轉基因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小鼠模型中,並鞘內注射離體基因修飾的臍帶血單個核細胞幹預腦卒中和脊髓挫傷動物模型。這些研究確立了使用白細胞靶向遞送編碼治療分子的重組基因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原理。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治療癌症、HIV等疾病研究進展
    接著,研究人員將利用CRISPR對T細胞進行基因修飾,並將基因修飾後的T細胞灌注回病人體內,這樣它們將靶向摧毀腫瘤細胞。NIH科學政策副主任Carrie Wolinetz在一篇博客帖子中披露了這一審查信息。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在開發的這種癌症免疫療法旨在靶向攻擊骨髓瘤、黑色素瘤和肉瘤。
  • 中國專家解讀諾貝爾醫學獎:「基因敲除小鼠」為何獲獎?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愚8日介紹,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們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基因敲除小鼠」的方式,把任意改變小鼠基因變為現實,不僅可以研究單個基因在動物體內的功能,而且為人類攻克某些遺傳因素引發的疾病,提供了藥物試驗的動物模型。
  •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為時過早
    那麼幹細胞治療疾病的效果如何?「一針幹細胞立刻變美」是不是真的?10月3日,生物界國家級盛會——首屆生物技術創新大會(簡稱「大會」)在成都高新區開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表示,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布局。
  • 南京生物醫藥谷:打造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目前,南京市8個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評審通道的產品中有7個在藥谷,其中,世和基因的肺癌靶向藥物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高通量測序法),沃福曼醫療血管內斷層成像系統、血管內斷層成像導管等3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已獲批上市,世和基因的自主研發的「非小細胞肺癌組織TMB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是中國首個且目前通過國家藥監局創新審查的NGS大Panel腫瘤基因檢測試劑盒。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本文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技術發展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對我國在基因編輯機制研究及技術發展、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構建、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基因技術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展望。北京大學魏文勝研究組建立了基於CRISPR系統的高通量篩選方法,並在全基因組範圍內實現了對編碼基因和非編碼基因的功能性篩選[44, 68]。2.2 動植物模型構建201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組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統實現了大鼠多基因快速同時敲除[69],並建立了多種基因編輯動物模型。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基因編輯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中新社昆明5月19日電 (記者 史廣林)記者19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國際頂級期刊《Cell》本月18日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陳永昌團隊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孫毅團隊,運用TALEN技術開展食蟹猴瑞特症候群(Rettsyndrome,RTT)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