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建立基因編輯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2020-12-06 參考消息

中新社昆明5月19日電 (記者 史廣林)記者19日從雲南省科技廳獲悉,國際頂級期刊《Cell》本月18日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陳永昌團隊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孫毅團隊,運用TALEN技術開展食蟹猴瑞特症候群(Rettsyndrome,RTT)模型的研究。

RTT是屬於自閉症譜系範疇的神經發育性疾病,通常導致男性胎兒在胚胎期流產,而患病的女孩在出生後6-18個月開始表現語言能力喪失、睡眠質量差、社交和認知障礙、大腦發育變緩、心電圖異常、運動能力異常等綜合症狀。定位於X染色體上的MECP2基因突變是這一疾病的病因。之前的小鼠模型與臨床患者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利用這些模型推動致病機理研究深入了解及新的治療方法的研發。由於非人靈長類(如獼猴和食蟹猴)與人類具有高度相似的遺傳背景及大腦結構,是開展腦發育及神經系統疾病最理想的實驗動物。為了建立RTT猴模型,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同濟大學醫學院等研究人員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於2014年初最早報導了利用靶向基因編輯方法TALEN成功編輯MECP2基因的猴模型研究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stemcell》雜誌上,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編輯靈長類MECP2基因。

本次在《Cell》的報導,不同於嚙齒類模型,基因突變MECP2的小猴表現出非常類似臨床患者的一系列病理和行為學特徵,如雄性胎兒在胚胎期均流產,轉錄組分析發現基因表達及調控網絡與臨床患者類似,雌性動物存在睡眠障礙、主動社交顯著減少、刻板行為增加、腦發育異常等;眼動跟蹤(靈長類具有的高級認知能力)模式也與人類相似。這是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對RTT從行為模式,病理發生及其機制的較系統研究,對未來更深入地開展RTT發病機理研究和治療將產生深刻影響。

據悉,研究得到中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幹細胞與轉化研究項目支持。(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成功建立基因編輯兒童腦疾病「瑞特症候群」猴模型
    新華社昆明5月19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建立了基因編輯兒童腦部疾病——「瑞特症候群」的猴模型。該項成果於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上。  兒童瑞特症候群是屬於自閉症譜系範疇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由大腦發育異常造成,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 我科學家揭示基因致男性不育 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從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篩查發現了一類Piwi基因突變,並通過小鼠模型證明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和揭示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並基於此設計幹預策略,有效恢復了突變小鼠的精子活性。該研究首次證明了Piwi基因突變導致男性不育,並為此類男性不育症的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策略。
  •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1/7)
    中國科學家創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 "← →"翻頁 繼2017年底在國際上率先攻克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細胞核克隆這一世界性難題、成功誕生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作為當下一項熱門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此前,學界一直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然而這種情況可能被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改變。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突破|華南農業大學再次建立基因突變的食蟹猴模型
    嶺南現代農業科學和技術廣東實驗室楊世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plex precise base editing in cynomolgus monkeys」的研究論文,報導在食蟹猴胚胎上成功實現精準的多位點單鹼基突變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一個研究團隊修改了人類胚胎的基因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媒體: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中國科學家又達成了一項「世界首例」。鄧宏魁等多名國內生命科學和醫學學者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造血幹細胞,並成功治癒白血病,使人體血細胞能抵禦愛滋病毒。這項成果今年9月11日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科學研究團隊研究人員藉助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在獼猴上成功改造了與自閉症高度相關的Shank3基因。儘管老鼠的研究也很重要,但我們相信,靈長類動物遺傳模型將幫助我們開發更好的藥物,甚至可以將基因治療應用於一些嚴重的自閉症。」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曾經也表示,之所以選擇靈長類(獼猴)作為腦科學的動物模型主要是基於兩點。第一點就是靈長類的高等認知能力是老鼠所不具備的。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家堂介紹,之前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都集中在恆溫動物對高原的適應上,缺乏對高原變溫動物適應高原環境遺傳機制的研究,而溫泉蛇為科學家揭開變溫動物高海拔適應之謎提供了良好的動物模型。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本文對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技術發展及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對我國在基因編輯機制研究及技術發展、基因編輯動植物模型構建、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回顧,並對基因技術的發展前景及趨勢進行了展望。2.2 動植物模型構建201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組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統實現了大鼠多基因快速同時敲除[69],並建立了多種基因編輯動物模型。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研 究組利用CRISPR技術成功構建了亨廷頓病疾病豬模型[70]。
  •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微信公眾號 2020-09-30 11:04
  • 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8/8) "← →"翻頁
  • 中國科學家宣布首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外媒:科學界的超大危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夢穎】今天,一則消息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刷屏了,這則消息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科學家賀建奎26日宣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