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2021-01-13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正在美國匹茲堡訪問的高紹榮通過電子郵件向新華社記者表示,上述研究成果是從幹細胞研究邁向實際醫療過程中的一大步,對幹細胞全能性機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藥物篩選、基因治療等臨床應用研究等具有重要價值。

    iPS細胞是指經過基因「重新編排」回歸到胚胎幹細胞狀態的體細胞,它們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分化能力,且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不過,由於此前未能培育出完全由這種幹細胞發育而來的活體動物,其全能性一直備受爭議。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3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領導的研究小組日前分別利用基本相同的基因技術培育出活體實驗鼠。其中,周琪的研究小組成功培育了27只實驗鼠,並將首隻iPS細胞克隆鼠命名為「小小」。雖然其中一些實驗鼠死亡或身體出現異常,但最終用來配對的12只小鼠都成功育出健康的後代。

    報導說,高紹榮的研究小組用基本相同的技術也成功培育出兩隻實驗鼠,但其中一隻死亡。目前,該小組正設法對另一隻實驗鼠進行配對,以培育第二代小鼠。相關論文將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報導稱讚中國科學家「為克隆成年哺乳動物開闢了一條全新道路」,並指出該方法比傳統克隆方法更高效,更安全。報導還援引中國科研人員的話說,他們不打算在此基礎上發展複製人的技術。

新聞背景:避免倫理爭議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幹細胞是人體內可以轉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具有極高的生物醫學價值。以往的幹細胞研究主要使用從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幹細胞,經常引起倫理爭議。

    2007年,日本和美國科學家分別宣布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樣得到的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的功能相差無幾,被稱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又名iPS細胞。這一發現被《自然》和《科學》雜誌分別評為2007年第一和第二大科學進展。

    iPS細胞經過基因「重新編排」,回歸到胚胎幹細胞的狀態,具有和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功能,能分化生成各種組織細胞,卻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一直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諸多障礙,因此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利用基因改造培育幹細胞技術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除皮膚細胞外,科學家還可以選擇人體其他組織細胞進行改造。比如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3日報導,中國科學家最近以病毒為載體,向老鼠的成纖維細胞中注入4個基因,將其改造為iPS細胞,然後在此基礎上培育出一個老鼠胚胎,進而培育出活體克隆小鼠。

    以往的幹細胞研究主要使用從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幹細胞,容易引發倫理爭議,在很多國家也被法律所禁止。因此,從科研角度來看,涉及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技術操作難度非常大,卵子來源也成問題。相形之下,利用基因技術「仿製」胚胎幹細胞,技術操作上相對容易,成本也會低得多。

    iPS細胞被視為未來再生醫療的重要材料。目前,國際上關於iPS細胞的研究可謂日新月異,是幹細胞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克隆出活體鼠(圖)
    從iPS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iPS細胞全能性  由中科院動物所和上海交大醫學院科學家共同完成  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7月23日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凡一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 我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健康小鼠
    7月23日,《自然》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 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 我國科學家育出三代活小鼠 首證iPS細胞全能性
    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發育成的具有生殖能力的小鼠  據介紹,在過去幾年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iPS細胞先後育出27隻類似「小小」的黑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被喻為「全能選手」的胚胎幹細胞一直是人類修補器官的希望所在,但在來源和倫理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戰。
  • 兩隻克隆猴誕生 中國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獼猴
    兩隻克隆猴誕生!邂逅中中和華華,這是世界上第一批利用克隆羊多利技術成功克隆的猴子。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雌性長尾獼猴代表著一個技術上的裡程碑。它代表著能夠創造出可定製和基因一致的猴子種群,從而加速治療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和癌症等疾病。但這一突破將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的擔憂:複製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特殊凝膠中培養小鼠胚胎幹細胞,成功地製造出一種稱為胚胎軀幹樣結構(embryonic trunk-like這些TLS結構能在五天內從細胞團塊中發育出神經、骨骼、軟骨和肌肉組織的前體。這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更有效地探究藥物的效果,而且這種研究的規模是在活體生物體內無法實現的。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日本科學家用一滴血成功克隆出實驗鼠 能繁殖後代
    原標題:日本科學家用一滴血克隆出實驗鼠 能繁殖後代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比如,你發現自己臉上有了皺紋,那就用iPS細胞修復自己的肌膚,讓自己重返年輕。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 健康系統綜合科學研究科 納米生物系統分子設計學研究室的妹尾昌治教授與Said M Afify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類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育出小鼠的iPS細胞,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肝臟中,製備成肝癌模型。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造出「肝癌模型」
    原標題: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造出「肝癌模型」 由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養了小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的肝臟中,成功製作出肝癌模型,這在全球還是首次
  • 綜述:各國爭相領跑iPS細胞研究
    2007年,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的誕生令科學家們將注意力投向這一爭議性小的幹細胞研究領域,一些國家的政府更是以極大的熱情,或加大投入,或制訂鼓勵政策,推動這一新興的幹細胞研究。     2007年11月,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首先領跑iPS細胞研究。他們幾乎同時宣布成功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可與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iPS細胞」。
  • 首次用iPS細胞培育出功能性人類肝臟
    據英國《衛報》和《自然》雜誌網站7月4日(北京時間)報導,日本橫濱市立大學與美國西奈山醫學院科學家合作,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構建出微小「肝芽」,然後移植到小鼠體內,結果這些肝芽成功生長成微型人類肝臟,並像健康器官一樣具有正常的肝功能。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儘管這種技術可靠地產生了iPS細胞(下稱OSKM ips細胞),但是它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影響,其中的一些影響會導致細胞癌變。因此,人們努力調整這種配方並理解每種山中因子的功能。在不強迫Oct4過表達的情況下,沒有人成功地構建ips細胞。有人認為它是這四種轉錄因子中最關鍵的因子。至少到現在為止是這樣的。
  • 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8/8) "← →"翻頁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07年11月,由中國科學家俞君英領銜的Thompson實驗室和山中伸彌實驗室幾乎同時報導,成功地誘導人皮膚纖維母細胞成為幾乎與胚胎幹細胞完全一樣的ips細胞,所不同的是日本實驗室依然採用了用逆轉錄病毒引入Oct3/4、Sox2、c-Myc和Klf4四種因子組合,而Thompson實驗室採用了以慢病毒載體引入Oct4、Sox2加Nanog和LIN28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2020-03-27 15:36:14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陸健、嚴紅楓 | 字號:A+ | A-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論文首頁研究團隊利用這項新技術在轉基因小鼠體內觀察到了胚胎的神經遞質傳遞、大腦形成早期神經嵴細胞分化成血管周細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細胞自噬、腺病毒遞送、螢光化學藥物在胎盤中的轉運、細胞分裂和遷移,甚至還追蹤了人神經嵴細胞和鼠神經嵴細胞在同一人鼠嵌合體中的嵌合差異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獼猴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中中」「華華」 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根據得票數排名,「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 避免倫理爭議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
    幹細胞是人體內可以轉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具有極高的生物醫學價值。以往的幹細胞研究主要使用從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幹細胞,經常引起倫理爭議。     2007年,日本和美國科學家分別宣布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樣得到的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的功能相差無幾,被稱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又名iPS細胞。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家又經過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方法,並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獲得5隻生物節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克隆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構建一批遺傳背景一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獼猴模型。 東方IC 資料「開始做這個項目時,我的預期是2020年能做出來就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