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育出三代活小鼠 首證iPS細胞全能性

2020-11-30 搜狐網
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發育成的具有生殖能力的小鼠「小小」

   除了胚胎幹細胞,生命還有第二顆「全能種子」嗎?近日,一隻名叫「小小」的黑色小鼠給了全世界科學家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它並非父母的 「愛情結晶」,也不是科學家精心「仿製」的克隆鼠,而是由一隻黑鼠的皮膚細胞,經「重新編程」後得到的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孕育」的小生命。

  昨天,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在線報導了「小小」的離奇身世,還專門組織了一場新聞發布會,向全球30多家重要媒體公布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成果。

  據介紹,在過去幾年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iPS細胞先後育出27隻類似「小小」的黑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被喻為「全能選手」的胚胎幹細胞一直是人類修補器官的希望所在,但在來源和倫理方面遭遇了巨大挑戰。以人工誘導方式使成體細胞重新編程獲得的iPS細胞,因為具有與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多能特性,且能繞過倫理禁區,迅速成為近幾年幹細胞研究的國際熱點。

  然而,「多能」畢竟不代表「全能」,若能證明iPS細胞也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無所不能」,將使它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為此,按照科學界鑑定細胞是否具有全能性(即能否發育成活體動物)的「金標準」,各國科學家不斷重複實驗,努力探索,但一直無人成功。

  最終,堅韌不拔的中國科學家擁有了這份幸運。他們首先將黑鼠的皮膚細胞「逆轉」為iPS細胞,自主構建了37株iPS細胞系;然後把其中6株的iPS細胞分別注入1500多枚四倍體囊胚,進而植入一群代孕白鼠的子宮;21天後,「小小」奇蹟般誕生了。至今,「小小」已健康生長了9個多月,它的後面跟著 26個「弟弟」、「妹妹」。

  經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鑑定,這27隻黑鼠確實由iPS細胞發育而來。它們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完全由iPS細胞孕育而成的活體小鼠,有力地證明了iPS細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如今,「小小」家族可謂「人丁興旺」。在研究人員的巧心安排下,27隻黑鼠先後與普通白鼠成功配種,陸續生下數百隻第二和第三代小鼠。「鼠爸爸」升格為「鼠爺爺」,過起了「兒孫繞膝」的幸福生活,「續寫」著中國科學家在幹細胞這一國際熱點研究領域的重大創新。

  ■相關連結 為何要用四倍體囊胚?

  通常,正常小鼠的染色體為雙倍體。四倍體囊胚植入子宮後,將無法繼續發育而自然死亡。因此,在孕育「小小」們的過程中,四倍體囊胚僅僅扮演著「溫床」的角色,負責為iPS細胞提供適合的發育環境。而若採用正常的雙倍體囊胚,則會育出由iPS細胞與囊胚融合而成的嵌合體,這將無法證明新生命是否來自iPS 細胞。

  全球iPS細胞研究大事記

  ■2006年8月 日本山中伸彌研究小組將小鼠皮膚細胞誘導為幹細胞(即iPS細胞)。

  ■2007年11月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分別宣布獨立發現,可將人類皮膚細胞轉化為iPS細胞。

  ■2007年12月 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可利用iPS細胞治療鐮狀細胞血症小鼠。

  ■2009年7月 中國科學家證實了iPS細胞具有和胚胎幹細胞相似的發育能力。

(首席記者任荃)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 【教學參考】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
    雖然科學家隱隱約約認識到植物體細胞具有全能性,但是由於實驗技術的限制,真正用科學的試驗方法證明植物的組織和體細胞具有全能性,則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 1902年,德國植物學家HabeaHandt就指出,植物的體細胞含有母細胞的全部遺傳信息,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個體的潛能。因而每個植物細胞都像胚胎一樣,經離體培養能再生出完整植株。
  • 我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健康小鼠
    7月23日,《自然》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 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克隆出活體鼠(圖)
    從iPS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iPS細胞全能性  由中科院動物所和上海交大醫學院科學家共同完成  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7月23日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凡一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妹尾教授的研究團隊2012年就利用小鼠iPS細胞成功製備出癌症幹細胞,為癌症研究開闢了新天地。此前通過利用iPS細胞人工培養性質各異的癌症幹細胞,成功製備了多種癌症幹細胞,此外還以該技術為基礎,持續積累了關於癌症特性的新發現。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Velychko的實驗表明僅使用SKM(即Sox2、Klf4和cMyc)就可能產生iPS細胞(下稱SKM ips細胞)。Velychko告訴《科學家》雜誌,「我們只是想發布這一觀察結果」,但他知道他需要首先重現這一結果,不然「審稿人是不會相信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他和他的同事們,包括Sch?
  •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10月9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院士許智宏、研究員徐麟、研究員王佳偉,與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蘇英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胡玉欣聯合撰寫的題為《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 發現小鼠幹細胞多能性關鍵基因決定簇
    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並明確證實決定小鼠(哺乳動物)幹細胞多能性的關鍵基因決定簇。
  • 中國iPS細胞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專訪高紹榮博士:中國iPS細胞研究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構建出潛能性比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更強的...
    2017年10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小鼠中構建出潛能擴展性幹細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它們比當前的幹細胞系具有更大的發育潛力。
  • 代育父系技術出爐!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精子的...
    不過,在一項新的概念驗證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猶他州立大學、馬裡蘭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代育父系(surrogate sire)的技術,具體來說,首先對雄性動物進行絕育,然後進行幹細胞移植,從而產生遺傳上符合要求的供者精子。
  • 李晴 周琪: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
    自從2006年發明iPS技術以來,該領域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獲得不同來源的iPS細胞、改進iPS細胞誘導方法、提高iPS技術效率和研究iPS細胞的發育潛能方面。文章隨後重點介紹了2009年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這一年,iPS研究在細胞發育潛能及對誘導方法的改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進展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1)iPS細胞全能性的證明。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新華社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於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 Cell:北大學者利用一種化學混合物讓多能性幹細胞具備全能性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2.0052017年4月7日/生物谷BIOON/---當科學家們談論實驗室幹細胞是全能性還是多能性時,他們的意思是這些幹細胞如胚胎那樣有潛力產生體內的任何組織。
  • 綜述:各國爭相領跑iPS細胞研究
    2007年,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的誕生令科學家們將注意力投向這一爭議性小的幹細胞研究領域,一些國家的政府更是以極大的熱情,或加大投入,或制訂鼓勵政策,推動這一新興的幹細胞研究。     2007年11月,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首先領跑iPS細胞研究。他們幾乎同時宣布成功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可與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iPS細胞」。
  • PNAS:代育父系技術出爐!移植精原幹細胞可恢復絕育的雄性動物產生...
    代育父系技術背後的理念是將來自具有選定性狀的動物的精原幹細胞移植到絕育的雄性宿主體內,從而培育出能夠持續提供所需精子並自然地將它輸送給雌性的動物。Hansen說,這「本質上是一種利用代育克隆雄性動物的方法。」Spencer指出,有了在體外培養精原幹細胞的能力,甚至可能有機會進行直接的基因修飾,這將是「最終目標」。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19年10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