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高紹榮博士目前正在美國匹茲堡訪問。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意識到,在iPS細胞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各國起點都差不多,我們有機會在這一領域趕超其他國家。因此,政府對iPS細胞研究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受益於此,中國的iPS細胞研究勢頭非常好,也擁有一批專門從事這一研究的科研人員,他們已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高紹榮說,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以及中國是世界上在iPS細胞研究領域處於領先的國家。與美國相比,中國科研人員的水平並不低,但數量還不足。
高紹榮介紹說,動物的4倍體囊胚只能發育成胎盤,無法發育成動物個體。他們在研究中將培育的iPS細胞注入小鼠4倍體囊胚腔中,最終培育出成體小鼠,從而證明他們培育的iPS細胞具有全能性,即可以發育成小鼠的各種器官和組織。
高紹榮博士表示,iPS細胞具有全能性說明,完全通過體外操作可以得到與胚胎幹細胞具有同樣分化能力的細胞,這將大大拓展iPS細胞的應用前景。
據高紹榮介紹,他的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課題組採用的實驗方法不同,周琪課題組培育iPS細胞時用的是逆轉錄病毒,而他用的是慢病毒。此外,高紹榮課題組培育出的小鼠體細胞不需要加入轉錄因子就可繼續使用,因為培育iPS細胞時所用的4種轉錄因子已經整合在小鼠基因組中,可以據此研究不同iPS細胞的重組效率,從而確定哪種類型的體細胞更適合培育iPS細胞。
高紹榮認為,這項成果對幹細胞全能性的機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藥物篩選、基因治療等臨床應用研究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