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2021-01-14 同濟大學新聞網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揭示人類衰老之謎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12-25  瀏覽:

12月23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團隊與暨南大學鞠振宇團隊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發表《Dcaf11激活Zscan4介導的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端粒延長》(Dcaf11 activates Zscan4-mediated alternative telomere lengthening in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論文,揭示Dcaf11基因可顯著促進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相關基因的激活。

端粒是一種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染色體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細胞的分裂能力。「端粒如同螺絲釘中的螺絲帽,一圈圈擰緊了,就可以保證輪子運行穩定、防止輪子跑偏。」高紹榮介紹,它能防止染色體末端的重組和降解,對維持細胞染色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螺絲帽漸漸老化,變小了、短了,最終導致螺絲失去穩定的管束,車輪漸漸就跑偏了、出故障了,成體細胞的細胞分裂最終停滯下來了。因此,端粒縮短是引發個體衰老的重要原因,人類衰老的諸多疾病都是因它而起的。

如何才能保證螺絲帽的「青春常在」?就是讓端粒的長度維持在一個衡定的狀態。樂融融介紹,端粒不萎縮、不老化,可以通過兩種機制來實現:端粒酶依賴機制和不依賴端粒酶的端粒延長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即端粒延伸替代機制,縮寫為:ALT)。所謂端粒酶,是在細胞中負責端粒延長的一種酶,猶如建築上常用的修補材料。我們探討的是端粒延伸替代機制(ALT),因為目前人們對於其發生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

該研究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進行了ALT相關因子的篩選,發現Dcaf11在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Dcaf11缺失會導致小鼠端粒縮短,進而引發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功能異常和應激狀態下損傷修復能力的顯著下降。隨後,研究人員研究了Dcaf11的互作蛋白,發現Dcaf11可促進Kap1(一種轉錄中介因子,在諸多轉錄調控複合體中起橋梁作用)的泛素化(指一類低分子量的蛋白質分子在一系列特殊的酶作用下,將細胞內的蛋白質分類,從中選出靶蛋白分子,並對靶蛋白進行特異性修飾的過程)降解,進而激活ALT相關基因Zscan4(在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中發揮重要作用,端粒延伸是其中一個重要作用)的表達。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胚胎ALT過程中的關鍵因子及作用機制,為進一步理解早期胚胎ALT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據悉,2014年,高紹榮課題組的樂融融博士利用端粒酶敲除小鼠模型研究了核移植技術、iPS(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重編程端粒缺陷的能力,研究表明早期胚胎中存在高效修復供體細胞端粒缺陷的ALT因子。但是,ALT為何能修復端粒缺陷,機制還尚不明晰。

Dcaf11對Zscan4激活、胚胎發育以及端粒延長和維持的影響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課題組利用高靈敏的蛋白定量質譜技術,檢測了小鼠植入前胚胎受精卵、2-細胞、4-細胞、8-細胞、桑葚胚和囊胚等六個時期的蛋白質組信息,成功確認了植入前胚胎中四千多個蛋白的含量變化信息,並首次繪製了小鼠植入前胚胎蛋白質組動態圖譜。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成員進一步篩選ALT相關基因,結果發現 Dcaf11可顯著提高胚胎幹細胞ALT的活躍程度。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新發現,研究人員敲除了小鼠的Dcaf11基因。缺失了Dcaf11的小鼠胚胎發育率明顯下降、基因表達出現異常、卵裂期胚胎端粒延伸速率明顯下降。隨著Dcaf11敲除小鼠代數的遞增,小鼠端粒一代一代逐漸縮短。晚代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的造血重建能力、應激狀態下的損傷修復能力都顯著下降。

Dcaf11敲除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造血重建能力和損傷修復能力顯著下降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Dcaf11促進端粒延長機制發現,Dcaf11作為E3泛素連接酶(是一個能夠將泛素分子連接到目的蛋白質的某個賴氨酸上的酶)的識別蛋白,靶向底物Kap1(轉錄調控中的一個橋梁分子)並促進其降解。在Dcaf11敲除的ESC(胚胎幹細胞)中,敲降Kap1後可重新激活Zscan4,進而修復Dcaf11缺失而引發的端粒缺陷,激活端粒延伸機制。

樂融融介紹,這項研究為進一步理解早期胚胎端粒延伸和調控機制提供重要線索,其成果將有助於揭示人類衰老之謎,並找到長壽的鑰匙。

據了解,同濟大學高紹榮課題組助理教授樂融融、直博生黃憶鑫、助理研究員張豔平、暨南大學鞠振宇課題組教授汪虎、同濟大學高紹榮課題組碩士生林嘉明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紹榮教授、鞠振宇教授、樂融融助理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程國政)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揭示Dcaf11調控小鼠胚胎...
    2020年12月23日,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領導的團隊與暨南大學鞠振宇教授領導的團隊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caf11 activates Zscan4-mediated alternative telomere lengthening in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2013年11月21日,高紹榮博士實驗室在《Cell Stem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luripotent cells reprogrammed via nuclear transfer show enhanced
  • 杭州師範大學Cell Stem Cell揭示幹細胞表觀遺傳調控
    鞠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端粒與成體幹細胞衰老及其相關疾病之間的關係。汪虎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DNA損傷、端粒功能障礙等條件下造血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機制的研究 ;幹細胞代謝與生物體壽命的研究。造血幹細胞(HSC)是各種血細胞的始祖細胞,擔負著維持和重建造血的重要生理功能,HSC的功能異常是許多血液系統疾病的根源。
  • 專訪高紹榮博士:中國iPS細胞研究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發現一種細胞修飾可提高克隆效率,成果在線...
    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發現一種細胞修飾可提高克隆效率,成果在線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
  • ...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
    左為團隊與陳香美、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療法帶來希望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1-01-12  瀏覽:
  • 中國iPS細胞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Proteomics:克隆胚胎幹細胞與正常受精胚胎幹細胞具有相似發育潛能
    近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高紹榮實驗室與北京蛋白質中心等合作在Proteomic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Embryonic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somatic cloned and fertilized blastocysts are post-transcriptionally indistinguishable
  • 廣州生物院JBC發表幹細胞新成果
    三月二十日,來自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武漢菲沙基因信息有限公司(Frasergen)和加拿大西蒙佛雷澤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發表學術論文,該研究檢測了iPSC生成及隨後基因校正過程中的基因組不穩定性,指出重編程和基因打靶可能會產生大量但卻不同的基因組變化,
  • 《人胚胎幹細胞》標準發布,將規範幹細胞行業發展
    繼《幹細胞通用要求》之後,我國幹細胞領域又一標準——《人胚胎幹細胞》團體標準於2月26日發布。該標準由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籌)、北京幹細胞庫、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建議,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組織制訂,是我國首個針對胚胎幹細胞的產品標準。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10-13  瀏覽: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1月9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正在美國匹茲堡訪問的高紹榮通過電子郵件向新華社記者表示,上述研究成果是從幹細胞研究邁向實際醫療過程中的一大步,對幹細胞全能性機理研究以及器官移植、藥物篩選、基因治療等臨床應用研究等具有重要價值。
  • 【學術前沿】高紹榮/江賜忠/陳嘉瑜合作揭示Dux可介導修復SCNT胚胎...
    2020年10月12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江賜忠及陳嘉瑜等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ux-Mediated Corrections of Aberrant H3K9ac during 2-Cell Genome Activation Optimize Efficiency of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 新研究用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免疫細胞
    新華社東京5月2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一個研究團隊最新宣布,他們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成功培養出了一種輔助性免疫細胞。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成果有望應用於治療癌症。  免疫細胞中有負責攻擊癌細胞等的「殺手T細胞」,還有負責發出攻擊命令的「輔助性T細胞」。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長期致力於小鼠SCNT胚胎發育異常原因的探索。2016年通過對早期克隆胚胎進行卵裂球活檢,並結合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首次建立了植入前核移植胚胎發育命運追蹤系統,發現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5b分別對克隆胚胎2-細胞和4-細胞時期的發育阻滯起到關鍵作用【4】。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9月15日,同濟大學高紹榮實驗室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 「Distinct features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chromatin domains i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的文章。
  • 海爾國際細胞庫在SCI期刊上發表幹細胞外泌體的最新科研成果
    2020年9月,國際著名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了由海爾國際細胞庫與青島大學基礎醫學院科研團隊聯合發表的最新幹細胞研究成果,《hADScs 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hibit NLRP3inflammasome activation and dry eye》,人脂肪幹細胞源外泌體通過抑制炎症小體NLRP3活化治療乾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