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選擇性育種和人工授精是產生具有理想性狀農業動物的基礎方法。不過,在一項新的概念驗證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猶他州立大學、馬裡蘭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代育父系(surrogate sire)的技術,具體來說,首先對雄性動物進行絕育,然後進行幹細胞移植,從而產生遺傳上符合要求的供者精子。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onor-derived spermatogenesis follow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terile NANOS2 knockout males」。
圖片來自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10102117。
美國密蘇裡大學生殖生物學家Thomas Spenc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項非常棒的研究,它首次證實可以在多種大型動物中進行精原幹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移植。」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控制動物的繁殖,選擇所需的性狀,如更多肉質、增加牛奶產量和更長的毛皮。在上個世紀內,人工授精已經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選擇性育種方法,因它的效率較高而受到科學家們的青睞。
論文通訊作者Jon Oatley說,「大約有80%的奶牛是通過人工授精繁殖的。」但是對於其他動物來說,這項技術有局限性。他解釋說,與公牛不同的是,公豬(指的是馴化的、未閹割的豬)的精子不能很好地被冷凍,因此它的保質期縮短,被限制了運輸。
代育父系技術背後的理念是具有選定性狀的動物精原幹細胞移植到絕育的雄性宿主體內,從而能夠持續提供所需精子並將它輸送給雌性動物。Hansen說,這本質上是一種利用代育克隆雄性動物的方法。
Spencer指出,有了在體外培養精原幹細胞的能力,甚至有機會進行基因修飾,這會是「最終目標」。
想成為真正的代育父系,它們必須消除自身的精原幹細胞,但又要保存精子產生所需的解剖結構。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生殖研究員Tessa Lord(未參與這項研究)在發送給《科學家》網站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在之前的小鼠實驗中,科學家是通過使用化療試劑或放療來實現這一目標的。然而,這會損害動物的健康,也會在無意中損害睪丸中的體細胞。
Oatley說,「這樣的處理方法並不能完全消除「生殖細胞」,所以總是存在自體細胞和移植精原細胞混合物」的情況,阻礙了代育父系技術對家畜的適應性。而在新方法中,Oatley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剔除一個編碼NANOS2的基因---一種在睪丸中特異性產生的、對利用生殖細胞產生精子至關重要的蛋白---從遺傳上對雄性動物進行了絕育。
Lord寫道,「培育出NANOS2基因敲除動物,它們在遺傳上是不育的,這意味著受體動物不再需要接受有害的處理,而且睪丸仍然沒有遭受損害」。
事實上,在NANOS2缺失的雄性小鼠、豬、山羊和牛體內,它們的睪丸結構和解剖學特徵看起來均是正常的,然而它們的生殖細胞消失了。
在缺乏NANOS2的雄性小鼠、豬和山羊的睪丸中接受從健康、無血緣關係的供者那裡獲得的精原幹細胞,移植幾個月後,它們的精子產生能力就恢復了,在牛身上沒有進行精原幹細胞移植。Oatley說,供者細胞遭受的免疫排斥不是問題。他不確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可能是由於哺乳動物睪丸的免疫特權。
就小鼠而言,通過移植精原幹細胞補充的精子被證明是有功能的。這些接受移植精原幹細胞的雄性小鼠,在兩個半月後就能與雌性小鼠交配並產生後代。而未接受精原幹細胞移植的NANOS2缺失雄性小鼠未產生後代。如今,研究人員正致力於在牲畜中進行類似的交配實驗。
Oatley說,雖然這種方法在應用於家畜之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監管部門的批准,但是對它的進一步改進技術,有可能應用於農場以外的領域。Hansen指出,代育父系技術可能對保護瀕危物種有用途。Lord補充道,精原幹細胞採集和移植可能為接受化療的男性提供機會,以保障他們未來的生育能力。她說,最終,這項技術的影響「涵蓋了人類醫學、農業和野生動物物種保護」。
參考資料:
1.Michela Ciccarelli et al. Transplanted Stem Cells Produce Sperm in Sterilized Livestock. 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10102117.
2.Transplanted Stem Cells Produce Sperm in Sterilized Livestock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transplanted-stem-cells-produce-sperm-in-sterilized-livestock-6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