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2020-11-27 科學網

 

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分析原因發現,原本在精子細胞中不表達的雄性印記基因H19在單倍體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出現高表達的現象,這暗示印記基因的異常表達可能是導致半克隆小鼠胚胎發育異常的關鍵原因,通過調控印記基因的表達有可能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從H19-DMR敲除的小鼠精子中建立了單倍體細胞系(H19-DMR敲除後,H19的表達下降),發現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中後能顯著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達到8.7%)。然而,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在H19-DMR敲除的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存在另外一個雄性印記基因Gtl2的異常高表達。為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在H19-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調控Gtl2表達的IG-DMR(IG-DMR敲除後,Gtl2表達下降)。令人驚奇的是,H19-DMR和IG-DMR敲除的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達到22%的出生效率,並且幾乎不會產生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在原本已經失去產生半克隆小鼠能力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H19-DMR和IG-DMR後發現細胞又恢復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並且能達到17%的效率。這些結果證明,H19-DMR和IG-DMR是單倍體細胞獲得「受精」能力的兩大障礙,將這兩個障礙去除後,能夠產生高效支持半克隆胚胎發育的單倍體細胞。

「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使得利用這一細胞快速製備遺傳編輯小鼠模型成為可能。為此,研究人員先後在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進行了多基因的敲除和敲入,建立了攜帶Tet1/Tet2/Tet3三基因敲除、P56/P63/P73三基因敲除以及Tet1-EGFP/Tet2-mCherry/Tet3-ECFP三基因敲入的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穩定高效支持半克隆小鼠的產生。

最近,CRISPR-Cas9文庫被應用到人和小鼠的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遺傳篩選。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測,如果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能夠攜帶CRISPR-Cas9文庫,讓單個的細胞攜帶一個sgRNA和Cas9核酸酶,通過注入卵子中則可以批量產生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半克隆小鼠,從而使得小鼠個體水平的遺傳篩選成為可能。通過實驗,研究人員驗證了這一設想,從而填補了(填補和空白已經將不能的意思表達出來,「不能」一詞多餘)在哺乳動物個體水平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體系。

據介紹,鍾翠青、尹奇、謝振飛、白梅竹和董瑞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勁松研究員、吳宇軒副研究員和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的楊力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研究的合作單位和人員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李黨生研究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artolomei博士和劍橋大學的Ferguson-Smith博士等,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經費的支持。(來源:科學網 黃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上海生科院等建立「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
    2015年7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 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中國科學報】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建立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於低等生物中。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作為研究者之一,南京醫科大學的沙家豪博士表示,「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穩健而逐步行進的方法,來製造出滿足精子一切功能的細胞,這就好像是細胞功能的『雜燴』」,「這項研究為治療男性不孕不育提供了保障,帶來了希望」!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本次會議,李勁松教授首先從單倍體產生的歷史開始,為大家介紹了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向去核的卵母細胞中注入精子,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或者去除受精卵的雌原核,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孤雄單倍體可以使卵子受精,產生小鼠,稱之為「半克隆小鼠」。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1) 首次通過單倍體幹細胞獲得轉基因動物   周琪研究組構建了孤雄發育的單倍體胚胎並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ahES cells),並發現其具有替代精子與卵母細胞「受精」並產生健康可育個體的能力。對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進行基因修飾可以直接遺傳給後代,與傳統的基因工程相比極大提高基因修飾的效率及其應用範圍。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李勁松博士:自然界生物的繁殖方式多樣,某些低等生物可由單倍體配子發育而成;有的昆蟲和低等脊椎動物存在偶發或周期性孤雌無性繁殖;甚至還存在交配後卵母細胞核直接裂解的孤雄生殖。但高等哺乳動物繁衍後代必須由精子、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才能生成完整的受精卵。至今人類尚無法直接在體外複製天然精子和卵子,但上世紀80年代已有科學家構建了哺乳動物胚胎幹細胞系和囊胚。
  • 廣泛表達單倍體偏倚基因有利於精子的自然選擇
    廣泛表達單倍體偏倚基因有利於精子的自然選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6:34:45 廣泛表達單倍體偏倚基因實現精子水平的自然選擇,這一成果由美國Ohana生物科學Robin
  • 軍醫科普: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實現「子母河」同性生殖
    千百萬年來,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被認為是高等動物新生命誕生的必經之路,它們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機制維持著生命的不斷繁衍。    如今,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實驗室中,科學家僅利用卵子就實現了哺乳動物的繁衍,打破了自然界中固有的生殖規律——這就是神奇的細胞「變性手術」。
  • 「人造精子」有望成為重大疾病研究「加速器」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的李勁松研究團隊,帶來一種名叫「人造精子」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為基因科學發展帶來新思路。所謂「人造精子」,並不是真正的人工製造精子。而是,研究人員將雄性小鼠精子中的精源物質去除,只保留其遺傳物質,進而通過基因操作去除兩個雄性印記基因,獲得被稱為「人造精子」的單倍體細胞。
  • 人造精子?早著呢
    導讀: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近年來,隨著細胞顯微操作技術、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蛋白質組學、胚胎發育學等研究不斷深入,科研人員已經研創出「人造精子」。人造精子既能保持精子的單倍體性,又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產生後代。解決男性不育問題及面臨的難題。中國科學家通過團隊合作發現: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了功能性精子樣細胞(sperm-like cells)。隨後科學家將這種精子樣細胞注入小鼠卵細胞中,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 不靠精子和卵子 也能繁育下一代了
    最近,本來「只想安靜看風景」的幹細胞被來自中國的科學家賦予了新的使命。科學家們先把精子注射到取掉遺傳物質的卵母細胞中,精子經過了卵母細胞的重編程華麗地變身為一種新型的幹細胞——「孤雄單倍體幹細胞」。人們發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既保持了普通幹細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潛能,又同精子一樣在其細胞內僅存在1套的染色體,而不是普通幹細胞的2套(分別來源於精子和卵子)。更神奇的是,科學家們將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注射到卵母細胞中,它能夠成功替代精子去完成卵母細胞受精的使命,可以繁育得到後代。
  • 科學網—基因調控可讓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不「脫單」
    ,可減少小鼠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的二倍化現象。 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為遺傳篩選研究、製備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提供了新手段,是極具價值的遺傳學研究工具。然而,其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常常發生的二倍化現象,嚴重影響其發揮「基因篩選利器」的功能。如何抑制二倍化、高效獲得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成為重要課題。 真核生物的遺傳信息一半來自於父本,一半來自於母本。
  • 基因篩查新工具:南開大學團隊研獲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
    日前,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帥領研究團隊利用可誘導過表達轉錄因子Cdx2的方式在體外獲得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這種新型單倍體幹細胞可在體外無限增殖並具備分化成為胎盤譜系各種細胞的潛能,並且只有一套基因組,因此該研究為胎盤發育、功能分析及胎盤疾病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的體外模型,也對相關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成功用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培育出半克隆魚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供職的3名中國科研人員以青鱂魚為模式動物,成功培育出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將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正常的未受精卵細胞中,培育出一條名叫「霍莉」的半克隆魚。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教授洪雲漢及2名中國助手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