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科學網7月1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分析原因發現,原本在精子細胞中不表達的雄性印記基因H19在單倍體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出現高表達的現象,這暗示印記基因的異常表達可能是導致半克隆小鼠胚胎發育異常的關鍵原因,通過調控印記基因的表達有可能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從H19-DMR敲除的小鼠精子中建立了單倍體細胞系(H19-DMR敲除後,H19的表達下降),發現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中後能顯著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達到8.7%)。然而,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在H19-DMR敲除的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存在另外一個雄性印記基因Gtl2的異常高表達。為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在H19-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調控Gtl2表達的IG-DMR(IG-DMR敲除後,Gtl2表達下降)。令人驚奇的是,H19-DMR和IG-DMR敲除的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達到22%的出生效率,並且幾乎不會產生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在原本已經失去產生半克隆小鼠能力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H19-DMR和IG-DMR後發現細胞又恢復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並且能達到17%的效率。這些結果證明,H19-DMR和IG-DMR是單倍體細胞獲得「受精」能力的兩大障礙,將這兩個障礙去除後,能夠產生高效支持半克隆胚胎發育的單倍體細胞。

「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使得利用這一細胞快速製備遺傳編輯小鼠模型成為可能。為此,研究人員先後在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進行了多基因的敲除和敲入,建立了攜帶Tet1/Tet2/Tet3三基因敲除、P56/P63/P73三基因敲除以及Tet1-EGFP/Tet2-mCherry/Tet3-ECFP三基因敲入的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穩定高效支持半克隆小鼠的產生。

最近,CRISPR-Cas9文庫被應用到人和小鼠的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遺傳篩選。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測,如果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能夠攜帶CRISPR-Cas9文庫,讓單個的細胞攜帶一個sgRNA和Cas9核酸酶,通過注入卵子中則可以批量產生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半克隆小鼠,從而使得小鼠個體水平的遺傳篩選成為可能。通過實驗,研究人員驗證了這一設想,從而填補了(填補和空白已經將不能的意思表達出來,「不能」一詞多餘)在哺乳動物個體水平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體系。

據介紹,鍾翠青、尹奇、謝振飛、白梅竹和董瑞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勁松研究員、吳宇軒副研究員和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的楊力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研究的合作單位和人員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李黨生研究員、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artolomei博士和劍橋大學的Ferguson-Smith博士等,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經費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 上海生科院等建立「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
    201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該項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李勁松研究員2007結束在洛克菲勒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回國擔任生化細胞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長,先後獲得「百人計劃」,「傑出青年基因」支持,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2年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率先建立小鼠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首次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於小鼠白內障疾病即個體水平的治療。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我們團隊將突變位點逐一敲入人造精子,分別培養出含有這些候選突變位點的小鼠細胞系,最後我們鎖定了一系列基因位點的雜合突變會導致胚胎死亡。傳統二倍體胚胎幹細胞基因打靶的周期較長,需要把胚胎幹細胞注入到囊胚,發育得到種系嵌合的小鼠,再通過雜交一到兩代來獲得純合動物。而以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為對象進行基因研究和篩選,則會大大縮短實驗周期。
  • 【中國科學報】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建立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於低等生物中。
  • 基因溯源|李勁松:用人造精子細胞為人類基因組研究「破局」
    李勁松團隊曾將精子放入沒有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生成了行為類似精子的幹細胞。這種人造精子細胞能使卵細胞受精,培養出小鼠幼崽。這些小鼠跟正常小鼠長得一樣,唯一區別就是所有半克隆小鼠都是雌性。而人造精子細胞的誕生,讓科學家們未來進行基因編輯變得更簡便高效。但是李勁松讓他的人造精子細胞承擔了另一項重要任務。就在2019年5月,李勁松作為創始人,發布了「基因組標籤計劃」。以往這些人造精子細胞的任務是建立各種疾病的模型小鼠,而現在,人造精子細胞將要建立出執行基因組標籤任務的模型小鼠。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此次會議持續兩天,6月10號,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李勁松教授分享了「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議題,與大家一起學習。哺乳動物生殖幹細胞和CRISPR-Cas9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 科學家建人造精子介導高效產生點突變小鼠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袁文課題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結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半克隆技術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地,張學敏在此次會議上提出「細胞醫學」概念,指在認識細胞可塑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開始展開。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Cell)上發表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
  • 「人造精子」有望成為重大疾病研究「加速器」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的李勁松研究團隊,帶來一種名叫「人造精子」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為基因科學發展帶來新思路。所謂「人造精子」,並不是真正的人工製造精子。而是,研究人員將雄性小鼠精子中的精源物質去除,只保留其遺傳物質,進而通過基因操作去除兩個雄性印記基因,獲得被稱為「人造精子」的單倍體細胞。
  • 早年想做公務員 如今他發明"人造精子"技術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團隊開展系列研究形成了遺傳疾病治療策略,有望在受精卵形成或受精過程中修復基因缺陷,對於人口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日前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人造精子」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能夠證明這一假說,我到現在都感到興奮。」
  • 人造精子是誰的「福音」—新聞—科學網
    因此,他們希望為精子發育研究提供一個實驗模型,通過iPS細胞在培養基中形成精子前體細胞的過程,來理解發育早期使精子前體細胞和精子能夠產生的基本決策。這項研究就有在細胞水平上臨床治療的潛力,從根本上解決男性不育的問題。
  • 人造精子來了 男人們「沒用」了?-人造,精子,男人,生科醫學 ——快...
    近日,一家法國生物技術公司Kallistem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從6個患有不育症的男性睪丸中提取出精原細胞,成功培育出成熟的人造精子細胞。所謂的精原細胞,是指原始的、尚未成熟的精子細胞。精細胞在男性的睪丸中生成,經過複雜的生理生化過程以及調控機制,它們在在附睪中成熟。該技術有望在治療由於男性少精或無精導致的不育不孕症帶來一線希望。
  • 基因篩查新工具:南開大學團隊研獲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
    日前,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帥領研究團隊利用可誘導過表達轉錄因子Cdx2的方式在體外獲得單倍體滋養層幹細胞。這種新型單倍體幹細胞可在體外無限增殖並具備分化成為胎盤譜系各種細胞的潛能,並且只有一套基因組,因此該研究為胎盤發育、功能分析及胎盤疾病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了理想的體外模型,也對相關藥物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實現點突變小鼠高效製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袁文課題組,結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半克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