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建人造精子介導高效產生點突變小鼠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袁文課題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結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半克隆技術,實現了點突變小鼠的高效製備。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遺傳學報》。

建立點突變小鼠模型,尤其是致病基因點突變的小鼠模型,對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致病機制至關重要,但是通過傳統的同源重組編輯胚胎幹細胞的方法耗時耗力。近年來,通過CRISPR-Cas9直接注射受精卵可以獲得到攜帶點突變的小鼠,但產生攜帶點突變小鼠的效率不高且存在個體基因型嵌合的現象。李勁松研究組的前期研究建立了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AG-haESCs)及將其注入卵子獲得健康小鼠的半克隆技術,進一步優化該技術獲得了能穩定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的單倍體幹細胞(又稱為「人造精子」),為快速製備攜帶目的點突變小鼠模型提供了新方法。研究人員首先採用攜帶點突變的單鏈寡脫氧核苷酸(ssODN,長度為99鹼基)作為修復模板與CRISPR-Cas9共同轉入單倍體細胞中,發現隨著目的突變位點與Cas9酶切割位點(即DNA雙鏈斷開位點)距離的增加,同源重組獲得攜帶突變位點細胞的效率急劇下降。當距離≥10bp時,採用ssODN為模板的效率低至無法檢測,無法獲得攜帶這些位點的突變細胞。為此,項目組構建了攜帶點突變的雙鏈載體作為模板(長度為258bp-2.1kb),發現可以顯著提高同源重組效率;同時,發現當載體長度在1-1.5kb時,同源重組效率最高。研究人員進而建立了攜帶點突變的單倍體細胞系,並通過卵子注射高效獲得攜帶目的點突變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提出在致病點突變的模擬過程中,當突變位點與DNA雙鏈斷開位點距離<10bp時,可以選用ssODN為模板;當突變位點與DNA雙鏈斷開位點距離≥10bp時,採用載體作為模板時會有較高的效率。

據悉,魏磊鑫和王修坤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實現點突變小鼠高效製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勁松研究組和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徵醫院袁文課題組,結合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和半克隆技術,實現了點突變小鼠的高效製備
  • 「人造精子」有望成為重大疾病研究「加速器」
    這顆完全人工創造的「受精卵」,最終可發育成一隻健康小鼠。這證明,這一單倍體幹細胞,有類似精子的功能,不過其沒有尾巴,無法遊動。尤為重要的是,該技術與近年來如火如荼的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只需一步就可產生攜帶特定基因遺傳修飾的小鼠,由此極大簡化了建立特定基因遺傳修飾小鼠的步驟,使預期的實驗周期大大縮短,加速發育相關疾病、出生缺陷、多基因介導複雜疾病的病因學研究。
  • 人造精子是誰的「福音」—新聞—科學網
    近日出版的Cell Report雜誌顯示,來自美國幹細胞生物學&再生醫學研究所和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地由人類皮膚製造出了精子前體細胞,這一技術的實現將使男性不育症的診斷和治療獲得新的辦法。 人造精子由來已久 關於人造精子的研究由來已久。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復旦大學王紅豔課題組與中科院生化細胞所李勁松課題組合作,利用「人造精子」技術培育全雌性半克隆小鼠,僅耗時半年就成功驗證神經管畸形的強致病基因位點。那麼與傳統二倍體基因組發育而成的模式動物相比,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有哪些特殊的研究優勢?又將為重大遺傳病研究和細胞重編程發展產生怎樣的強大助推力?讓我們到李勁松博士團隊培育的特殊「女兒國」中一探究竟!
  • 人造精子?早著呢
    人造精子既能保持精子的單倍體性,又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產生後代。解決男性不育問題及面臨的難題。中國科學家通過團隊合作發現: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了功能性精子樣細胞(sperm-like cells)。隨後科學家將這種精子樣細胞注入小鼠卵細胞中,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Cell)上發表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醫學是細胞生物學與醫學交叉融合領域,既是細胞生物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醫學發展賴以進步的動力。」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已有的生殖幹細胞有兩類,一是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二是精原幹細胞。CRISPR-Cas9技術由於其簡單高效的特點很快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12年,我們建立了只攜帶精子來源遺傳物質的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一細胞能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能支持胚胎發育產生健康的半克隆小鼠,即半克隆技術。
  • 基因突變可致精子畸形!滬科學家發現不育新病因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找到男性不育新病因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男性的生育能力都在持續下降,但導致男性不育的很多原因卻並不明了。上海科學家最近解開了其中一個謎團———中科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劉默芳課題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課題組合作,首次發現人類Piwi基因突變可導致男性不育。
  • 早年想做公務員 如今他發明"人造精子"技術
    「人造精子」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能夠證明這一假說,我到現在都感到興奮。」李勁松研究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通過核移植重構胚胎,能在小鼠的體外發育成囊胚,但將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宮,僅有3%左右能發育成克隆鼠。國際上有一種假說認為,這是由於克隆囊胚的滋養外胚層裡,存在一類「重編程異常細胞」。然而,這一假說始終未被證實。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未來或出現女性精子  在實驗室中再造精子,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據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權威雜誌《細胞:幹細胞》的最新報導,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精子後,利用這些人造「精子細胞」令卵子受精,最終迎來新鼠崽的出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幼鼠不僅非常健康,而且繁育了自己的後代。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為了探究這一新發現的翻譯激活機制是否的確參與了精子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他們首先分析了小鼠精母細胞和單倍體精子細胞中靶基因的mRNA和蛋白質表達,發現MIWI/piRNA靶基因受控於「轉錄-翻譯解偶聯」調控,並證明MIWI
  • 人造精子問世:男性還有存在的必要?
    近日,法國裡昂一家Kallistem(卡利幹細胞)生物科技公司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從6個患有不育症的男性睪丸中提取出精原細胞,成功培育出成熟的人造精子細胞。假若這一項技術真的成熟,而且卵子也接受,會帶給人類哪些福音呢?是否會危及男性地位?在過去20多年裡,科學家一直嘗試在實驗室培養「人造精子細胞」。
  • 人造精子來了 男人們「沒用」了?-人造,精子,男人,生科醫學 ——快...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曾如此譏諷男人:男性只不過是在女性生殖時提供精子而已。估計贊成這句話的女性居多,我不敢苟同,但是近些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不斷地宣稱在實驗室裡已成功實現人造精子,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男性在為生殖方面的貢獻地位,似乎也要跌落下來。
  • 人造精子問世,男性地位恐不保
    近日,法國裡昂一家Kallistem(卡利幹細胞)生物科技公司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從6個患有不育症的男性睪丸中提取出精原細胞,成功培育出成熟的人造精子細胞。假若這一項技術真的成熟,而且卵子也接受,會帶給人類哪些福音呢?是否會危及男性地位?在過去20多年裡,科學家一直嘗試在實驗室培養「人造精子細胞」。
  • 科學網—科學透視:將人造精子用於臨床還不能過於樂觀
    生殖生物學專家、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告訴《科學時報》,通過自己對原文的查閱,發現媒體和網站對這一新聞的翻譯大都不準確。他翻譯的「版本」是這樣的:     7月10日最新出版的《發育細胞》雜誌,刊登了德國格廷根等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幹細胞研究中獲得一項重要突破:用胚胎幹細胞來源的精原幹細胞發育而成的精子培育出了小鼠。
  • 基因溯源|李勁松:用人造精子細胞為人類基因組研究「破局」
    李勁松團隊曾將精子放入沒有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生成了行為類似精子的幹細胞。這種人造精子細胞能使卵細胞受精,培養出小鼠幼崽。這些小鼠跟正常小鼠長得一樣,唯一區別就是所有半克隆小鼠都是雌性。而人造精子細胞的誕生,讓科學家們未來進行基因編輯變得更簡便高效。但是李勁松讓他的人造精子細胞承擔了另一項重要任務。就在2019年5月,李勁松作為創始人,發布了「基因組標籤計劃」。以往這些人造精子細胞的任務是建立各種疾病的模型小鼠,而現在,人造精子細胞將要建立出執行基因組標籤任務的模型小鼠。
  • 上海交大醫學院揭示血小板產生新的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一個健康人每天約可產生1200億個血小板,巨核細胞持續分化是維持體內血小板水平的主要機制。巨核細胞發育和血小板生成異常會導致血小板減少症或血小板增多症的發生,造成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的發生,危害嚴重。 為此,研究人員構建了巨核細胞/血小板特異的AGK缺失小鼠,發現該小鼠出現明顯的血小板減少和脾腫大表型,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主要是由於骨髓產生血小板減少和髓外造血過度所致。
  •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人造「精子細胞」 男人或將多餘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精子細胞」,給「被丁克」家庭帶來了福音!在實驗室中再造精子,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據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權威雜誌《細胞:幹細胞》的最新報導,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精子後,利用這些人造「精子細胞」令卵子受精,最終迎來新鼠崽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