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導讀: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近年來,隨著細胞顯微操作技術、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蛋白質組學、胚胎發育學等研究不斷深入,科研人員已經研創出「人造精子」。人造精子既能保持精子的單倍體性,又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產生後代。解決男性不育問題及面臨的難題。
中國科學家通過團隊合作發現: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了功能性精子樣細胞(sperm-like cells)。隨後科學家將這種精子樣細胞注入小鼠卵細胞中,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
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中國科學研究員找到一種改造小鼠精子的方法,可以改變精子中的部分基因。研究人員將一個雄性小鼠的精子注入到一個去掉 DNA 的小鼠卵細胞中, 4 天后含有精子的卵子發育成一個具有 100 多個只包含一套染色體的細胞的單倍體囊胚。這種囊胚在生物學研究中稱之為孤雄囊胚,從這些囊胚中可以建立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 也就是「人造精子」。
這些囊胚是「雌性精子」,因為在X染色體上有很多與發育有關的基因,而在Y染色體上有一些與男性有關的基因。當一個胚胎只含有Y染色體時,胚胎不能發育到囊胚期。
不過通過將人工精子注射到小鼠卵子中,發現一些受精胚胎發育成健康的雌性小鼠。用此方法獲得14隻健康雌性小鼠。這些雌性小鼠與正常雄性小鼠交配,產生雄性和雌性後代,證明人工精子的後代也可以繁殖。
目前這種「人造精子」技術只在小鼠上獲得成功,在大動物上的應用還有待驗證, 如果能夠獲得成功將極大地促進生物學研究的進展。
在過去十年中,男性不育的比率一直在上升,主要原因是精子缺乏或精子死亡。一些研究人員表示,在不久的將來,人工精子技術也許會解決失去生育能力的男性不孕的問題。
不過,人造精子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在這種技術可能為不育男性帶來生育希望的同時,也會造成人類生殖繁衍方式的徹底改變,同時衝擊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
人類延續後代不單單是一種生理活動,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心理、倫理和社會因素等等。目前,該技術獲得的受精卵只能培養出比例不高的健康後代,而且目前只是動物室驗,人類能用上人造精子技術的時機和技術尚不成熟。
由於人造精子和自然精子存在已知和未知的、結構和功能上的差別,因此,這項應用不僅有倫理問題還面臨技術上的突破。科研人員使其真正實現為人類生殖健康帶來福祉的路還很長。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知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人造精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