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造「精子細胞」
生命的孕育讓人覺得神奇而美麗,從無論是植物稚嫩的幼芽,還是動物雛形的胚胎都讓人感覺充滿希望。然而現實中,並非所有個體都有孕育下一代的機會。2015年中國不孕不育大數據調查報告顯示,男性不孕不育性別發生率佔比為60%,女性為40%。而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中,中國不孕不育的比例約為12.5%至15%,也就是說,每8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能生育。
現代社會常用「丁克」指「無子女家庭」,而「被丁克」指的就是想有自己的孩子卻不能如願的家庭。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成功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人造「精子細胞」,給「被丁克」家庭帶來了福音!
在實驗室中再造精子,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據再生醫學和幹細胞領域權威雜誌《細胞:幹細胞》的最新報導,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成功培育出小鼠精子後,利用這些人造「精子細胞」令卵子受精,最終迎來新鼠崽的出生。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幼鼠不僅非常健康,而且繁育了自己的後代。
報導描述了該小組獲得人造「精子細胞」的大致過程,首先研究人員提取了胚胎幹細胞,為「精子細胞」的軀體創造出一個「修復工具箱」。這是因為幹細胞是人體胚胎的起源細胞,它具有尚未充分分化,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潛在功能的能力。然後研究人員再利用化學製劑、荷爾蒙和睪丸細胞的混合物將這些幹細胞轉變成「精子細胞」。
由於使用了幹細胞的「外殼」,因此這些早期人造「精子細胞」都是圓圓的,沒有尾巴。美國「科學警報網」在2月26日的報導中指出,如果這些細胞不能發育出「尾巴」,這就意味著它們不能「遊泳」。即使它們能夠使卵子受精,也只能是以注射的方式,而非自然受精。
早在2014年,三位生殖領域專家就為人造「精子細胞」的等級定義了一系列準則,被學界稱為「黃金標準」。南京醫科大學研究小組的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符合該標準的人造「精子細胞」。定義「黃金標準」的研究者之一,康奈爾大學的約翰教授在採訪中表示「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團隊有如此重大的研究進展」。
不孕不育症的治療方法將會發生革命
英國《每日郵報》在2月25日的報導中稱,假如有朝一日科學家們成功地利用皮膚細胞培育出精子,那麼不孕不育症的治療方法將會發生革命。南京醫科大學雖然使用了幹細胞為人造「精子細胞」的軀殼,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已經給成千上萬的男性帶來了希望,其中包括那些曾經在童年時代罹患過癌症的倖存者們,他們極度渴望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報導稱,全世界約有七分之一的夫婦在生育方面有困難,儘管傳統理念使得人們認為不孕不育一般是女性問題,但實際上男性和女性同樣存在問題。利用體外受精的試管嬰兒技術已經為現代社會所認可,但許多人仍被告知,該技術並不適用於他們的情況。現代醫學並非萬能,他們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孩子。
但人造「精子細胞」與此前的治療技術都不相同,從而成為打破不孕不育的「樊籬」。報導指出,人體中精子的製造過程非常複雜和漫長,過去對此雖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當前中國實驗室中取得的研究進展是迄今為止最深入和最富有前景的。
試驗中使用了來自小鼠胚胎的幹細胞,但如果使用某一塊男性皮膚作為培育新「精子細胞」的原材料時,就能夠令這名男性擁有自己的孩子。作為研究者之一,南京醫科大學的沙家豪博士表示,「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穩健而逐步行進的方法,來製造出滿足精子一切功能的細胞,這就好像是細胞功能的『雜燴』」,「這項研究為治療男性不孕不育提供了保障,帶來了希望」!
反烏託邦式的未來:男性在創造生命的過程中,將成為「多餘的人」
英媒認為,這項研究的確有望改變試管嬰兒技術,但技術的成功往往會牽涉一系列倫理問題,比如一旦研究者們可以使用男性皮膚製造出「精子細胞」,那是否也可以使用女性皮膚製造出女性「精子細胞」呢?
既然人造「精子細胞」是可以的,那人造「卵子細胞」是否也可以?若細胞的功能和形態都可以被培育,那性別對於繁衍後代來說是否還具有意義?眾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背後,甚至包括了一個反烏託邦式的未來:男性在創造生命的過程中成為了「多餘的人」。當然這也可以衍生出更多可能,比如繁衍不再與生物個體有關,而僅與基因的組合有關,至於基因來自哪種性別的個體則不那麼重要。
不少英美專家在肯定這項技術重要性的同時也提出警告:在小鼠身上發生的未必總會在人類身上實現,安全性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特裡·哈索爾德博士認為,這項技術能夠實現輔助生殖技術領域的革命。而來自匹茲堡大學的凱爾·奧維格博士則表示,這項研究令人印象深刻,但只有時間才能夠證明其是否對人類有所助益。
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所的研究者同樣也指出,這項技術轉化到臨床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人與小鼠之間的差異必須引起關注,現在討論其臨床應用還為時過早。從理論上看,這項研究解開了生殖奧秘,突破性進展也能夠促進研發新的避孕藥,甚至出現治療不孕不育症的「靈丹妙藥」。研究人員計劃不久之後就開始培育人類精子,樂觀的話,這項技術有望在十年內應用於試管嬰兒診所,從而提升治療不育症患者的成功率。本版文並供圖/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