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11月9日,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打開疾病「黑箱」的鑰匙

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作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細胞命運中的每個環節都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

「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而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則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因此,細胞可塑性是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進一步地,張學敏在此次會議上提出「細胞醫學」概念,指在認識細胞可塑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開始展開。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Cell)上發表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醫學是細胞生物學與醫學交叉融合領域,既是細胞生物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醫學發展賴以進步的動力。」張學敏總結。

多種複雜機制待解

從細胞命運的時間維度上看,細胞可塑性主要著眼於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未達到成熟和穩定水平的時期——幹細胞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群類,分化後的細胞在應激情況下可以轉換細胞身份和屬性,分化的細胞也可以被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

在專家們看來,細胞可塑性有著複雜的調控機制,亟待開展深入研究。例如,表觀遺傳因子被認為是細胞可塑性調控的要素之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冰在會議報告中提到:「近年來發現的各種細胞命運可塑性的障礙因素往往是表觀遺傳因子。因此,對表觀遺傳障礙的去除是細胞可塑性得以實現的關鍵。」

同時,近10年研究也表明,長非編碼RNA參與染色體、細胞核亞結構域、轉錄和轉錄後、翻譯和翻譯後以及信號轉導途徑的基因表達調控,是細胞命運決定調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指出,由於長非編碼RNA分子多樣,細胞核亞結構域體積微小、結構精細和緻密,開展相關研究仍具挑戰性。

此外,闡明代謝物在體內的感知和信號傳遞機制、糖原合成儲存驅動細胞癌變的過程等與細胞可塑性機制相關的前沿研究,也受到與會專家關注。

尚需開發先進「利器」

「看」清細胞可塑性的各種複雜機制,本質上是捕捉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瞬間作用,這對新工具、新方法提出了要求。

由我國科學家全權主導提出的「基因組蛋白質標籤計劃(GTP)」將成為細胞可塑性研究的有效工具。該計劃基於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課題組開發的「人造精子細胞」介導的半克隆技術,在這類細胞中的特定蛋白質戴上一頂「帽子」,再通過「受精」產生攜帶「帽子」的半克隆小鼠,實現在體、實時、動態研究這些蛋白質的功能。

李勁松在此次會議上介紹,目前,GTP計劃已經獲得超過1216個標籤的「人造精子細胞」和251個標籤小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姚雪彪表示,調節細胞可塑性的無膜細胞器與蛋白質機器具有高度動態性,在分子水平實時研究其行為機制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技術層面,尚需突破的還有新一代結構照明動態超分辨成像、無膜細胞器理化表徵-分子動力學關聯的動態可控技術、時空關聯光譜成像與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的融合等。」

與會專家期待,在多學科融合與協同下,發展出細胞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儘快解決細胞可塑性領域的諸多科學問題,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 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本報記者 甘曉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治療自身免疫病有了「萬能鑰匙」—新聞—科學網
    但與腫瘤不同的是,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存在分泌多種自身抗體、具有特異性表面抗原受體的多種B細胞,CAR-T能否有效以及有選擇性、特異性地攻擊自身反應性B細胞未見報導。 據統計,我國有近2000萬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患者。這類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致命,但給患者帶來長期疼痛和生理畸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稱,這項老鼠實驗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人類疾病的理解,相關成果發表在1月8日出版的《細胞報告》雜誌上。 童年時期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有早期哺乳動物大腦不同區域在響應外部刺激重建神經連接時,會出現一個「關鍵時期」,破壞這種精確的發育過程會造成嚴重傷害,出現涉及破壞關鍵時期的自閉症等。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 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隨著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迅速展開,它們之間的交叉演變出了新的形式:神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正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於大數據分析,並提出有關大腦的新的研究問題;仿生計算力圖模擬大腦的能源效率和適應性;越來越多關於生物計算和人工計算之間相似之處的新想法和看法隨之出現;機器人技術和腦機接口的進步不斷挑戰著生物有機體與人造工具相交和協作的界限。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
  •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
    專項聚焦「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這一生命科學前沿科學問題,以「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和「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運用和研發「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付向東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他的團隊歷時近15年,與合作者開創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新方法,即僅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TB」的RNA結合蛋白,便可將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高效地一步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這為治療神經退行疾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臨床可行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25日作為《自然》雜誌封面文章發表。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不同梨種的石細胞性狀。圖為染色後的切片。      南京農大供圖 石細胞是梨果實的特有性狀。但由於亞洲梨的石細胞含量總體高於西洋梨,特別是一些傳統的主栽品種石細胞含量高,導致肉質口感粗糙,影響了梨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論文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吳俊說,利用這款新工具Pearprocess,研究者只需要通過簡單的切面染色和拍照,並通過視覺軟體收集分析圖像數據,就可以全面分析梨果實的石細胞數目、大小、面積和密度參數的差異。
  • 《死亡細胞》山洞鑰匙怎麼獲取 山洞鑰匙獲取方法介紹
    導 讀 在死亡細胞遊戲中,玩家可以通過進入山洞獲得山洞鑰匙,而山洞就是遊戲中新地圖的入口,山洞如何進入?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這些非編碼序列可能有功能,也可能僅僅是副產物,曾被稱為「垃圾DNA」或者「暗物質」。 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發現,非編碼序列經過廣泛轉錄後生成的大量非編碼RNA在個體生命中起著重要的生理調控功能。非編碼RNA有著怎樣的結構?如何發揮功能?認識這些,對於理解生命健康過程至關重要。 5月6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薛願超團隊的最新成果。
  • 超敏細胞偵探掌握了治癒HIV的鑰匙
    然而,真正的治療該疾病的方法仍然頑固地難以實現,使患者終生依賴藥物治療。由於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努力,現在可能看到了永久性解決方案的希望。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描述了他們直接在宿主細胞中研究病毒的新技術,為尋找HIV的功能性治療方法打開了大門。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如果能在體外環境下讓人類胚胎繼續發育,並且仍能呈現胚胎在體內發育的結構和進程,將為深入認識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打開更廣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