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一個用SCOUT技術標記的類器官2維圖。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為了幫助研究人員克服這些限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方法,用於清理、標記、3D成像和嚴格分析類器官。

這一過程被稱為「利用無偏倚技術進行類器官的單細胞和細胞結構分析」(SCOUT),它可以從類器官中提取出可比較的特徵,儘管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科學報告》的新論文中通過3個案例研究證明了這一能力。例如,在其中一個案例研究中,研究小組報告了寨卡病毒感染導致的類器官發育中斷的新模式,為感染該病毒的母親所生的嬰兒為何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缺陷提供了新的見解。

「當處理天然組織時,你可以使用標準的組織圖譜對它們進行再劃分,這樣就很容易進行比較了。」論文聯合作者Alexandre Albanese說,「但是,當每個類器官有自己獨特的特徵組合時,你如何知道觀察到的可變性是因為模型本身而不是你試圖回答的生物學問題?我們希望能消除系統噪聲從而進行定量比較。」

該團隊還在GitHub上分享了他們的軟體和協議,這樣SCOUT就可以方便其他實驗室的採用。通過分享實驗室的許多組織處理、標籤和分析創新,研究人員希望加快生物醫學的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98-020-78130-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一種新方法找到讓人類和猩猩不同的腦區—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Giovanni Cancemi/stock.adobe.com 人類和黑猩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組非常相似,只有1%的差異。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生物學特徵,是一個引人入勝又爭論激烈的研究領域的一部分。 據《每日科學》報導,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和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首次精確定位了大腦中人類特異的基因調控方式的適應性變化。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Nature)雜誌以長篇研究論文(Article)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題為《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的遺傳多態性調節衰老速度》的研究工作。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graphics.co.jp 2021年伊始,顯微鏡技術也迎來新的跨越。 光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利用現有顯微鏡技術,無需添加染色劑或螢光染料,就能更詳細地觀察活細胞內部。 一種螢光壽命顯微鏡技術,能夠使用頻率梳而不是機械部件來觀察動態生物現象。 「我認為無標籤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研究有助於量化兒童糖尿病治療中的種族和民族差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T1D療法的重大進展,尤其是新技術,可能加劇了糖尿病治療和治療結果的種族差異。在兒科糖尿病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院(賓夕法尼亞護理學院)和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他們對2800多名T1D兒童的回顧性研究。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然而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 「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
  • —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風味量化表徵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為傳統發酵魚露的靶向工藝調控、優質品質創造和健康綠色發酵食品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ood chemistry》上。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系統的分析發現,長非編碼RNA的加工、定位及其功能,在人、猴、鼠來源的胚胎幹細胞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雖然長非編碼RNA——FAST(中文名「極速」)在人、猴、鼠胚胎幹細胞中都表達,但其在幹細胞內的「坐標」定位明顯不同,因此對幹細胞命運調控也存在進化的差異。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整個轉錄組範圍內研究RNA的三級結構或者說高級結構是RNA領域的世界性難題,難就難在利用現有的酶學和化學方法不能準確解析遠距離的、非互補配對的RNA-RNA相互作用。 此外,非編碼RNA發揮功能需要跟其他的RNA分子互作,這些互作被稱為「靶標」。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冷凍電鏡技術專家Melanie Ohi說。更佳的解析度準確揭示了複雜的細胞機器是如何工作的,這意味著冷凍電鏡的改進可能會給生物學帶來無數新見解。 為了繪製蛋白質結構圖,科學家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使用X射線晶體學。藉助X射線轟擊結晶化的蛋白質,並分析X射線的反彈方式,科學家可以計算出蛋白質可能的構成和形狀。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本次論壇共收到會議論文投稿610篇,會議報名3937人,獲邀線下參會人員800人。17場平行論壇共有287人次進行了主題報告。內容涉及教育的元分析技術與應用、量化方法反思與前瞻、質性方法反思與前瞻;教育研究的中介與調節效應、結構方程模型、面板數據分析、問卷設計與運用、隨機實驗設計、測量評價技術、圖像視頻分析、案例分析方法、紮根理論的運用、政策效果的評估;教育質性研究中的編碼技術、理論貢獻、訪談策略、田野調查等研究領域。與會代表以極高的專業熱情和專業精神開展了熱烈深入的討論。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1月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金屬所助理研究員周剛介紹,作為一種重要的孿晶結構,五重孿晶在晶體生長、生物醫學、光學和催化等領域均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五重孿晶結構所引入的晶格畸變可以增加納米線的楊氏模量;五重孿晶銅納米線在還原二氧化碳製備甲醇的過程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等。
  • 新方法讓紅茶「發酵」可量化—新聞—科學網
    安徽農大供圖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寧井銘等,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結合計算機視覺系統,建立了一種簡單、客觀的紅茶「發酵」程度綜合評價方法。該成果在線發表於《LWT-食品科學與技術》(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紅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約佔全球茶葉貿易量的78%。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生物學家通常把生物體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養生物,如植物和細菌,它們主要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化合物。
  • 研究人員找到在有機體中定位目標活細胞位置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已經學會了如何非侵入性地實時跟蹤活組織中的活細胞。 他們開發的技術使用磁性核-殼鐵納米線作為無毒的造影劑,它可以植入到活細胞中。他們可以在核磁共振掃描時確定這些細胞在活的有機體中的位置。
  • 視蛋白可幫助果蠅辨別苦味—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蠅也可以利用這些位於其鼻尖感光蛋白質品嘗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員推測,人類體內的視蛋白或可起到同樣的作用。 美國馬裡蘭大學感官生物學家Phyllis Robinson並未參與此次研究,但他認為該研究結果是一種「範式轉換」。 人類眼部錐細胞,使人在明亮的光線下視物,其中隱藏著不同的視蛋白。
  • 人類細胞能像烏賊一樣變透明—新聞—科學網
    短期內,這種方法可能會幫助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獲得更好的活體組織圖像。從長遠來看,或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造出透明的組織塊,甚至可以通過基因工程製造出能夠控制透明程度的有機體。 6月2日,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Alon Gorodetsky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研究稱,他們首次在實驗室內成功將人類細胞可控、可逆地變成透明。
  • —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從博德研究所獲悉,研究人員已經將絕大多數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的遺傳變異映射到基因組的非編碼DNA區域。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旨在掃描基因組,以確定其與特徵或疾病有關的變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變異是通過影響基因的表達起作用的,而不是通過改變它們所編碼的蛋白質。
  • 研究人員用新技術探索恐鳥飲食習慣
    新華社惠靈頓1月18日電(記者宿亮)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醫用掃描技術和軟體建模,還原恐鳥的生活習性特別是飲食習慣,找到探索紐西蘭生態系統的新角度。  恐鳥是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巨型無翼鳥,現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