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這種改良大腸桿菌能像植物一樣自養。 圖片來源:KWANGSHIN KIM

 

合成生物學家改造了一種通常以單糖為食的細菌,使其像植物一樣能通過吸收二氧化碳構建細胞。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生物學家通常把生物體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養生物,如植物和細菌,它們主要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化合物。與此同時,異養生物(也就是人和幾乎所有其他生物)從它們所消費的生物體中獲得這些能量。

 

長期以來,合成生物學家一直試圖通過改造植物和自養細菌,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成功地獲得了異養大腸桿菌,其生產乙醇和其他所需化學物質的成本比其他方法要低得多。然而,它並不總是便宜的:這些改造過的大腸桿菌必須以穩定的糖為食,從而增加了成本。

 

因此,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和同事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菌。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如何獲得能量,以及用什麼來源的碳來生長。

 

在能量獲取方面,研究人員不能給細菌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因為這個過程太複雜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為其植入了一種酶的基因,這種酶能使微生物吃甲酸鹽。微生物可以將甲酸轉化為ATP(一種能量豐富的分子)。這種飲食為這種微生物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來使用第二批3種新酶——所有這些酶都能使微生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物質。

 

研究人員還將幾批經過改造的大腸桿菌放入容器中,以便仔細控制這種微生物的飲食。研究小組開始時是用木糖、甲酸鹽和二氧化碳進行餵養。之後,研究人員還穩步減少了微生物可獲得的木糖的數量。研究小組近日在《細胞》上報告說,這些進化的細菌總共獲得了11種新的基因突變,使它們能夠在不吃其他有機體的情況下生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11.00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工程 研究領域: 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
  • 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環境監測及生物防禦體系研究進展
    , 這些基因工程微生物在實際應用時常受到限制, 因為它們釋放到環境中有可能帶來新的汙染。為了減少或消除其對環境的潛在危害, 有必要採取措施對這些基因工程微生物進行監測和安全控制。通常要求這類基因工程微生物帶有便於監測的檢測標記以及能進行自消亡的主動生物防禦體系。對基因工程微生物的檢測標記以及主動生物防禦體系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微生物所新型疫苗及抗體工程研究組研究員嚴景華:現在研發的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或mRNA疫苗四個方向。我們課題組承擔的一個任務是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研究。 疫苗是對健康人群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要經過充分的動物試驗驗證和小範圍人群驗證。即便這些走得快一點,安全評估時間也要一年半載。 我們同時在做治療性抗體。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反向工程驗證等手段揭示了與耐受性提高相關的關鍵途徑和關鍵基因。首次發現了3個與大腸桿菌對檜烯的耐受性有關的基因:ybcK、ygiZ 和scpA。該工作的研究策略和結果為生物合成其它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她說,汙水數據中超過95%的病毒「與資料庫中的參考基因組不匹配」。「我們似乎一直在發現新病毒。」 Abrahao說,一些Yaravirus的基因看起來像是巨型病毒的基因,但目前還不清楚這兩者間的關係。通過尋找一種能編碼病毒外殼的基因,研究人員確認了DNA屬於病毒。這些基因序列往往無法識別,但Tisza編寫了一個電腦程式,預測哪些基因最有可能編碼這些外殼的獨特褶皺。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成功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得成功
    通過巧妙的基因操縱行為,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一個細菌基因組移植到酵母中,經改造後再將其移植到一個中空的細菌殼中,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微生物。此項技術為對實驗室中很少研究的生物體進行基因改造提供了一種更簡易的途徑,對培育生產燃料或清除有毒化學品的微生物也有重要價值。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拖網攪動沉積物導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害水質。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大連海事大學——應用微生物、基因工程技術和海洋生物工程研究
    所在院校: 大連海事大學       所在院系: 環境科學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科學 研究領域: 應用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