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研究與改造提供了新策略。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

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為此,研究人員在鏈黴菌中設計構建了一種新型的動態調控系統EQCi,通過使用γ-丁內酯信號分子響應的啟動子驅動dCas9基因的表達,將內源性群體感應系統與基因轉錄抑制技術(CRISPRi)進行有機偶聯。EQCi整合二者的技術優點,能夠同時對代謝途徑中多個基因進行全自動、精細動態調節,且操作簡單、適用範圍廣。同時,研究人員選擇具有抗衰老、抗癌和免疫抑制等生物活性的重要天然化合物—雷帕黴素作為目標產物,利用EQCi重塑雷帕黴素工業菌株—雷帕鏈黴菌的初級代謝網絡。通過分別下調三羧酸循環途徑、脂肪酸合成途徑和莽草酸途徑三個初級代謝途徑中關鍵節點基因的轉錄,以增加雷帕黴素生物合成的前體供應,提高了其效價。進一步使用EQCi系統對三個途徑的代謝流進行組合幹預,並對每個節點的控制強度進行精細微調,獲得的最佳工程菌株中雷帕黴素效價達到1836±191 mg/l,為目前報導的最高水平。與出發菌株相比,提高了約660%。此外,研究人員在另一株鏈黴菌—天藍色鏈黴菌中測試了EQCi系統,通過動態控制三羧酸循環中的關鍵節點,提高了次級代謝產物放線紫紅素的產量。

專家表示,EQCi系統的創建為鏈黴菌來源的重要次級代謝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構建提供了高效、通用的優化策略,並有望拓展到其他工業微生物的分子育種與改造。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doi/10.1093/nar/gkaa602/5872467?searchresult=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建立基於細胞內源性群體感應和CRISPRi的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
    該研究在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研究與改造提供了新策略。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高彩霞研究組建立新型可預測多核苷酸刪除基因組編輯系統
    然而,這種插入/缺失突變很難有效地破壞調控DNA的功能,因此經典的CRISPR/Cas9不能有效對上述重要DNA功能元件進行操縱。基於此,開發新型、精準、可預測的多核苷酸刪除基因組編輯系統對調控DNA序列的功能解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基因組編輯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新聞—科學網
    回顧該重大項目的歷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告訴《中國科學報》。 瞄準「三低」掣肘 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狙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為了深入研究該領域,王曉群課題組早在2012年首先開展了類腦皮層培養的技術的建立,並應用該技術在體外模擬了ASPM基因突變引起的頭小畸形症發育和發展過程,並研究了其病理特徵。目前,與傳統的二維培養方法相比,三維類腦器官具有與人腦類似的發育特點和結構,能夠很好地模擬細胞類型不斷豐富的動態變化及神經環路形成等過程。因此,三維類腦器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於探究人腦早期發育的研究。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中國科學報》2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CGR參與調節人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圖中左上角GCGR的三維結構以藍色飄帶圖顯示,GCGR的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紅色飄帶顯示;圖下方為與GCGR結合的兩種G蛋白,以表面圖顯示,其中,Gs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橙色、灰色和藍色顯示,Gi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紅色、灰色和藍色顯示。
  •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代謝調控技術是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的重要技術手段,構建高效平衡的代謝途徑能夠抑制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的積累,提高目標化合物產量。代謝途徑的優化一般是在轉錄水平和翻譯水平上進行代謝途徑基因的優化,包括啟動子工程、RBSs工程、DNA拷貝數、細胞器的劃分和動態啟動子調控等。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 科學網—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回顧該重大項目的歷程,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告訴《中國科學報》。 瞄準「三低」掣肘 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首株環境樣本中分離的新型冠狀病毒毒種信息發布—新聞—科學網
    在該服務系統中,其生物危害程度屬於二類。圖片來源:httpnmdc.cn#nCoV   繼1月24日發布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分離的我國第一株從臨床樣本中分離的病毒毒種信息及其電鏡照片後,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以下簡稱服務系統,連結為http://nmdc.cn/#/nCoV)於1月27日再次發布了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從環境樣本中分離的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中英文名稱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