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因此,長期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PGRN的調控分子,它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獨立人群驗證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首次發現: FAM171A2基因與腦內PGRN水平降低、變異具有顯著的相關性;FAM171A2基因與PGRN在功能上可富集多個相同的通路;FAM171A2基因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額葉顳葉變性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關聯。

在進一步研究中,臨床科研團隊通過雙螢光素酶報告實驗、基因沉默/過表達等實驗,進一步證實FAM171A2基因可調控PGRN的生成與分泌。更重要的是,科研團隊經深入研究,明確FAM171A2基因在血管內皮細胞和小膠質細胞上有表達。此結果提示,該基因已具備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鬱金泰表示,FAM171A2基因通過調節PGRN水平,影響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是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潛在新靶點,但它是一個全新的基因,以往從未有過該基因功能的研究報導。接下來,他們將就FAM171A2基因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作用、調節機制以及臨床轉化開展深入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3/eabb30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Sci Adv丨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PGRN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這一發現有助於闡明腦內PGRN的調節網絡,為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提供新靶點。(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新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包涵體平反
    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增進了人們對細胞水平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的了解,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藥物,例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ALS和Huntington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他們的發現將幫助科學家開發出有針對性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劑,從而更準確地診斷複雜的腦部疾病,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神經原纖維纏結中大腦中異常tau蛋白的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特徵,但它也累積在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慢性創傷性腦病和其他與年齡相關的疾病。準確診斷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挑戰性,需要訓練有素的專家。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多年來,經過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幹細胞因具有細胞再生、組織修復、神經保護等多種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如神經與心血管等多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中(更多的詳情可了解「幹細胞療法」)。科學家目前已從胚胎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等多種幹細胞中分化得到了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在今年的第71屆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上,幹細胞療法已作為6大專題之一被提上日程。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套用《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的口頭禪來介紹現在的相分離領域,可以說是「飛向宇宙,浩瀚無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我們可能在早上夢醒時分刷新推送發現新的小領域中的大分子被發現存在相分離現象,從頭髮絲兒到紡錘體、從應激脅迫小體到神經退行性疾病,各個領域的相分離現象層出不窮。
  • 神經退行性疾病新機制:DNA損傷修復遭破壞
    導讀   近日,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發表於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減緩ALS等運動神經元疾病(MND)和老年痴呆症的發展。研究發現,調節DNA天然修復通路有助於預防引發神經系統疾病的神經細胞的死亡。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科學家已發現無膜細胞器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性(上)
    影響無膜細胞器形成和分解的基因突變,似乎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在細胞中默默無聞了上百年的無膜細胞器距離無膜細胞器首次被報導已經經過了一個多世紀。Jude兒童研究醫院,長期致力於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學家Paul Taylor於2013年在《Nature》上報導,在hRNPA2B1和hnRNPA1的IDRs保守區域中發生的突變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有關。到2015年,有關IDRs的研究迅速升溫。那一年,五篇論文互相獨立的證明了IDRs對生物分子凝聚物的相變至關重要。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核轉錄因子E2相關因子2(Nrf2 / NFE2L2)已被證明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和鐵死亡調節中起關鍵作用。鐵死亡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而Nrf2及其靶基因(Ho-1,Nqo-1和Trx)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這篇綜述簡要概述了鐵死亡的調節機制,尤其是Nrf2在鐵死亡過程中的調節作用。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
  • 世界首例舞蹈症豬 精準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科學家聯手,4年帶來「它」的誕生這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敲入豬,能精準地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病。而這項研究,經歷了中外科學家聯手4年的努力。
  • 復旦魯伯壎:專注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斬獲科學探索獎,300萬
    課題組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機制及幹預研究,提出並初步驗證了原創的藥物研發新路徑,可拓展至各類疾病。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充分的經費保障。課題組博後多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 上海超博計劃及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下面,小編簡單回顧魯伯壎研究員這幾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Madreiter-Sokolowski團隊在Redox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旨在提供ROS和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相互作用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的可能性。
  • 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創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神經病學研究所與國際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辦的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日前正式創刊,全球發行。
  •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