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2020-11-28 健康界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

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神經元功能各異,如可控制運動,處理感覺信息等。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em/ CNS)由腦和脊髓組成,CNS通過神經元接收從全身各處傳入的信息,經其整合加工後成為協調的運動性傳出或儲存在內。其細胞一般不可再生,因此其損傷也是不可逆轉的。

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D)、阿茲海默症(AD)、多發性硬化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小腦萎縮症等。 另外,神經退行性病變可分為老年骨關節病風溼及類風溼、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骨質疏鬆、老年黃斑病變、青光眼、白內障及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及尿失禁等。 

根據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5年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複合增長率為12%,從2012年的96億元增加至2015年135億元, 擴大後的市場規模為680億元,佔總體醫療市場9.04%。

其中,抗阿茲海默症藥佔30.1%市場份額;抗帕金森藥佔2.4%,約16億元,預計到2017年其市場容量將達到25~30億元。

目前,我國PD患病人數超過200萬人,約佔全球50%。65歲以上發病率約為1.7%。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每年將新增10萬患者,預計到2030年中國PD患者將達500萬。因此,其市場將逐年增長。

帕金森病理及抗PD用藥市場

帕金森病臨床表現為靜止時顫抖,行動遲緩,四肢和身體僵硬,姿勢步態障礙等運動特徵;同時患者可伴有抑鬱、焦慮、甚至後期認知障礙等精神症狀;便秘、體位性低血壓等自主神經症狀;及感覺和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其主要病因是中腦黑質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經元及其紋狀體系統多巴胺神經元變形死亡,導致腦內多巴胺神經遞質明顯減少(其中紋狀體DA含量可減少至80%以上);黑質殘存神經元胞質內由於α-突觸核蛋白聚積形成嗜酸性包涵體即路易小體(Lewy body)。

PD與AD都屬於神經退行性疾病,但AD失智在先,後期才出現行動障礙;PD行動障礙在先,後期出現失智。

目前,上述兩種病症都尚無法治癒和停止或逆轉病情發展,需長期用藥,以延緩病情進程,控制疾病症狀,從而維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按照PD病理,抗PD藥物可分為擬多巴胺(DA)藥和抗膽鹼藥兩大類。

根據現有數據,2016年帕金森藥物的銷售額為20.8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擬DA藥佔整體抗PD市場98.3%。

其中,擬DA能藥中的左旋多巴類製劑市場增速現已減慢,而非麥角胺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份額在大幅增長,尤其是普拉克索增速最為突出。根據樣本醫院數據,2010-2014年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8.0%,預計其在華市場份額還將繼續擴大。

在2017年《國家醫保目錄》有13種抗PD藥物被列入其中,因此可供選擇的藥物有限。在各類藥品中,如按療效又可分為輕度療效如MAO-B抑制劑,金剛烷胺及抗膽鹼能藥苯海索(即安坦);中度療效以非麥角類的DA-R激動劑為主;及L-Dopa製劑的強效藥物。其中,抗膽鹼能藥物安坦能良好的控制震顫現象,但其副作用大,具有明顯的中樞性不良反應,可造成智能障礙,伴有青光眼和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禁用。因此,不主張給70歲以上的老人服用此藥。金剛烷胺通過促進DA釋放,主要用於緩解姿勢步態障礙,緩解震顫、強直效果好。但治療劑量與產生副作用的劑量十分接近,尚無解毒藥,可導致失眠產生幻覺和腎臟代謝問題,一般與左旋多巴聯用。另外,左旋多巴作為DA的前體,長期服用會出現藥效波動,導致運動障礙和嚴重的開關現象。同時,DA受體激動劑中的麥角類副作用大,可導致心臟瓣膜病變和肺纖維化。因此,非麥角類DA受體激動劑是首選藥並逐漸佔據抗PD用藥市場的主流地位。

外企搶佔國內抗PD市場

根據2015年國內樣本醫院的數據,德國勃林格殷格翰佔國內抗PD用藥市場1/3。另外,靈北製藥、羅氏、奧立安及施維雅也正積極部署。

DA受體激動劑:抗PD首選藥品

DA-R激動劑類作為抗PD首選藥品,在國內市場中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以普拉克索和吡貝地爾為主的非麥角類佔45%。

· 普拉克索

普拉克索商品名為森福羅(Sifrol),由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研發,屬於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非麥角類藥物。1997年獲FDA批准上市,並於2003年得到CFDA批准進入中國。有口服常釋劑及緩釋控釋劑兩種劑型,其緩釋片於2014年獲CFDA批准上市,且被納入醫保。目前,尚無仿製藥獲批。

該藥品通過激動多巴胺受體,延緩帕金森的進程,能對神經元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是市面上唯一一款兼具抗抑鬱效果的藥品。2016年森福羅全球銷量4.4億美元;其銷量在中國同類用藥市場中佔37%(約1/3)。另外,根據2015年樣本醫院數據,其銷售額同比增長13.6%。

· 吡貝地爾

吡貝地爾商品名為泰舒達(Trastal),原研公司是法國施維雅。於1996年獲CFDA許可,成為首款進入中國的非麥角類DA-R激動劑藥物。年前與賽諾菲達成戰略合作,由賽諾菲負責該藥品在華的獨家分銷及推廣工作。該藥品同樣被收錄在《國家醫保目錄》中,國內尚無仿製藥獲批。2016年,吡貝地爾在國內抗PD用藥市場中佔比7%。

除以上兩款藥品外,葛蘭素史克的原研藥羅匹尼羅緩釋片(力必平/Requip)也是抗PD非麥角類藥物,抗PD首選藥物之一。其國內首仿藥於2013年獲批,由重慶植恩藥業生產。

左旋多巴類

左旋多巴是DA的前體,L-Dopa經過多巴胺神經元間接激動DA-而被轉化為多巴胺。目前,國內上市的左旋多巴製劑有羅氏的美多芭(多巴絲肼)及默沙東的心寧美(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 多巴絲肼

多巴絲肼商品名為美多芭(Madopar),由瑞士羅氏開發的左旋多巴與苄絲肼的複方製劑。於1973年全球首市,2016年全球銷量2.9億美元。該藥品於1993年便進入中國,目前已市場國產化,國內獲得生產批文的製藥公司有:上海益生源、上海富達、廣州白雲山、廣州漢方、杭州愛大。羅氏仍佔大部分市場份額(99%)。2016年多巴絲肼佔國內抗PD用藥市場21%。

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抑制劑

由於長期服用L-Dopa,藥效波動會引起開關現象。所謂的開關現象,即開時活動自如,運動正常;關時則肢體僵直,舉步維艱。這種現象無法預測,且變化速度快。COMT抑制劑可與L-Dopa類製劑聯用,作為L-Dopa的輔助用藥,減少『關』的時間,降低L-Dopa用量。COMT單用無效,且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

· 恩他卡朋

恩他卡朋商品名為珂丹(Comtan),由諾華公司/芬蘭奧立安開發。該藥品於1999年獲批上市。2016年全球銷售額為1.4億美元,同比增長-52%。2015年在我國國內抗PD用藥市場中仍佔10%的比重。此外,諾華的恩他卡朋雙多巴,商品名達靈復(Stalevo),是卡比多巴、恩他卡朋和左旋多巴的三聯複方製劑於2014年獲CFDA批准上市。目前,兩款藥都尚未國產化。

單胺氧化酶(MAO)-B抑制劑類

MAO-B抑制劑可抑制DA代謝,延長內源性和外源性DA作用時間,可減少L-Dopa用量,毒性較小。

· 司來吉蘭

司來吉蘭商品名為咪多吡(Eldepryl),一般用作抗PD的輔助藥,可增強和延長L-Dopa的療效,減少L-Dopa用量,緩解開關現象。原研公司是芬蘭的Orion,是第一代選擇性MAO-B抑制劑,全球首市時間為1989年。藥品位列《國家醫保目錄》中,迄今為止, CFDA已批准山東綠葉、安徽貝克和四川峨眉山藥業生產口服製劑。根據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數據,預測2016年該藥品用藥金額較上一年同比增長33%。

另外,靈北製藥和特瓦聯合開發的雷沙吉蘭(Azilect)於2005年或美國FDA批准上市, 2016年其全球銷量約4.28億美元,同比增長-3%。目前尚未在國內銷售,藥品處於CFDA審批的最後階段。雷沙吉蘭作為第二代MAO-B抑制劑,其作用更強,且對神經元有保護作用。

抗PD新藥研發有待突破

目前,現有藥品仍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各類藥品的副作用(尤其是開關現象及精神性非運動障礙)有待降低。

因此,對應的研發戰略是對已上市藥物劑型進行改造,或者開發新靶點藥物。如2015年獲FDA批准的複方左旋卡比多巴Duopa,由艾伯維公司開發。藥品採用小輸液泵經胃部輸送至十二指腸,這種新型給藥方式,將藥品的緩釋時間延長至16小時,可顯著縮短『關』時間。同時,由Impax公司開發的針對『開關現象』的Rytary緩釋劑也於2015年初獲批。

值得關注的還有2016年Acadia醫藥公司開發的Nuplazid獲FDA批准上市,主要用於治療出現幻想和妄想症的PD患者,可作為輔助用藥,不幹擾多巴胺能療法。該藥品是首個以5-HT2A受體為靶點的5羥色胺反向激動劑。

另外,2017年3月FDA批准了由Newron製藥公司研發的抗PD新藥Xadago作為左旋多巴製劑的輔助療法。藥品能選擇性的抑制MAO-B,避免DA降解,能有效的緩解『開關現象』。

目前,全球處於臨床階段的抗PD用藥有49種。中國現有全球50%的PD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每年將新增10萬PD患者,預計到2030年中國PD患者將達500萬,該領域用藥市場將日趨擴大。

相關焦點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機體神經元結構或功能逐漸喪失而引發的一類疾病,起包括帕金森疾病、阿爾茲海默病、亨廷頓氏病等;目前這類疾病病因尚不明確並無有效治癒手段,且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退行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幹細胞療法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進展及臨床研究,更多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喲!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由於腦或脊髓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的丟失而導致的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組織退變。目前我國患帕金森超過300萬人,漸凍症已超20萬人,更有報導老年痴呆人數已超千萬,並且隨著老年社會的加劇膨大,存在高發病率和高普遍性,狀況令人堪憂。如何改善和幹預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神經科領域中存在一片空白,成為科學家們鑽研探討的問題。
  • 新研究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包涵體平反
    希伯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發現,增進了人們對細胞水平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機制的了解,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治療這類疾病的新藥物,例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ALS和Huntington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目前還未完全清楚病因。其中,帕金森氏症早期運動症狀主要是由於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患者相關腦區多巴胺不足造成的。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 570 萬帕金森患者,其中中國患病人數約 270 萬,年增新發患者 10 萬。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科學家提出帕金森症新療法 或將於2020年進行臨床試驗
    昆士蘭大學開發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新療法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特倫特·伍德拉夫(Trent Woodruff)教授說,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名為MCC950的小分子阻止了幾種動物模型中帕金森氏症的發展。伍德拉夫博士說:「我們已經利用這一發現開發出改良的候選藥物,並希望在2020年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帕金森氏病是世界上第二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神機妙「算」:從可穿戴設備治療帕金森氏症說起-虎嗅網
    鄧小平、阿道夫・希特勒、穆罕默德・阿里、薩爾瓦多・達利、凱薩琳・赫本、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些名人雖然來自政界、軍界、體壇和藝術圈,從事不同的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全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失調,它會損害患者的動作技能、語言能力以及其他功能。1817年,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在一篇名為《震顫麻痺論文》的論文(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描述了該病症的症狀:行動遲緩、肌肉僵直、四肢顫抖、步伐拖曳、憂鬱及痴呆等。
  • 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創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神經病學研究所與國際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辦的英文期刊《神經退行性疾病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雜誌日前正式創刊,全球發行。
  • 帕金森氏症機制之新見解
    帕金森病,以前也被稱為搖晃麻痺,是影響運動和神經系統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約有41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僅在德國就有30多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是緩慢的運動,僵硬,頻繁的搖晃和逐漸駝背。其原因是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持續死亡,這些中樞神經細胞產生信使物質多巴胺。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導致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損失的機制。
  • 傻傻分不清楚……看起來是帕金森病,其實是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IID)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類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證據表明,NOTCH2NLC基因中GGC異常重複擴增與NIID有關,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病、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
  • Nat Commun:鈣在帕金森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
    2018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大腦中鈣的水平的上調會導致毒性物質團塊的形成,而這則是帕金森症的發病標誌。在這項由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們做出的研究中,作者發現鈣能夠介導神經末梢細胞膜微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對於大腦神經信號的傳遞,同時也影響了帕金森症發病關鍵蛋白alpha-synuclein的活性。大腦中鈣水平的過高或者alpha-synuclein蛋白水平的過高都會觸發腦細胞死亡的鏈式反應。
  • Sci Adv丨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FAM171A2
    、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PGRN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progranulin,PGRN)的關鍵調節基因,並且是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額顳葉痴呆(FTL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基因。
  • 神經退行性疾病新機制:DNA損傷修復遭破壞
    直到今日, 「漸凍人症」(萎縮側索硬化,ALS)或痴呆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仍然十分困難。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中R-loops的積累和DNA破壞增加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在我們的細胞中,具有專門用於修復DNA損傷的信號通路。但是,擴增的產物會過度激活自噬過程,它能清除錯誤摺疊或「不需要」的蛋白質。這項新研究發現,擴增驅動的過度激活過程會降解一些非常珍貴的DNA修復「工具包」,從而導致細胞死亡。
  • Redox Biology: ROS與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關係
    鑑於鈣離子和ROS的作用範圍廣泛且信號通路重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兩者的相互作用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Madreiter-Sokolowski團隊在Redox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旨在提供ROS和鈣離子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相互作用開發新的治療策略的可能性。
  •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林紅教授專訪:神經退行性疾病線粒體功能的相關研究| AAN 2019
  • 「腦起搏器」之父本納比: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成為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中證網訊(記者 王輝 徐金忠)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