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其中,來自復旦大學的魯伯壎研究員獲得生命科學領域的獎勵。在今年上半年公示的第十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名單中,魯伯壎研究員也成功入圍(基礎研究類)。
魯伯壎,復旦大學研究員、博導。先後獲得牛頓高級學者(2019,由英國醫學科學院頒發,國家級人才項目),國家傑青(2019),國家優青(2015)、科技部「863」青年科學家(2014)、吳瑞紀念基金會顧孝誠講座獎等。長期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自建立實驗室(2012年底)以來,以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論文近20篇於Nature(2019,併入選Nature 評選的」10 remarkable papers from 2019」)、eLife (2015)、Nature Neuroscience(2013)、Nature Chemical Biology(2017)、Cell Research (2017)、Brain (2018)等期刊。課題組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變機制及幹預研究,提出並初步驗證了原創的藥物研發新路徑,可拓展至各類疾病。實驗室擁有完善的技術設備和充分的經費保障。課題組博後多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 上海超博計劃及國家博士後科學基金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下面,小編簡單回顧魯伯壎研究員這幾年的重要研究成果。
1,亨廷頓病(或稱亨廷頓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不自覺的肌肉抽搐、認知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由於引起該病的變異亨廷頓蛋白(mHTT,Mutant huntingtin protein )生化活性未知,無法靶向,傳統依靠阻斷劑以阻斷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並不適用。
2019年10月31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yù)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雜誌上以長文(Article)形式(BioArt註:本文在Nature沒改版之前是按照編輯部給的Article要求來的,不過現在Nature改版後已不再區分Letter和Article)發表文章「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開創性地提出基於自噬小體綁定化合物(ATTEC,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的藥物研發原創概念,並巧妙地通過基於化合物晶片和前沿光學方法的篩選,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床治療帶來新曙光。
2,神經退行性疾病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特定神經元不正常死亡萎縮,導致神經功能嚴重缺陷,認知或運動功能障礙, 是最重要的神經疾病之一。目前此類疾病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疾病進程的根本性治療方法。亨廷頓病 (Huntington’s Disease,HD)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最主要的單基因遺傳病。由於其遺傳圖景清晰,是此類疾病重要的模式疾病。遺傳學證據表明,亨廷頓病主要由突變基因HTT所表達的突變HTT蛋白的神經毒性所導致,因此HTT蛋白如何調控以及如何降低HTT蛋白水平是重要的生物學問題,並且可能為疾病治療提供重要藥靶。
2017年10月13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uppression of MAPK11 or HIPK3 Reduces Mutant Huntingtin Levels in Huntington’s Disease Models」的論文,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變異亨廷頓蛋白HTT引起的HTT蛋白水平的正反饋,還揭示了亨廷頓病治療的兩個潛在藥靶MAPK11及HIPK3。此研究是該課題組繼上月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蛋白的可溶性單體構象存在「多態性」之後的又一重要成果。
3,亨廷頓病 (Huntington’s Disease,HD)是單基因遺傳病,影響全球近萬分之一的人口,並且有幾倍於此的人群由於攜帶致病基因將會在中老年發病。由於其遺傳圖景清晰,是神經變性病中重要的模式疾病。遺傳學證據表明,亨廷頓症主要由突變基因HTT所表達的突變HTT蛋白的神經毒性所導致,因此降低HTT蛋白水平是治療HD的極具前景的治療方法。
2018年3月,復旦大學魯伯壎與中國科學院藥物所謝欣、胡有洪等在Brain雜誌上聯合發表了題為Targeting Gpr52 lowers mutant HTT levels and rescues Huntington’s disease-associated phenotype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GPR52的小分子拮抗劑對神經退行性病變亨廷頓症的潛在治療作用。
素材來源:復旦大學官網,BioAr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