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XZ
責編 | 十一月
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在本次獲獎名單中(圖1),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 (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已有3位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是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由科學家主導的一個非官方、公益性獎項。該獎項聚焦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九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 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申請。
全部獲獎名單
生命科學及交叉領域部分獲得者簡介
陳玲玲(圖源:百度百科)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7年入選為霍華德·休斯醫學院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曾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全球華人生物學家協會CBIS傑出青年研究員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榮譽。陳玲玲研究組主要從事RNA代謝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通過創建RNA研究的新技術體系發現了幾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和環形RNA分子家族,揭示了它們在基因調控中的重要功能並與小胖威利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發生密切相關,已在Nat Rev Mol Cell Biol、Science、Cell、Nat Cell Biol、Mol Cell等權威期刊發表通訊作者論文40餘篇。
黃志偉(圖源:百度百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採用整合的研究方法包括生物信息學、病毒學、免疫學、結構生物學以及小鼠遺傳學等,從分子、細胞以及個體水平等多個層次以較全視野對適應性免疫系統以及病毒拮抗機制進行研究。目前已在Nature、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Cell Research、Science、PNAS 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魯伯壎(圖源:百度百科)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863」青年科學家。該研究小組主要從事神經興奮性分子機制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揭示了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代表性疾病亨廷頓病的多個潛在藥物靶點及疾病分子機制。其主要研究成果作為原創型研究論文已在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權威期刊發表(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王二濤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主要從事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植物-叢枝菌根真菌共生方面的研究。建立植物-叢枝菌根真菌共生營養交換的新理論模型;克隆菌根因子受體複合,並闡述了菌根因子信號轉導途徑等。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表在Science、Nature系列、Molecular Plant、The Plant Cell和Cell Research等國際學術期刊上,對植物-微生物共生領域有重要影響。
朱聽(圖源:百度百科)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研究方向主要是圍繞生命起源和進化過程中最基本的手性選擇問題,致力於利用多學科手段構建基於與天然手性相反的D型蛋白質和L型核酸的鏡像生物學體系,並探索該體系在多領域的應用。其主要研究成果目前已在Nature Protocols、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權威期刊發表。
周斌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及國際心臟研究會傑出研究員獎獲得者。該研究小組主要開發和優化細胞示蹤技術,結合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究發育、再生、疾病發生發展中細胞起源和命運以及細胞命運可塑性相關研究等。目前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Circulation、Cell Stem Cell、Developmental Cell等權威期刊發表通訊作者論文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