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心聲:探索的無界

2020-11-15 賽先生

圖片來自nsf.gov


導讀:
今天,2020年度科學探索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朱聽教授分享了自己坎坷的科研路,初建實驗室,他「在迷茫中尋找方向」,最終選擇了生命科學領域。朱聽表示,好的科研環境要有不同興趣、不同類型的人存在,像大江、大海、大湖一樣,兼容並包,同時也像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那樣,保護那些難以適應傳統環境的「醜魚」、「怪魚」,因為它們可能是未來顛覆性、革命性突破的關鍵所在。


撰文 | 朱聽(清華大學)


我從小就對生物學感興趣,但是一直沒能進生物系學習,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分別學了力學、機械、醫學和行星科學,直到找工作時才有幸加入了生命學院。


最初,我和許多剛起步的新PI們一樣,在迷茫中尋找自己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而且,我可能比其他人更迷茫一些,研究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北京的霧霾。之後也嘗試過熱門的基因編輯,直到後來,逐漸轉向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構建與天然系統手性相反的 「鏡像生物學系統」。


幾年前,我根據這個想法在國外申請一項資助。面試時有一位國際著名的科學家給我提了兩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科學探索獎獎盃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合影


第一個問題:多少年以後才能做出來?她認為我們很可能做不出來。


聽完這個問題,我很受鼓舞。因為如果很多人都認為做不出來,這個方向也許真的值得去嘗試。


她的第二個問題:在前人研究化學合成鏡像分子的基礎上,構建另一種生物學系統,原創在哪裡?


很顯然,最後我沒有通過那次面試。但她的第二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既然所有的發明和發現都是基於前人的發明和發現,所有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沒有絕對的 「從零開始」,那究竟什麼是原創,什麼是重要的研究?


回來之後我一直在努力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我給學生們上課,講到物種的進化,展示了這張魚爬到陸地上,導致產生陸生動物的想像圖。


那時我忽然意識到,科學研究其實和物種進化的過程很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共同的祖先,所有的物種都是之前物種的後代,那為什麼有些物種的出現會比其他更重要;缺少了這些物種,進化的歷史就會被改寫呢?


首先,這條魚產生了變異,這種變異並不是讓它遊得更快更好,而是讓它做了和其他魚很不一樣的事情,爬到了陸地上。類比到科學研究,就是做足夠與眾不同的研究。科學不僅需要在相互參考、借鑑、甚至競爭中不斷優化、完善,更需要顛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其次,僅僅產生變異還不夠,這種變異要被遺傳下去,繁衍出後代,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間,產生其他新的物種。類比到科學研究,就是在這個工作基礎上要繼續深入、拓展,產生更多的發明和發現。就像打開一道新的門,裡面有更多的門;走出一條新的路,後面有更多的路。正因如此,科學的價值和影響往往需要時間和歷史來體現。


回顧科學的「進化史」,不難發現原創的研究更有可能出現在像水與土、海洋與陸地一樣學科交叉的邊界地帶。而那些產生變異最終上岸的魚,在原來的水環境中,也許並不是遊得最快最好的,甚至有點「醜」,有點「怪」。


所以,好的科研環境要像健康的生態系統一樣保持多樣性,允許不同背景、不同興趣、不同類型的人存在,甚至要保護那些難以適應傳統環境的「醜魚」、「怪魚」。好的大學要像大江、大海、大湖一樣,兼容並包。


在如今這樣一個獲取知識越來越便捷的時代,或許我們更應該「無知」一些,無知無畏地去想像,去挑戰陌生的領域。在無盡的科學探索中,在面對各種看似難以逾越的邊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嘗試去「忘記」,忘記海洋與陸地的邊界,什麼可能、什麼不可能;忘記自己的邊界,會什麼、不會什麼;忘記自己是水裡的魚。


註:文章發表時,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1月14日報導今日(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
    深圳特區報北京11月14日電(特派記者 周雨萌)14日下午,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
  • 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鼓勵基礎研究 倡導探索自由
    央廣網北京9月25日消息(記者王思遠)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累計1.5億元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科學家獲獎。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獲獎,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掙脫現實生活的「引力」,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正是「科學探索獎」設立的出發點。
  • 我所魏勇研究員榮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魏勇研究員榮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共50位青年科學家進入榜單。「科學探索獎」(XPLORER PRIZE)由騰訊基金委聯合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家於2018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深圳南科大有科學家上榜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 西南交大科學家王開雲榮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近日,騰訊基金會、「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員王開雲獲此殊榮,這是繼去年鄧自剛榮獲首屆「科學探索獎」之後,西南交通大學的第二位獲獎者。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共同見證這一榮譽時刻。
  • 清華大學6位教師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其中7位為河南籍學者
    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人的追求。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 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自北京大學,年僅30歲
    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最小獲獎者來北京大學,年僅30歲
    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青,2017年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每人獲獎300萬元,馬化騰發起的「科學探索獎」公布首屆50位獲獎人
    來源 | 科學探索獎剛剛,首屆「科學探索獎」的50位獲獎人名單出爐。
  • 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50位科學家獲1.5億獎金
    9月25日消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總獎金1.5億元,這些科學家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