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其中7位為河南籍學者

2020-11-15 河南日報

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人的追求。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其中,獲獎的河南籍科學家有7位,他們是: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

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導師張遠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二濤、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勇、

浙江大學教授羅坤等,

他們的科研方向涉及數學物理學、交通建築、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能源環保等領域。

50位獲獎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科學探索獎」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當天下午,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四百多名「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三位獲獎者代表分別以「逐光」「有恆」「無界」為主題,分享了自己在科研路上的學思歷程。

其中,河南籍學者、今年39歲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是當日首位登臺演講者。他長期研究的領域,是行星宜居性演化、行星大氣逃逸等方面,並提出「地磁場倒轉—大氣氧逃逸—生物大滅絕」因果關係鏈假說。

據了解,「科學探索獎」在評選過程中重點關注四個因素: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和可行性。相比起過往的研究成就和學術地位,評審委員會更看重申報人本人及其研究方向的未來潛力,鼓勵自由探索。

「科學研究對我們去克服現在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極為關鍵。尤其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尤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探索獎』的發起人做得非常出色。」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教授(Prof. HonjoTasuku)在致辭中說道。

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掙脫現實生活的「引力」,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正是「科學探索獎」設立的出發點。

獲獎名單

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而在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第二屆評獎工作堅守原始的定位,在所有原則的落實上,都做到了不斷優化和完善:獎項申報『不唯出身』的原則得到有力貫徹,『面向未來、聚焦青年』的定位得到很好體現,評審的迴避制度收緊,良好的評獎風氣得到維護。」「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錢穎一表示。

今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充分體現了科學界前輩幫助青年人的殷殷之心。

早在2018年初,「科學探索獎」組委會在徵詢各方意見中就了解到,許多科學領域的創新發現,往往來自學科交叉後迸發出的靈感與合作,學界普遍希望出現更多民間交流平臺,豐富創新的土壤,濃厚社會的科學氛圍。

為此,「科學探索獎」將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還將舉辦重大主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同時規定在受資助期間,獲獎人還需按要求向評審委員會定期提交年度科研進展報告,並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

專訪丨「流浪地球」只是假想,中國人登月或在2035年

魏勇和其愛人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霄 實習生 董芳芳 孫海玉/文 實習生 劉鑫/視頻剪輯

「流浪地球」有戲嗎?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究竟有多少?

簡單理解,魏勇是研究地球與外太空的中國科學家,尤其對火星更為熟悉。今年7月,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魏勇即是其重要研究參與者之一。他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月?

我們的地球,究竟能不能去「流浪」?

這位年輕的河南籍科學家,是如何對火星感興趣的?

······

請看魏勇聊聊「火星那點事兒」——

記者:您在下午演講時提到,大致是在10年前,您對火星的興趣,源自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昏黃路燈照射······由此,您在今天成為了中國對「深空」探索的科研人員。火星上沒有水、沒有雪,那種場景為何會讓您聯想到火星呢?

魏勇:的確,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拿到火星有水的實證。現實中的火星,沙塵暴非常厲害,一旦颳起一點沙塵,會蔓延整個星球。這比早年北京「下土」厲害多了。

10年前,我曾在辦公室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的磁場倒轉的時候,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但上一次地磁發生倒轉是在78萬年前,沒留下什麼蛛絲馬跡。所以,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那晚已是零點,我把辦公室的燈關了,在黑暗中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馬路上昏黃路燈的照射下,雪花被大風吹襲,這讓我感覺很像火星上的場景。我突然頓悟,地磁場倒轉時,磁場大幅度減弱,不就是今天火星的樣子嗎?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當時,國內科學界對火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我就申請了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博士後職位,拿到了三年合同。

拿到offer的時候,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你已經做了3年博士後,還要再做3年?而且,要換到國內沒人做的冷門方向!你將來去哪兒申請經費支持?

這個時候,我的研究生導師萬衛星堅定地支持了我的選擇。他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今年5月20號,在「天問一號」發射前不到兩個月,他走了,他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

記者:您打小有做科學家的夢想嗎?

魏勇:(沉思),也算是有吧。

記者:10年前,國內從事火星研究的科學家多嗎?萬衛星院士是國內第一代研究火星的科學家嗎?

魏勇:當年對「深空」展開專項研究的科研人員非常少,研究地球的人最多。比如我的老師萬衛星,以及我,起初對火星的研究多是源於個人興趣,「捎帶手」花一部分個人精力去研究。

2006年,中國就啟動了對火星探測的論證,萬衛星院士就加入了這項國家設定的論證計劃。2009年,我開始對火星著迷,於是到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國外對火星研究是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比中國大概領先了50年。

記者:今年7月,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您是否參與其中?

魏勇:參與其中了。我是首席科學家萬衛星的助理。我主要的工作,是協助我的導師研究好中國火星探測設備,提交研究問題,以及找到研究路徑。

明年2月,「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著陸;明年7月,它會將火星上的採集數據回傳。「天問一號」是全自動控制,不是人工後臺操作,因為火星向地球傳輸數據的間隔時間需要好幾分鐘。對「天問一號」發回地球的數據,我們會先做校準,判斷可靠後再進行大範圍研究。

記者:中國太空人什麼時候有望登陸月球,什麼時候能登上火星?

魏勇: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至少要等到2035年之後,我們很期待五星紅旗插上月球表面。至於登上火星,沒有時間表。

記者:去年火爆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您看了嗎,地球會不會有需要流浪那一天?

魏勇:看了。這部影片是拍得不錯,藝術想像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還是以藝術想像為主,距離現實還是很遠的。地球逃離太陽系,沒那麼大的可能性,現實中沒有那麼巨大的能量能轉化為推地球出門遛彎的動力。

記者:平日是否常回河南,會不會跟家裡親友、朋友聊聊外星球的事兒?

魏勇:最近一次回家是去年了。今年受疫情影響,就沒能回去。

家裡人對我的工作內容了解很少,也沒什麼興趣問。因為我所研究的領域,目前沒有很實際的應用,是一種基礎性探索。現階段,我的研究側重是在火星上尋找有沒有生命跡象,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與朋友、同學們聊天兒,一旦講得過於專業,別人也不太能聽懂。與其聊我們對火星研究進行到哪個階段,還不如一起喝喝酒、嘮嘮家常來的痛快。

附丨魏勇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演講全文

大家好,科學無界,堅持探索,我們志在未來。

今年,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待在家裡,取得了抗疫鬥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7月,我們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就飛出了地球家園,目前正在前往火星的徵途中。再過幾個星期,嫦娥五號也將踏上徵程,要把月亮的土壤帶回地球家園,實現詩仙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夢想。未來,在2035年之前,我們會多次探測月球、再次探測火星,還會發射一系列的飛船去探測木星、彗星、小行星等,一直到太陽系的邊界。甚至還有可能,中國太空人親手把五星紅旗插在月亮上。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成年人還在懷念嫦娥玉兔、牛郎織女曾經帶給我們的浪漫,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對太陽系的行星如數家珍。小朋友們終將長大,2035年的時候,他們可能在讀大學,讀研究生,他們夜晚回家的時候,看見星空,也許會想起2020年他們小時候的理想。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就應該告訴他們。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行星,研究行星?

2000年前,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寫下長詩《天問》,開篇就問天地、日月、星辰的起源。

400年前,現代科學之父、歐洲人伽利略,把自製的望遠鏡對準了行星,開啟了行星研究的先河。

50年前,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一個腳印,他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一步,讓浪漫主義和科學精神交匯,誕生了一門新的學問,叫做行星科學。行星科學研究,就是藉助先進的望遠鏡、飛船、機器人等尖端科技手段,研究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等天體的基本特徵、起源和演化過程,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屈原《天問》裡的那些終極問題找線索,找答案。

當前,全世界最頂尖大學都有以行星科學命名的院系。比如,哈佛、劍橋、耶魯、東京大學等。我們現在有「天問一號」,該系列後續就還有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去年,國科大、北大、清華、港大、澳科大等30多所中國的頂尖大學,也成立了行星科學聯盟。

10年前,一個冬夜,下著大雪。我在辦公室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的磁場倒轉的時候,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但是,上一次地磁倒轉發生在78萬年前,基本沒有留下什麼蛛絲馬跡,我百思不得其解。

快到零點了,按規定零點之前必須關燈離開辦公室,為了應付保安的巡查,我「照例」反鎖辦公室、關閉顯示器,假裝已經回家了。在黑暗中,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突然頓悟,地磁場倒轉時磁場大幅度減弱,不就是今天火星的樣子嗎?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當時,國內科研界對火星研究幾乎是空白,我就申請了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博士後職位,三年合同。拿到offer的時候,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已經做了3年博後了,還要再做3年?而且要換到國內沒人做的冷門方向?你將來去哪兒申請經費支持?這個時候,我的研究生導師堅定地支持了我的選擇。我的導師叫萬衛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

現在我站在這裡,心中充滿了感謝。除了家人、導師、同事,我要感謝十年前那位小保安。其實,他知道我在每天夜裡0點時都要關燈,假裝不在,卻沒有拆穿我、趕我走。我要真誠地感謝騰訊,設立這樣一個風格鮮明又格外豪橫的獎項,明確地面向未來,而不單單評價過去。

最後,我要感謝評委老師們,我知道有太多候選人比我優秀太多,但你們推著我往前走了一小步讓我站在這裡,告訴大家:中國需要行星科學,未來需要行星科學。謝謝大家!

編輯:張菁菁

相關焦點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這是屬於卓越青年科學家的榮耀時刻。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獲獎,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7位河南籍科學家獲300萬元科學探索獎,速來圍觀中國科技「大牛「
    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人走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在當日活動現場,「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等,400多人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獎金300萬,最年輕的只有36歲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 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探索獎,有兩位80後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公益獎項。
  • 3位湖南籍學者獲科學大獎
    近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獲獎的湖南籍科學家有3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倩(能源環保領域獲獎者)北京大學楊越(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承志(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超800名院士參與推薦評審「科學探索獎」是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
  • 這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2020年「科學探索獎」14日舉行了頒獎典禮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中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獲得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美國化學會David Gin New Investigator Award、國際糖複合物組織Young Glycoscientist Award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之化學科學獎等。他的研究方向為化學糖生物學和生物納米技術,以化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為分析、理解和操控生物學過程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途徑。
  • 南通籍科學家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全國僅50位
    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其中,南通如皋籍青年科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黃志偉榮獲生命科學領域「科學探索獎」。記者了解到,「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偕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聯合發起的公益獎項。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1位遂平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獎300萬元!是你同學嗎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科學家獲獎7位河南籍科學家魏勇、王二濤、張遠波、魯巍、陳玲玲、羅坤、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0位獲獎者
    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紹2020「科學探索獎」情況。9月25日,第二屆 「科學探索獎」 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共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1月14日訊 (記者 林侃)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頒「科學探索獎」,其中還有「85後」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15日訊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報導 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電 (記者劉嶢)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 科學探索獎50位青年科學家在釣魚臺國賓館公布獲獎理由
    11月14日,一場頂級的科學盛宴將在這裡舉行。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進行,正式公布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理由,青年科學家們將在這裡享受國賓級待遇。'科學探索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支持在中國工作的優秀科技人才,為我們國家的發展,為中國引領世界作出重要貢獻。"更為深遠的意義是,"科學探索獎"或將帶動更多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據了解,科學探索獎的獎勵經費將採用企業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回報,並將長期運營下去。
  • 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揭曉!12位學者獲獎
    來源:求是科技基金會、軟科近日,求是科技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獎名單,共有12位學者獲獎。2013年,求是基金會啟動新的「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項目,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剛開展獨立科研事業的青年學者,為中國一流大學引進培養最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提供幫助,致力於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多方見證,為50人的探索之路加油打氣當天下午,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四百多名「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龍巖這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來啦!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4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以鼓勵他們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探索。
  • 三位福建青年科學家獲本年度「科學探索獎」
    本報訊 (記者 林侃) 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從獎項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其中,福建籍科學家徐集賢、史大林、陳興分別在能源環保、天文和地球科學、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