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資訊時代,掌握前沿科技的精英人才,成為兵家必爭的香餑餑。
然而人才搞科研的現實困境卻讓人焦灼。科學雜誌《Nature》前些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44%的青年科學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青年科學家的群體性困境引發高度關注。高達65%的科學家表示,因為經費困境,他們考慮過放棄研究,並且15%的人真的這麼做了。
如何"穩住"他們,國家層面在努力,各大企業也在努力。
社會各界全力支持年輕科研者"放手幹"
"我們正冒著失去創造力和精力正處於最旺盛時期的一代研究人員的風險。"一位國外的科學家曾透露,某權威機構中前20%的研究人員拿走58%的資助,剩餘80%的人不得不瓜分剩下的經費。
患寡,且患不均。科研經費成為青年才俊勇闖科學"無人區"的絆腳石。
據了解,新加坡、日本、韓國等新興國家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待遇和科研條件,吸引大批國際化高端人才。我國的科研人才,尤其具有潛力但在國內"備受冷落"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成為發達國家獵頭重點關注群體。有數據顯示,美國矽谷的外籍科技人才中來自中國的青年科技人才已過半,日本的外籍科學家中來自中國的也達到三分之一。
"選對人,給足錢,放手讓他們幹"。隨著國家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重視,各種各樣的青年人才計劃層出不窮,國內多地"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海聚工程""高創計劃"等扶持措施相繼出臺。
中國科協的青年人才託舉工程,每年選拔一批32歲左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進行連續3年穩定的資助培養,資助經費標準為每人每年15萬元。
華為、阿里、騰訊等科技大咖齊齊推動科研發展
國內科技企業也成為推動基礎研究領域發展的生力軍。
這幾年,華為在全球設立研究中心,致力通過與學術界緊密合作推動基礎科研。
2019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評選出10名優秀青年科學家,為他們提供1000萬元的資金,以及全方位的科研支持。達摩院青橙獎自2018年設立,旨在獎勵大中華地區在信息技術、半導體、智能製造等領域取得初步成就的青年科學家(35周歲以下或博士畢業6年以內)。
騰訊也採取一種不打擾科學家的形式,自2018年起設立"科學探索獎",給予科研者最大程度的支持。
隨著零點鐘聲敲響,2021年"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持續探索社會力量支持基礎研究的長效機制,鼓勵青年科學家勇闖科學"無人區"。
過去一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工作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發現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實現新冠出院患者的肺功能損傷無創評估、證明"量子優越性"的"九章"……他們有多人擔任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致力於關鍵領域的科研攻關,是國家科技事業未來的中堅力量。
2021年"科學探索獎"依然保留"新星機制",將至少5個獲獎名額留給35歲及以下的優秀申報人。到目前為止,"科學探索獎"共產生了15位35歲及以下的獲獎人,充分體現出獎項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