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日前,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第二屆「科學探索獎」能源環保領域的獲獎人,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據悉,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
去年的頒獎典禮上,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科學探索獎的發起者之一—楊振寧院士親臨現場。
50位青年科學家獲騰訊1.5億元獎金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獎項涵蓋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等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經過初篩、初審、覆審、終審四輪評審,產生最終的50人獲獎名單,因此今年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大約為25:1。
徐集賢在能源環保領域獲獎
據了解,2020年「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體現出了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科學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35歲及以下獲獎人有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
據介紹,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也得到了頂級科學家們的熱忱參與和支持。今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數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體現了獎項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提升。
據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莆籍青年科學家獲能源環保領域獎項
海峽導報莆田全媒體中心記者從有關渠道了解到,2020年「科學探索獎」50人獲獎名單中,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徐集賢教授是莆田人,出生於1986年,即今年才34歲。
徐集賢教授
公開資料顯示,徐集賢在北京理工大學獲得物理電子學學士學位和光學工程碩士學位,2017年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在史丹福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伯德分校、美國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2019年,徐集賢入選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同年9月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特任教授。
工作和教育經歷:
2019.01-2019.08 | 聯合博士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美國新能源國家實驗室(NREL) |
2018.01-2019.01 | 聯合博士後,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新能源國家實驗室 |
2017.04-2018.01 | 博士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
2012.09-2017.04 | 博士,電子工程,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
2009.09-2012.06 | 碩士,光學工程, 北京理工大學 |
2005.09-2009.06 | 學士,物理電子學, 北京理工大學 |
2008.01-2008.06 | 交換生,光信息工程, 香港理工大學 |
徐集賢工作和教育經歷
徐集賢教授長期從事新型光電轉換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特別是在新一代太陽能光伏技術領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成果。例如,實現了效率>27%的矽基-鈣鈦礦二端疊層太陽能電池,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紅外量子點太陽能光伏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通過了國際專業機構認證,並被光伏世界紀錄的權威排行表收錄;發現並闡述了富勒烯C60對鈣鈦礦的鈍化機理以及對光伏反常遲滯現象的消減作用等。
圖1. 矽基-鈣鈦礦二端疊層電池的結構和光伏效率 (Science 2020, 367, 1097)。
圖2 主要研究方法和內容
當前,徐集賢教授主要從事高效的矽基-鈣鈦礦疊層電池的研究,突破矽電池長期以來存在的效率限制。近五年內,他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性論文。此外,積極參與科研合作和交叉,開發太陽能燃料催化劑,實現高效的H2O分解、CO2還原,在Nature, 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了署名合作論文。
據了解,作為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
來源:海峽導報丨編輯:吳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