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白菜和甘藍等蕓薹屬植物是研究基因組進化的理想模型。白菜和甘藍由共同的六倍體祖先分化而來,兩者基因組序列非常保守,其保留下來的同源基因具有偏好性。探明同源基因的偏好性機制對於研究蕓薹屬物種基因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該團隊通過鑑定、比較白菜和甘藍不同層次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發現兩者的染色質結構非常保守,並與基因表達和表觀修飾存在密切聯繫。在白菜和甘藍中擁有基因數量更多的亞基因組的染色質交互更強,更易保留下來的同源基因對之間的染色質交互頻率更高,表明進化中保留下來的同源基因具有空間鄰近的特徵。該項成果為蕓薹屬基因組進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19-0479-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事宜,請聯繫: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甘藍型油菜基因組中7成以上基因都存在大的遺傳變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構變異。換句話說,對於油菜這樣的年輕多倍體物種,單一參考基因組往往無法很好地包含物種內豐富的遺傳變異信息。」楊慶勇進一步解釋道。 如何系統挖掘和揭示甘藍型油菜的遺傳變異?
  • 最新MP發文綜述"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該文概述了植物基因組的三維組織結構特徵,植物基因組在應對環境變化時三維結構的改變以及不同二倍體和四倍體雜種中等位基因三維結構的差異,介紹了染色質相關RNA參與的DNA-RNA交互作為基因組三維結構的新的研究層面在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液-液相分離」在基因組三維結構的形成中的潛在功能意義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但是,人們對植物根系的發育及與環境互作的分子機制還知之甚少。對於根尖這一重要的高異質性器官,傳統的高通量測序無法檢測不同細胞型的轉錄組差異。 12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谷曉峰課題組與德國海德堡大學Jan U. Lohmann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我們希望通過基因組學分析技術,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長『一分鐘一英裡』的分子機制,為研究入侵生物的入侵機制、生物學特性及分子靶向防控技術(RNA幹擾或基因編輯)的研發提供基礎和理論依據。」劉博說。 「不分晝夜 全身發力」 該研究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和土壤宏基因組學等技術,從多方面揭示了薇甘菊環境適應性進化與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薇甘菊有著較強的光合能力。 「薇甘菊是一種很『勤奮』的植物,它在別的植物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吸收CO2」。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目前已知的水平基因轉移主要發生在原核生物以及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對這些類群生物的進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在多細胞真核生物中被發現,尤其是在被子植物不同細胞器之間,如線粒體(mitochondrion)基因組中常存在大量來自葉綠體(plastid)基因組的水平基因轉移。然而,被子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進化上十分保守,極少發現水平基因轉移,目前僅在兩種真雙子葉植物中有報導。
  • 兜蘭種子木質素合成調控其萌發機制研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BMC基因組學》。 兜蘭屬是蘭科植物最重要的屬之一,其唇瓣特化成兜狀或拖鞋狀,故又稱為「拖鞋蘭」「仙履蘭」等。兜蘭種子十分細小,且胚發育不完全,沒有子葉和胚乳,在自然環境中需要與真菌共生才能部分萌發。在人工無菌播種中雖然提供了必要的礦質元素和其它營養物質,絕大部分兜蘭的成熟種子也難以萌發。 是什麼因子影響不同成熟度兜蘭種子的萌發?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發中心宣布,由該聯合團隊發起的菊花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突破複雜基因組測序,該團隊在世界首次完成了菊屬植物菊花的全基因組測序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遺傳多樣性演化是進化基因組核心問題之一。被子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在大小、結構、基因及內含子數量等方面均具有多樣性,這一特徵使得線粒體基因組成為研究基因組複雜性的理想系統。通常認為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進化速度較葉綠體基因組、核基因組低,且同一基因組內基因之間的進化速率較為一致。
  • 版納植物園花葉組重樓葉綠體基因組結構特徵與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信息組研究人員高曉陽等對重樓屬花葉組進行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分析。以上研究結果將提高人們對花葉組重樓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特徵及其進化的認識,並為花葉組重樓後續種質資源研究奠定基礎。  該成果以Comparative chloroplast genomes of Paris Sect.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千種植物轉錄組計劃發布新成果—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