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卡梅爾山進化峽谷,NFS為向北坡,SFS為向南坡,

WEW為野生二粒小麥,1、2、6、7紅色標記為材料採集地  山東農大供圖

進化峽谷野生二粒小麥同域物種形成模型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孔令讓介紹,除了地理隔離帶來的生態差異,微生態環境差異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但自從1859年達爾文提出同域物種形成的概念以後,在基因流存在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可以適應性進化並形成新物種,此前鮮有明確證據,這也給種質資源的充分發掘與利用帶來一定困惑。

該團隊利用基因組重測序,對以色列卡梅爾山「進化峽谷」及其周圍地區或國家的168份野生二粒小麥進行了群體遺傳學分析。結果發現,「進化峽谷」中採集的野生二粒小麥在進化樹末端新進化出三個獨立的種群,並且在向南坡30米的狹小範圍內分化出SFS1和SFS2兩個種群。進一步的群體間雜交試驗證明,SFS1群體與其他群體間雜種F1代育性出現了大幅度降低,產生合子後生殖隔離。表型與遺傳機制研究發現,同域環境下野生二粒小麥群體利用了不同的適應性策略,進而產生了不同的進化途徑。

論文第一及共同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副教授王宏偉介紹,依據以上結果推斷,約3000—6000年前,進化峽谷中的祖先野生二粒小麥種群出現了種群瓶頸,遺傳漂變可能是群體分化的最初原因。

其分化產生的三個亞群為適應生態環境分別經歷了不同的進化歷程: NFS群體通過提高抗病能力適應生物脅迫;SFS2群體則通過早花規避生育後期高溫、強輻射、乾旱造成的非生物脅迫;SFS1群體直接利用耐高光強輻射適應非生物脅迫。最終通過染色體重排的發生導致亞群間產生生殖隔離。

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20415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李平華(左二)和研究生查看模式植物長勢      山東農大供圖 10月9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李平華等中外科學家合作研究成果。而葉片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重要器官,研究玉米葉片表達相關轉錄因子,解析其調控機制和網絡,對玉米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李平華介紹,轉錄因子在動植物生長發育及其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是調控基因表達的最關鍵因子之一,也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焦點和熱點。真核細胞內部的轉錄調控網絡由轉錄因子的組合作用所決定,但業內對植物中轉錄因子的結合研究較少,對這種複雜的網絡仍知之甚少。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通過比較藏1817與中國春基因組序列,文章首次報導了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中光合系統的大量基因發生了丟失(圖1)。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薛勇彪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蝙蝠飛行及免疫適應性相關機制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近日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適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題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stress 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的分子機制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凡江告訴《中國科學報》。 幸運地是,研究團隊長期的堅持和系統深入的研究,近年來不斷有了新突破。 近日,孔凡江與同事劉寶輝研究員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團隊等合作,首次系統報導了大豆馴化過程中開花期基因的進化與選擇分子機制,並確認了光周期開花是作物核心的馴化性狀。
  •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新聞—科學網
    國內首次解析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在解析魚類卵胎生進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張全啟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魚類卵胎生的進化特徵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從而提高植物的光能高效利用效率,尤其在逆境條件下的效率,培育高光適應強的作物品種,可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不過,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從30年前第一次接觸光合作用實驗開始,張立新便堅守至今。 2019年,張立新履新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將帶領更多優秀年輕人共同追尋「高效光合」的奧秘。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馬永鵬表示,鑑於漾濞槭高質量的全基因組信息以及染色體進化特徵,其地位可以替代葡萄,成為無患子目染色體進化分析最重要的參考基因組。 近年來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成本的降低,使得從全基因組層面通過揭示物種的種群歷史動態、長期的適應性演化與短期、尤其是近期的快速環境適應等特徵深度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瀕危機製成為可能。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在短短幾千年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範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是如何成功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的?「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盤點2020中國農業科研「亮點」—新聞—科學網
    點評:該研究不僅首次系統確認了光周期開花是作物核心的馴化性狀,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長日照條件下大豆光周期的分子調控網絡,闡明了大豆適應高緯度生態環境的遺傳基礎,還發現了大豆馴化過程中同源基因的逐步進化與選擇的分子機制。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急需新技術解決小麥缺口 近年來,全球小麥消費量逐年上升,2012年到2016年全球小麥消費量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2022年全球小麥消費量預計將超過8億噸。 小麥在中國是兩大口糧作物之一。近年來,我國小麥供需基本保持平衡。2010~2019年間,中國小麥主要從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
  • 北京林大全面解析林木非編碼小RNA—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陳彬)北京林業大學張德強團隊在前期創製林木基因標記輔助育種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首次系統開展了林木非編碼小RNA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20日發表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