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綠硫細菌光合作用系統及內周捕光天線-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追本溯源 刨根問底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十分複雜,反應中心蛋白的空間結構也十分精妙。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光合反應中心被認為只進化產生過一次,即現存的所有光反應中心蛋白都是從同一個祖先蛋白進化而來。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的空間結構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高等光合生物的反應中心有何不同?

綠硫細菌是光合細菌大家庭中的一員,被認為可能出現在35億年前,這類細菌能夠從硫化氫、膠體狀硫黃和硫代硫酸鹽等物質獲得電子而進行厭氧的光合作用。火山溫泉以及深海溫泉等光綠硫細菌能夠在光照極弱的環境下進行光合作用,那麼,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呢?

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尚未被解析的光合細菌。

反應中心 內有乾坤

為何之前的科學家始終沒有看清綠硫細菌反應中心原子結構層面的「乾坤奧秘」呢?首要原因在於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樣品製備極其困難。這是因為綠硫細菌作為一種厭氧菌對周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反應中心複合體在有氧條件下極不穩定,低濃度的氧氣就容易導致其變性。

另一個原因是早期對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解析主要藉助X射線晶體學,這種方法需要較多的樣品且對樣品的純度和均一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雙重因素下解析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變得困難重重。

浙大科研團隊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優化了樣品製備的各環節,獲得了足夠的蛋白樣品,收集了近萬張樣品顆粒的電子顯微鏡成像圖片,最終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解析度高達2.7埃,在該解析度下,古老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廬山真面目被首次揭開。

科研團隊發現,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首先是通過一個巨大的外周捕光天線捕獲光能分子,再通過一些內周捕光天線向位於細胞膜的反應中心傳遞,這些收集和不斷向內傳遞的能量能夠激發反應中心內部的兩個特殊的葉綠素分子,促進其產生電荷的分離。

在這個過程中,光能就會轉變成了電能(電子),之後,這些電子會通過下遊的一系列載體繼續傳遞並最終傳遞給一個末端的電子受體,產生還原力,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之前科學家們推測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是類似於綠色植物中的光系統I的。但我們從結構上『看到』雖然它與光系統I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們的蛋白結構比較像,但也有明顯區別,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色素數量比光系統I的要明顯減少,而且色素的空間排布也不一樣。」 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良渚實驗室教授張興介紹說。

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現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色素排列跟光系統II非常相似。「這兼具兩種光系統結構特點的『混沌狀態』暗示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可能代表了進化早期的光合生物反應中心的古老特徵。」張興說。

從細胞膜平面的角度看,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分為上下兩層,兩層葉綠素之間有一條「過道」。張興說,在目前已經解析的反應中心結構中,「過道」裡有一種作為橋梁的分子,可以把上層的能量傳到下層,但是綠硫菌沒有這個橋梁分子,上層與下層的能量就像「隔空拋物」一樣傳遞。

「這也進一步驗證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能量的傳遞效率比其他光合細菌的反應中心低很多。」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介紹,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從結構中發現,綠硫細菌的內周捕光天線與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遠,導致能量傳遞困難。

解析結構 認祖歸宗

根據生物進化優勝劣汰的原理反推,越是進化完善的,越是「後生」的,越是不完善的,越是古老的。「地球上所有現存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都起源於相同的『祖先』(一類原始的反應中心蛋白),並由該蛋白不斷進化而形成現有的各種各樣的反應中心。」張興說,在高等植物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光反應系統(光系統I和光系統II),且各自是由不一樣的中心蛋白構成。

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是,地球上最早的反應中心是由兩個相同的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兩個中心蛋白慢慢發生變化,從兩個一樣的蛋白變成了兩個不一樣的異源二聚體蛋白,「而此次解析到的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正是這樣由兩個相同的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

張興課題組的研究證明,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是目前唯一發現具有兩類反應中心結構特徵的分子,填補了人類對光反應中心結構認知的空白。

論文評審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對於揭示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進化極其重要。」

了解了反應中心的結構特徵之後,課題組下一步研究將努力獲取更多的支撐數據。未來有望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機制、仿生設計光敏器件;改造植物光反應系統、提高太陽能利用率,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緩解日益突出的糧食和能源問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bb635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能夠研究了解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是什麼樣的空間結構,和現在高等植物的光合反應中心有何不同?早期的光合生物是怎麼轉化太陽能,同時又是如何一步步進化、提高能量轉化效率的。然而滄海桑田,如今的地球與幾十億年前的環境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對象成為了首要問題。科學家們看中了光合細菌。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糖分,形成葉子並生長,然後生產穀物和水果,但糖分積累也會減緩光合作用。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來源:新華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08   今日/總瀏覽:1/2644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將二氧化碳高效吸收到細胞內。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生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展示了他們的最新技術成果:能每天全自動完成萬份新冠核酸檢測的「火眼」實驗室、健康雲健康一體機、隨申碼運作機制揭秘等。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希望在未來,科學網成為全球華人學者的精神家園,成為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的燈塔,弘揚科學,彰顯理性,開啟民智,捍衛真理,塑造中華民族的科學精神,振興祖國的科技事業! ◆ 韓健(美國哈森阿爾法生物所研究員) 對我來說,科學網好比是鬧市中的一個茶館,時而熱鬧,經常清閒,偶爾還有江湖惡鬥。寫,是思考的一種方式。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air of Proteomics and Bioanalytics   任何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完整的遺傳信息,或者說是一個生物的「藍圖」,編碼所謂的DNA核苷酸構建塊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 科學網—十大進行光合作用生物:水母觸手寄生藻類
    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在你的心目中,哪些生物是以光合作用為生的呢?一般人大概立刻就能想到植物和藻類,但是事實上還有更多其他的物種。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是一種神奇的存在,雖然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動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目標。果殼網就此對論文的第一作者密林(Myat Lin)進行了採訪。作為利用太陽能的主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生物圈源源不斷地輸送能量,固定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主要分為兩步:光反應將光能固定為高能化學鍵,同時產生氧氣;暗反應則利用這些高能鍵,將二氧化碳固定為糖。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生物學家通常把生物體分成兩類:一類是自養生物,如植物和細菌,它們主要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和其他有機化合物。與此同時,異養生物(也就是人和幾乎所有其他生物)從它們所消費的生物體中獲得這些能量。
  • 海蝸牛為何能進行光合作用 詳解PNAS論文
    科學網最近報導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科研人員日前捕捉到一種極不尋常的生物——一種以海藻為食並將海藻色素吸收到自身細胞中的海蝸牛。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窘迫卻充滿樂趣的「初體驗」讓張立新對光合作用研究充滿了興趣。 隨後,他考入蘭州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學碩博研究生,後又赴芬蘭圖爾庫大學生物系開展光合作用方向的博士後研究。 2000年,在那個分子生物學剛剛興起的時代,張立新學成歸國,並從生物化學方向漸漸轉向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希望為國家科學發展「做點事兒」。
  • 光合作用能量轉化終極「閥門」長這樣
    LPOR-NADPH晶體結構 程奇供圖「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轉化而來。10月24日,《自然》在線發表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解析論文,首次解析了葉綠素生物合成關鍵酶——光依賴型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LPOR)的三維晶體結構,揭開了光合作用終極能量來源的生物學轉化「閥門」真實結構。該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程奇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