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柳振峰告訴科學網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其中,圍繞在複合物外周的「捕光天線」促進了光系統II捕獲太陽能的能力。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柳振峰表示。

為攻克樣品製備的難題,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對十幾種不同植物開展研究。李梅說:「每次到市場買研究用的蔬菜,都是十斤十斤地買,已經記不清買了多少次。」研究人員選取了不同來源、不同組成的光系統II超大複合物進行比較,優化出高等植物光系統II超大膜蛋白複合物樣品的分離製備的流程,為後續實驗獲得了高質量的樣品。

2015年開始,章新政研究組加入團隊,嘗試以最先進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該超級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章新政告訴科學網記者,經過初步照片、冷凍制樣和冷凍電鏡數據、建立三維結構初始模型、將三維結構推進到中等解析度等步驟,菠菜光系統II的複合物終於清晰地呈現出來,精度達到3.2埃解析度。「每一步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他說。

這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專項、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光合作用與「人工葉片」》和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有關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完成。

此前,常文瑞課題組曾於2004年用X-射線晶體衍射的方式成功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 的「捕光天線」的晶體結構,這是世界上首個源於高等植物光系統II的光合膜蛋白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促進我國在光合作用捕光機理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Science: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機器結構
    該項工作報導了豌豆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條件下進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礎。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植物、藻類和藍細菌進行的放氧型光合作用不僅為生物圈中的生命活動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同時還維持著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和碳氧平衡。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孫慶福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課題組研究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配位超分子化學領域,具體包括容器型配位超分子的結構設計與精準合成、基於主客體化學的傳感識別及催化轉化、多功能稀土超分子配合物等三個方面的研究。」 「超分子」這一術語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而超分子化學的概念和術語則是在1973年提出,「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則是超分子化學的核心」。
  • 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中國跨出重要一步—新聞—科學網
    生物物理所供圖 ■本報記者 王晨緋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人類所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氣等,其實都是遠古時期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間接產物。光合作用是高效利用太陽能的最好榜樣,破解光合作用神秘機制,將為建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繼而開發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提供結構基礎。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常文瑞帶領的團隊經過幾年時間,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測定,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
  •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助力我國學者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章新政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實驗室內展示冷凍電鏡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體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應是從光系統II開始的,光系統II是由25個以上蛋白質亞基以及眾多色素和其它輔因子組成的超大膜蛋白-色素複合物。該複合物中包含了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光合作用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氣,為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陳俊生報導】2013年5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克利研究員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反應中心複合體結構模型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新聞—科學網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分子機器」為何斬獲諾獎 記者連線浙大超分子化學專家
    浙江日報杭州10月5日訊 (記者 李文芳 通訊員 周煒) 時隔29年,諾貝爾化學獎再次花落超分子化學領域。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這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可以說理論計算模擬是傳統實驗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在實際科研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取得重要進展。Feringa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領域研究的傑出貢獻。其中前兩位科學家正是基於機械互鎖分子的分子機器的開創性研究而獲此殊榮,由此可見機械互鎖分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潛力。考慮到樹枝狀分子高度對稱的超支化結構和機械互鎖分子特異的性質,集成樹枝狀分子和機械互鎖分子的雙重優勢而發展的輪烷樹狀分子有望作為構築高效光敏劑的平臺體系。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光合作用中,光系統II扮演著將光能轉換成電能和裂解水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的理想模板。近年來,科學家對藍細菌、藻類和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進行了結構解析。之前圍繞植物光系統II解析結果的精度不夠高,結構不完整,科學家無法準確認識植物光系統II的工作機制。「由於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的複雜性質,穩定均一的樣品一直難以獲得,三維結晶工作遇到瓶頸。」
  • 水水循環在光合作用中很重要也很複雜—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對植物實現自然界的能量轉換、維持大氣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1月22日,我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了蜈蚣利用毒液捕殺大型獵物的秘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蜈蚣毒液的秘密 與毒蛇不同,蜈蚣的毒腺並不在牙齒,而是在由腳進化而成的螯肢上。它的第一對腳呈星鉤狀,十分銳利。
  • 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奧秘,獲取新能源
    大自然孕育了無數生命,其中最原始的機制仍在持續發揮作用,人類作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光合作用十分著迷,因為無數植物藉此延續生命,為大自然的循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破解光合作用,人類的未來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