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
揭示骨組織代謝平衡新調控機制

 

本報訊(記者甘曉 通訊員朱霄雄)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李英賢帶領團隊,破解了「失重性骨丟失」形成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發現,破骨細胞通過一種外泌體將受重力影響的小核酸分子(microRNA-214)轉移至成骨細胞,抑制了成骨細胞的功能,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維持骨組織代謝平衡的一種全新調控機制。成果近日發表於《細胞探索》。

在長期太空飛行中,失重導致的骨丟失對人體健康因素的影響位於各種風險因素之首。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歷次長期空間飛行任務中,失重性骨丟失問題在物理、藥物及營養等手段的幹預下,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李英賢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人體骨骼始終處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相互作用的新陳代謝中,成骨細胞礦化和合成骨基質,破骨細胞分解無機質、釋放鈣離子。「失重環境會打破兩種細胞間的平衡,導致成骨細胞作用被抑制,破骨細胞作用更活躍。」

該團隊通過探索成骨細胞中microRNA-214的來源及轉運機理,發現破骨細胞會分泌富含microRNA的外泌體,其中microRNA-214會轉移至成骨細胞,抑制成骨細胞。並且通過兩種蛋白ephrinA2和EphA2之間的相互作用,外泌體特異性地識別成骨細胞。動物實驗表明,外泌體會被分泌到血清裡,使血清中的microRNA-214和蛋白ephrinA2的水平升高。

李英賢表示,這些結果表明外泌體循環中的microRNA-214可作為骨質流失的生物標誌物,其介導的microRNA-214的轉運在成骨細胞的活性調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6-07-2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
    中國科學家破解失重性骨丟失形成難題 揭示骨組織代謝平衡新調控機制 2016-07-21 中國科學報 甘曉 朱霄雄 「失重性骨丟失」形成的生物學機制。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教授範先群團隊研究發現了與成骨分化密切相關的環狀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 失重或讓太空人血液倒流—新聞—科學網
    失重使一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經歷了血液倒流圖片來源:NASA 在失重狀態下會對身體產生奇怪的影響——現在人們發現,失重狀態會讓人的血液倒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環的變化導致兩名太空人(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現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運的是,受影響的太空人平安無事。 血液的變化發生在一種叫做左頸內靜脈的血管中。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0日,《臨床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以A GABAergic neural circuit in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mediates chronic stress-induced bone loss(《下丘腦腹內側區GABA能神經迴路介導慢性應激性骨丟失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全文] 朱熹平:現在的數學研究是不同國家的群體在高度競爭  朱熹平:所有的數學難題其實都是歷史的產物
  • 由航天員失重導致骨質疏鬆說起
    失重性骨質疏鬆是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醫學難題之一,這是由航天失重環境導致的一種特殊的廢用性骨質疏鬆,主要原因在於失重環境下骨骼無機械應力刺激,導致廢用。  為了保障太空人的身體健康,科學家們也想了很多方法儘量減少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的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1965年,美國太空人使用的健身器是一個簡單的橡皮繩裝置。拉動這根橡皮繩需要32千克的力量。
  • 太空失重對人體影響大,航天員在太空中是如何健身的?
    太空失重對人體的影響我們知道,生活在地球上,人的肌肉和骨骼總是要不停地對抗重力,支撐自己的身體。然而,在太空中,由於沒有了重力的作用,人體並不需要這些對抗重力的支撐工作,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無重力的環境,那對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失重會導致血液過多流向上身,還會肌肉萎縮、骨質丟失等。
  •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理論上單個源中存在吸收線變化探測率突變現象。何志成供圖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望遠鏡像資料庫中,數據質量較高且有數十次觀測的類星體SDSS J141955.26+522741.1,發現它的幾個不同的吸收線同時存在陡增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模型假設的可靠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探測率曲線還可以將速度空間和天空位置同時重疊的不同密度氣體成分分離開來,而此前並無有效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何志成說。
  • 中國兩數學家破解世界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圖)
    破解和『封頂』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丘成桐說,哥德巴赫猜想很重要,但是龐加萊猜想更重要。  丘成桐說,這兩位中國數學家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基礎研究領域一項國際領先的成果。龐加萊猜想的證明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空間,並將對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 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及恢復方法
    通過對比航天員飛行前後的肌肉骨骼結構、代謝和功能,我們發現這種過度「悠閒」對肌肉骨骼系統是不利的,將引起肌肉骨骼系統出現廢用性變化,表現為肌肉萎縮、肌力下降、骨質丟失甚至骨質疏鬆。航天中肌力下降的程度與飛行中的鍛鍊直接相關,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量可以有效減少肌力下降。航天飛行中骨質丟失主要發生在承重骨,包括下肢,骨盆,腰椎。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中國科學家與他表示,中國科學報社現已打造形成了包括《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系列新媒體公眾號等在內的全媒體平臺,在中國科技新聞領域和科學家群體中深具影響力,並力爭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第一窗口。陳鵬指出,近些年來,《細胞》雜誌在中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及公眾的認可,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項目會越做越好。
  • 神九航天員借運動器械克服「太空失重症」
    神九航天員借運動器械克服「太空失重症」 2012年06月26日15:40 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改性生物基膜攻克控釋性能難題—新聞—科學網
    這些因素導致生物基包膜控釋肥料在生產中出現了養分控釋期短、控釋質量差的難題。 為解決這一影響生產的瓶頸問題,楊越超團隊長期探究不同改性技術提高生物基包膜控釋特性的機制,合成納米材質的超疏水材料、膜材修復劑,用在控釋肥料的生物基包膜中對其進行改性。 針對生物基包膜易吸水的問題,楊越超團隊用一步合成法研製了一種新型、易製備、經濟環保的納米月桂酸銅,用在控釋肥的生物基包膜中。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被列為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6月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美國利哈伊大學曹懷東教授在美國《亞洲數學期刊》6月號以專刊方式,發表了題為《龐加萊猜想暨幾何化猜想的完全證明:漢密爾頓-佩雷爾曼理論的應用》的長篇論文。
  • 中國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中國科學家破解龐加萊猜想
    據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