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生物基膜攻克控釋性能難題—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超疏水納米月桂酸銅改性生物基包膜控釋肥空氣膜作用機制       山東農大供圖

超疏水納米月桂酸銅改性生物基包膜控釋肥合成原理       山東農大供圖

納米粒子負載修復劑的自修復機理       山東農大供圖

納米月桂酸銅的油水分離效果圖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楊越超團隊利用超疏水和自修復堵孔新技術,對現有控釋肥料的生物基包膜進行改性,在攻克其控釋性能差這一瓶頸上取得新突破。該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生產中使用的控釋肥料膜材主要來源於石油化工產品,但這類產品生產成本高,影響了其大規模推廣應用。

論文通訊作者楊越超介紹,近年來,研究人員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如植物秸稈、澱粉、植物油等天然生物基原料進行二次利用,製備了新型生物基控釋膜材。該材料的控釋肥包膜來源廣泛、資源可再生、價格低廉,廣受行業人員青睞。

然而,生物基膜材中含有大量親水基團,易吸水;在水分進入和養分溶出膜殼的過程中,膜材上有些物質會隨溶液一起溶出膜外,導致膜殼孔隙增大或破裂。這些因素導致生物基包膜控釋肥料在生產中出現了養分控釋期短、控釋質量差的難題。

為解決這一影響生產的瓶頸問題,楊越超團隊長期探究不同改性技術提高生物基包膜控釋特性的機制,合成納米材質的超疏水材料、膜材修復劑,用在控釋肥料的生物基包膜中對其進行改性。

針對生物基包膜易吸水的問題,楊越超團隊用一步合成法研製了一種新型、易製備、經濟環保的納米月桂酸銅,用在控釋肥的生物基包膜中。研究結果表明,該納米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和超親油性。利用X射線成像技術直接觀測到超疏水表面與水接觸面有一層空氣層存在。該空氣層使水不能直接潤溼膜材,只能以水分子的形式擴散進入膜內,從而能減緩水分進入和養分溶出膜外的速率,使包膜內的養分釋放周期增加了近10 倍。

該團隊在研究中還發現,將納米月桂酸銅材料在紙、金屬、玻璃、無紡布等不同基材上進行噴塗包衣,均可使這些材質表面具有超疏水性。採用該納米材料包覆的無紡布和100目尼龍網可以對油水混合物進行有效地分離,具有極高的分離效率和可重複使用性。該納米材料還表現出良好的抗菌能力和長期穩定性,因此該材料不僅可以應用於包膜控釋肥料,還可以應用於各種防水塗層,油水分離和抑制土傳病害等。

針對生物基膜材中有些物質隨著水分和養分流出問題,楊越超團隊把修復劑海藻酸鈉和生物刺激素海藻素負載到中空納米粒子中,然後將該類材料添加到生物基膜材中。

研究表明,在控釋肥養分釋放過程中,納米粒子負載的修復劑逐漸釋放到膜材中,與膜材中的固化劑迅速反應固化形成凝膠,實現堵孔,從而實現生物基膜殼的自修復功能,大幅升了包膜控釋肥料的控釋性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x.doi.org/10.1021/acsami.0c0653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攻克首個難關—新聞—科學網
    4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築工作已全部完成,標誌著HEPS項目的基建建設已經攻克第一個難關
  • 科學網—新型催化劑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難題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通訊員範瓊)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路軍嶺、韋世強、楊金龍等所在的課題組密切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攻克了新能源汽車
  • 科學網—構築新型黑磷藥物控釋系統
    本報訊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課題組與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張玉峰課題組合作,製備出一種負載黑磷及氯化鍶的藥物控釋系統
  • 臨危受命,他帶領團隊搶救價值10億衛星,攻克技術難題,登上《新聞聯播》!
    要不要改?李恆年問自己。不改,是因為原方案是老一輩科學家親自審定的經典模型,並且經過多年使用檢驗,萬一改不好可怎麼收場?想改,是涉及造價動輒上億元的衛星,能改卻不改,李恆年實在於心不安。兩個多月後,李恆年在反覆推導驗算,確定新方案更優後,向領導作了匯報。衛星研製方當然不同意臨陣生變。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陶瓷國徽在中國紅博會首發 攻克傳統木質國徽易風化褪色難題
    陶瓷國徽的研製成功,攻克了傳統木質國徽易風化褪色的難題。陶瓷國徽由長沙大紅陶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製,擁有9項國家發明專利,其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該公司負責人尹彥徵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的國徽一直是在木材、鋁材、鋼材、玻璃鋼有機等材料上塗刷紅色、金色油漆,油漆受日曬雨淋,容易風化褪色剝落,維護更換成本較高。
  • 科研人員研發出汙水處理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製備高滲透性能且高截留率的氧化石墨烯膜一直是難題和研究熱門 他們製備得到的石墨烯膜展示了出色的親水性、超高滲透性能和穩定性能,為選擇性去除基團類型以及石墨烯膜在汙水處理等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在該研究中,陳亮團隊通過理論計算分析,發現利用氫自由基和環氧基團反應,能產生新的羥基基團,這使得去除環氧、保留羥基成為可能。
  • DeepMind AI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巨大挑戰
    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杜宇每經AI快訊,美國時間11月3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公開宣布,生物學界50年來的重大難題——蛋白質摺疊預測,已被其成功攻克。而攻克這一難題的正是其2018年一經推出便震驚科學界的AI系統——AlphaFold。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
  • 奧林帕斯懸紅: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詩與遠方
    在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上,華為是極為認真和有卓越追求的。 去年底,華為發布了針對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奧林帕斯懸紅,聚焦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和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鼓勵全球科研工作者攻克數據基礎設施難題。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例如,集成所唐永炳團隊聯合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出具有柔性界面的高穩定雙離子電池,在高性能柔性儲能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醫藥所團隊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黏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為解決因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所導致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緩控釋肥60年,推廣為什麼緩慢而艱辛?
    一般來說,溶解度大的用緩釋性能強的膜材料,或者增加包衣率(一般不採用,主要是不經濟);而溶解度低的鉀鹽要達到正常的釋放,一般用緩釋性差一點的膜材料或者減少包衣率。控釋肥質量要穩定,肥芯和膜材料質量也要穩定,質量管理要控制到上遊供應鏈,膜塗覆時必須要均勻,同時要引入數位化的控釋肥的生產技術,不能受人為因素影響控釋肥的質量。
  • 【關注】控釋肥60年,推廣為什麼緩慢而艱辛?
    一般來說,溶解度大的用緩釋性能強的膜材料,或者增加包衣率(一般不採用,主要是不經濟);而溶解度低的鉀鹽要達到正常的釋放,一般用緩釋性差一點的膜材料或者減少包衣率。控釋肥質量要穩定,肥芯和膜材料質量也要穩定,質量管理要控制到上遊供應鏈,膜塗覆時必須要均勻,同時要引入數位化的控釋肥的生產技術,不能受人為因素影響控釋肥的質量。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2018-06-29黨田野 攝   中新網西安6月29日電 (黨田野)「智能控釋材料的構築可成功解決腫瘤、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等病症的精準治療,骨骼、皮膚、牙齒等組織的高效誘導再生等生物醫學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陳鑫29日稱,這一技術未來還將用於美容、增高等應用領域。
  • 我國再次攻克世界難題
    我們國家再次攻克世界難題,我國的各項領域實現了突破!這次是繼美俄後第三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隨著我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中國剛成立不久的時候,在發展的過程中是極為艱苦的。在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技術打壓制我國,西方國家他們就對我國實行了技術封鎖導致我們國家在技術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走了不少的彎路。
  • 徐健學:三十餘載初衷不移,矢志攻克算法難題
    徐健學:三十餘載初衷不移,矢志攻克算法難題 2020-11-02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零維非鉛鈣鈦礦單晶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如何獲得高質量、大尺寸的鈣鈦礦單晶,以及取代高毒性鉛元素而不犧牲光電性能,是該領域的較大難題。在MA3Bi2I9單晶上設計製備集成的X射線探測器表現出優異的性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4.0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不斷研究各種微陀螺儀並做了很多改進,但是基於環形陀螺儀的性能提升大多集中在設計、加工工藝和材料改進上。梁峰介紹說:「目前,國際上對環形陀螺儀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研究較少,很少有從動力學角度考慮這種系統中非線性對陀螺儀靈敏度的影響。已有的部分文獻雖然對系統的控制方程進行了簡化處理,但是沒能從全耦合方程出發研究陀螺儀感應方向的響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