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他帶領團隊搶救價值10億衛星,攻克技術難題,登上《新聞聯播》!

2020-08-11 西安交通大學研招辦

在浩瀚的太空中,運行著許多&34;。從升空開始,直至壽命終結,始終有一群人對這些衛星進行跟蹤測量控制、故障診斷維修,他們被稱為&34;。西安交通大學校友李恆年就是其中一位。&39;中國星&34;這富有詩意的話語,就是李恆年對中國航天事業最好的表白。

李恆年,2006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系統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濟生教授。在航天測控一線工作的幾十年裡,他曾成功搶救價值十多億元的衛星,曾把神舟飛船返回艙落點預報精度從10公裡提高到1公裡,也曾為一個問題專注近20年,使我國太空飛行器機動軌道確定能力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

將10公裡的精確度提至1公裡

如果留意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人們對&34;氣象衛星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1999年底,我國自行研製的自旋穩定式衛星&34;發射在即。時年32歲的李恆年通讀衛星姿態控制軟體代碼後發現,原有方案使用的數學模型和算法已落後於計算機發展水平。

要不要改?李恆年問自己。不改,是因為原方案是老一輩科學家親自審定的經典模型,並且經過多年使用檢驗,萬一改不好可怎麼收場?想改,是涉及造價動輒上億元的衛星,能改卻不改,李恆年實在於心不安。

兩個多月後,李恆年在反覆推導驗算,確定新方案更優後,向領導作了匯報。衛星研製方當然不同意臨陣生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李恆年終於在時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濟生的支持下,獲得了一次與老方案同臺模擬測試的機會。結果,新方案獲勝。

後來,這套全新算法在&34;衛星測控任務成功運用,把衛星姿態確定精度提高了30倍,變軌控制精度提高近10倍,節省星上燃料近15公斤,為衛星增加了7年以上的能源保障,使我國自旋衛星測控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否定權威難,否定自己亦不容易。神舟五號任務中,李恆年為了提高返回艙落點預報精度,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把已經達到工程設計要求的方案推翻,將落點預報精度從10公裡牢牢鎖定在1公裡內

讓價值10億元的衛星起死回生

熟悉李恆年的人都知道,他不會輕易說一件事難。但時至今日,回想起2006年搶救衛星的過程,李恆年還是覺得相當不易。

那年十月的某一天,我國一顆在軌運行的遙感衛星突發故障,與地面聯繫時斷時續。遙測數據顯示,衛星姿態失控,在太空高速翻滾,事態緊急,衛星研製部門、航天測控戰線的專家緊急會商,以期儘快確定衛星姿態,注入控制指令,使衛星停止翻滾。

但在數據返回時斷時續的情況下,掌握算法無濟於事。衛星在如何翻滾、速度多少,天線指向哪裡,太陽能帆板何時何地會再被陽光照到從而傳來數據……如果弄不清楚這些問題,就只能任由價值十多億元的衛星解體或者報廢,成為毫無用處的太空垃圾。

李恆年和他的團隊臨危受命,建模、計算、分析……那段時間他的頭腦每時每刻都在高速運轉,想像自己在空間中跟著衛星旋轉,看太陽、看地球、感受衛星的受力。經過&34;的69天,終於在南半球&34;這顆衛星。根據李恆年和他的團隊預測的搶救時機和控制方向,注入遙控指令,搶救成功。

&34;回想那段經歷,李恆年說,&34;此後,李恆年又帶領團隊成功搶救數顆故障衛星。

為一個問題鑽研近20年

李恆年有一個外號——&34;。有多痴?痴到持續近20年追蹤一個問題——

1995年,李恆年和測控技術部研究員李晶一起工作,那時他正在著力解決衛星遠地點變軌過程軌道跟蹤與確定問題。2013年,李恆年出版專著《衛星機動軌道確定》,李晶翻閱時驚奇地發現,雖然時隔近20年,但李恆年一直沒有放棄對這一問題的跟蹤研究

近20年,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不算短。李恆年卻說:&34;

李恆年這股痴迷勁還表現在對工作的熱愛上。值班員只要看到辦公樓燈亮著,進去一看,一準是他在加班;同事頭天晚上求助一個技術問題,第二天凌晨就會收到他整理的條目清楚的數據結果……

&34;李恆年說,&34;

比起借鑑更願解決創新難題

我國自行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系統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時間上的先後,難免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34;二字,當時&34;作為一條省時省力的捷徑,也確實讓有的人動了心。

然而,李恆年卻選擇從基礎研究做起,並不盲目跟隨國外的設計和控制理念。幾年間,他帶領課題組先後承擔了3項導航星座構型設計與控制相關重大專項課題,完成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星座部署和穩定運行方案頂層設計。但是,這時星座部署方案又產生了新的難題。

2007年初,我國計劃將一顆北鬥衛星送入地球靜止軌道。當時世界各國註冊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已超過2300顆,解決的辦法就是雙星或者多星共處一個&34;。由於衛星在軌時並非一動不動,而是受複雜空間環境的影響一直動來動去,必須憑藉先進的測控技術才能實現共位。

同外方談判時,外方代表擔心中國衛星再擠進來,會發生碰撞危險和電磁幹擾。多輪艱苦談判後,外方專家被李恆年制定的科學周密的技術方案說服,最終同意三星共位。多年過去,這3顆衛星相安無事、正常工作,而李恆年受此啟發撰寫的2部學術專著,也成為我國衛星共位控制技術領域的代表性著作,在國際上發出了權威的中國聲音

精測妙控,使神舟飛船準確返回;牽星九天,讓故障衛星起死回生……經中宣部批准李恆年被列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也紛紛刊發人物通訊,報導他攻克太空飛行器軌道與姿態控制等多項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航天測控綜合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作出突出貢獻的感人事跡。李恆年說過,人這一輩子很短暫,應該幹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將人生軌道與航天軌道緊密聯繫一起,將人生價值與家國命運疊加在一起,正是一個個李恆年式的科技專家矢志堅守,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才會如此自信,如此平穩。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34;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西安交通大學校友網、央視網軍事、中工網、中國軍網

相關焦點

  • 從甘肅貧苦農家走出,他救回價值十多億的衛星作出重大貢獻,卻婉拒一套別墅
    在中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有一位著名的"牧星人":他曾連續奮戰69天,讓價值十多億元的衛星起死回生;提出的方案順利解決了中國和不同國家衛星多星共位控制難題,提出的飛船返回艙軌道控制技術,把我國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中國造星人—新聞—科學網
    從2000年開始,為使我國通信衛星產業迅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以周志成研究員為領軍人物的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擔負起新一代大型通信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的攻關重任。他們自主創新、超常工作,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歷經6年艱苦攻關,一舉攻克大型通信衛星總體設計、高電壓大功率複雜電源、衛星長壽命高可靠等關鍵技術。
  • 山東「農村娃」:婉拒留俄,回國攻克世界難題,擔任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
    1970年4月,當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34;飛過天際時,年僅8歲的李明華還不知衛星為何物。直到1980年進入山東大學後,他才對航天有了初步了解,同時也奠定了他對航天事業的痴情熱愛。大學畢業分配時,他憑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對航天的執著精神爭取到了山東大學當年進入航天系統的幾個名額之一。
  • 「諾亞方舟」登上《新聞聯播》(圖)
    CFP圖片晨報記者 高磊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搖滾天團五月天以一連兩場的演唱會,將北京鳥巢打造成了史上最大「諾亞方舟」,近20萬人次的觀演記錄以及火爆場面,使其破天荒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打鐵還需趁熱,昨日,記者從上海演唱會主辦方處獲知,繼之前宣告的10月4日虹口足球場一站外,五月天將於10月5日在同地加開一場,為防止黃牛倒票,同樣採取網上預約售票。
  • 歷經10年,他帶領團隊發現「病毒中的病毒」,登上人民日報
    9月21日,《人民日報》第19版刊髮長篇通訊,報導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許曉東歷經10年帶領團隊潛心科研的故事。帖子吸引了部分網民的關注,然而單單這一點,還不足以擁有如此熱度,引爆話題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許曉東發布在自己QQ空間的一篇日記,三個人、科研經費不足的團隊、攻克下「可入教科書級」科研成果,日記內容即是對這十年艱苦科研經歷的記錄與總結。
  • 中國再次登上「熱搜」!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原來,我國最新研製的泵後擺火箭發射機試車成功了,據了解,我國在很長一部分時間在長徵系列的發動機都是利用這個裝置來進行實驗的,這一次的突破更讓我們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第三個擁有此一項技術的國家,因此這對我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天大好消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最終成功掌握泵後擺技術。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年度大片登上《新聞聯播》!聽交大人唱響追夢強國音!
    頌歌獻給黨,禮讚新時代歲末年初上海交大發布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交大人在實驗室、在操作臺、在診室裡在每一個平凡崗位上致敬大師,砥礪傳承講述「我和我的學校」成長故事前天(1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聚焦交大聽青年人唱響強國音接續砥礪追夢之路《新聞聯播》交大亮相《新聞聯播》
  • A股登上新聞聯播 暴漲原因大揭秘!人民幣匯率急拉500點 周期天王...
    A股登上新聞聯播,暴漲原因大揭秘!人民幣匯率急拉500點,周期天王瘋狂刷屏! 摘要 【A股登上新聞聯播 暴漲原因大揭秘!人民幣匯率急拉500點 周期天王瘋狂刷屏】7月6日今天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滬指當日大漲5.71%,漲幅創5年新高,A股市值當日暴漲3.42萬億,總市值創出歷史新高。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新年新氣象 新添新面孔
    之後由於工作原因,改由中國氣象局提供天氣圖形和預報稿件,而天氣預報節目則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播報。1981年底後 CCTV-1《新聞聯播》著名主持人李娟、羅京、趙忠祥等播報電視天氣預報隨著技術的發展,1993年3月1日,《新聞聯播天氣預報》進行了重大改版。
  • 攻克系列核心技術的「北鬥少帥」王飛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在持續面臨封鎖和卡脖子競爭的歲月,北鬥的爭光一刻,實屬來之不易,是中國科學家們經年累月砥礪奮進取得的成就,是產業戰略家用心布局和技術精進的碩果。來自龍巖的衛星導航系統頂層設計專家王飛雪,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帶的團隊攻克了北鬥進程中數十項核心關鍵技術,被北鬥總師孫家棟院士盛讚為「李雲龍式的團隊」,他的故事,是和北鬥共同成長的故事。客名君梳理了一下這段徵程。
  • 直20攻克世界級難題,俄媒:多虧了技術封鎖
    據介紹,直-20直升機近年來連續攻克世界級技術難題,技術成熟度不斷提高,日前又攻克了旋翼防除冰這一關鍵技術,軍事專家指出,這意味著直-20終於徵服了高原難題,擁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戰能力,而這將大幅提升陸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對於高原地區的駐軍來說,直-20的技術成熟也能大大提升後勤補給能力。
  • 優秀男人:攻克世界級難題,填補空白,還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他立足陝西,攻克了三大世界性難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不忘初心,長期奮鬥在工程地質工作第一線,承擔了我國幾十項鐵路長大幹線的勘察設計工作;他滿載榮譽,曾先後獲得多項榮譽,在2020年11月更是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獲黨中央、國務院表彰,榮獲全國勞模榮譽稱號。
  • 「扎輪胎」、「滿嘴跑火車」……這期《新聞聯播》我只看了10遍
    7月25日的《新聞聯播》「引爆」輿論場。起因是「國嘴」康輝擲地有聲地播報了一篇名為《究竟誰在全球到處欺侮恫嚇他人?》的國際銳評。文中提到,美國無理指責中國破壞世界和平的觀點「荒唐得令人噴飯」。昨晚《新聞聯播》播出後,@央視新聞 也配發相應視頻作出了「提醒」:今天(25日)的《新聞聯播》在「飯點兒」講了件荒唐事,大家聽了可別「噴飯」啊。該條微博的轉發量超過13萬。而話題#荒唐得令人噴飯#更是迅速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榜,目前閱讀量已有3.5億。此則新聞引發了大批網友的圍觀,大家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絕大多數網友對《新聞聯播》的這一播報風格點讚,也認同銳評的觀點。
  • 「風雲四號」總設計師回甬開講 微信新啟動頁有他功勞
    那時的董瑤海對大學和專業沒有概念,報考大學的志願是老師幫他挑選的。1986年,董瑤海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航天局下屬的研究所,從事衛星地面遙測數據處理編程。1988年,「風雲一號」A星發射。兩年後,又發射了B星。董瑤海回憶說,當時,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剛起步不久,「風雲一號」 B星在高速旋轉中出現了狀況。「為了搶救B星,成立了兩組團隊,我成了其中一員。」
  • 16個新職業公布;青年如何做好社區服務|共青團新聞聯播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導讀大家好,新一期的共青團新聞聯播又和您見面了。社區,是基層共青團工作的主戰場之一。在這裡,事情可是千頭萬緒,面對不願意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社區居民怎麼辦?【熱點】東方紅五號首飛成功近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東方紅五號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最新!16個新職業公布 !
  • 原來是他!
    他34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長期致力於艦船能源與動力和軍民通用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和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他是十八、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九、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專業技術少將。在科研領域,馬偉明可以說是拿獎拿到「手軟」。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四十年曆程回顧及展望
    截至目前,《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依託中央電視臺CCTV-1和CCTV-新聞頻道並機播出,全年累計覆蓋超過8億電視觀眾,日均觀眾規模超過5000萬人次。40年來,節目積極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歷史洪流,歷經氣象業務服務、影視媒體時代變遷,服務產品和領域不斷拓展,節目形式迭代升級,始終是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收視率最高和最受百姓喜愛的節目之一。
  • 攻克系列核心技術的「北鬥少帥」王飛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在持續面臨封鎖和卡脖子競爭的歲月,北鬥的爭光一刻,實屬來之不易,是中國科學家們經年累月砥礪奮進取得的成就,是產業戰略家用心布局和技術精進的碩果。來自龍巖的衛星導航系統頂層設計專家王飛雪,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帶的團隊攻克了北鬥進程中數十項核心關鍵技術,被北鬥總師孫家棟院士盛讚為「李雲龍式的團隊」,他的故事,是和北鬥共同成長的故事。客名君梳理了一下這段徵程。
  • 通過手指靜脈識別身份,這項重大成果登上新聞聯播
    近期,重慶工商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秦華鋒教授帶領機器學習與生物特徵識別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手指靜脈識別技術",在生物特徵識別領域取得新突破,讓身份識別更加安全可行。此前,重慶衛視《重慶新聞聯播》也對此項研究成果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