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率先垂範勇奉獻。他立足陝西,攻克了三大世界性難題,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不忘初心,長期奮鬥在工程地質工作第一線,承擔了我國幾十項鐵路長大幹線的勘察設計工作;他滿載榮譽,曾先後獲得多項榮譽,在2020年11月更是登上了人民大會堂,獲黨中央、國務院表彰,榮獲全國勞模榮譽稱號。他就是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鐵道部頂尖人才,陝西省優秀勘察設計師,陝西省突出貢獻專家,西南交通大學1987屆鐵道工程地質(本)專業校友——孟祥連。
勇於創新,推動發展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孟祥連在投身現代交通事業的30多年中,他立足陝西,積極投身陝西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勇於科技創新,為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高鐵大通道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安成都高鐵、大同西安高鐵、銀川西安高鐵、鄭州西安高鐵、西康鐵路秦嶺特長隧道、西安地鐵、引漢濟渭秦嶺特長輸水隧洞……幾十項重點工程的勘察設計工作離不開孟祥連精湛的專業水平。在他的努力之下,鐵一院已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成套技術體系,具有先進、成熟、經濟、實用、可靠等特點,其研究成果"高速鐵路路基工程溼陷性黃土地基沉降控制技術"總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有效推動了我國鐵路科技進步。
西康鐵路秦嶺隧道作為中國隧道工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標誌性建築,它的背後也離不開孟祥連和同事們的努力。為了這條隧道,孟祥連和同事們走遍了秦嶺腹地460平方公裡內的每一條溝、每一道嶺,歷時整整8年,終於選出了一條地質條件最優的越嶺方案,創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長大隧道地質綜合測試方法及我國首個TBM 圍巖等級劃分標準,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不僅在科研技術上努力創新,在實地勘察工作中也是容不得半點馬虎。主持西安地鐵1、2、3號線總體勘察工作時,孟祥連就遇到了三座大山:溼陷性黃土、地裂縫、文物保護。這三大世界性技術難題像一塊"硬骨頭",只有敢於挑戰的人才能啃下來。經過鑽研,孟祥連成功將其攻克,不僅西安地鐵2號線勘察項目榮獲2014年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傑出項目獎",成為全球首個榮獲該獎項的地鐵項目;同時,他還組織編制了我國溼陷性黃土地區地鐵勘察的首部綱領性技術文件——《西安地鐵巖土工程勘察實施大綱》,這在地鐵建設史上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自2016年以來,孟祥連用400多個日夜堅守在引漢濟渭項目的一線,組織完成了近600平方公裡的地質勘察,通過90餘張設計圖紙細緻計算,分析總結歸納萬餘組數據,一舉攻克硬巖TBM相關性技術、軟巖大變形技術及突湧水和巖爆等諸多技術難題,工程將實現第一次從底部橫穿秦嶺,隧洞超長深埋位居世界前列,TBM單機連續掘進位居世界第一。
走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孟祥連從未停下過自己的步伐。三十餘年如一日,他將對祖國的愛全部投入到了現代交通事業之中。
踏實肯幹,再創輝煌
眾所周知,"凍土"是青藏鐵路面臨的最大"攔路虎"。時任青藏鐵路勘察技術負責人的孟祥連帶領他的團隊首次系統查明了沿線多年凍土區不良地質的發育和分布特徵,繪製出了世界上首張高精度多年凍土段地溫分區圖。
作為凍土科研隊技術隊長,孟祥連和團隊研究提出了"主動降溫、冷卻地基、保護凍土"的全新思路,首次將凍土地溫和含冰量綜合評價系統應用於凍土工程設計,為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奠定了堅實基礎。"不論遇到任何困難,受到多大挫折,都要經得起考驗,尊重科學,堅定信念,努力成為凍土方面的行家。"
3000到5000米的高原、十幾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往返2萬多公裡……這些看似嚇人的數據背後,都是孟祥連靠著自身的毅力與信念撐過來的。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孟祥連也成功踐行了自己的承諾,為穩定可研方案、確保川藏鐵路規劃建設順利實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十餘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奉獻,孟祥連的付出得到了多方的認可。多年來,他曾先後榮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滿載榮譽而歸,如今孟祥連已是滿頭華發、面帶滄桑,面對鮮花和掌聲,他卻表示:"成績和榮譽都屬於過去,但我會珍惜榮譽,努力工作!"
素材來源: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