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 「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理論上單個源中存在吸收線變化探測率突變現象。何志成供圖

活動星系SDSS J141955.26+522741.1觀測到吸收線突變現象。何志成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特任副研究員何志成、教授劉桂琳團隊利用「複合時標」方法,探測到了星系中電離氣體對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輻射響應過程中的關鍵性突變信號,該信號可用於測定星系中電離氣體的密度。相關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快報》。

活動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及其吸積盤通過不斷吸積周邊的氣體而持續生長,同時,黑洞及其吸積盤所釋放的輻射會電離星際介質並驅動氣體外流,進而對整個星系的演化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測量黑洞周邊氣體以及星際介質分布是黑洞與星系共同演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但氣體密度作為一項關鍵物理參數,它的可靠測量卻是該領域的長期難題。

何志成介紹,測量電離氣體密度的傳統方法是利用密度依賴的離子激發態吸收線的線比,但該方法往往不能應用於吸收線展寬巨大造成吸收線混合的情況,而且難以用於大樣本測算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在物理層面上,星系中心電離輻射變化後,電離氣體中電子的複合過程需要一定時間,這一「複合時標」與氣體的密度成反比。

「因此,我們另闢蹊徑、『曲線救國』,通過測量跟電離氣體密度成反比的變量,從而獲得氣體密度。」何志成告訴《中國科學報》。

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王挺貴和劉桂琳課題組通過考查光變類星體的複合時標,間接測量出了氣體密度。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在《自然—天文》上發文,從理論上提出,吸收線特徵對中心輻射的響應可假設為階梯函數形式,即當觀測時間間隔大於複合時標時,可以觀測到吸收線的變化,反之則觀測不到吸收線的變化。

「根據這一假設,在時間間隔等於複合時標附近,可以觀察到吸收線變化的陡增現象。」何志成解釋,這種突變信號的成功探測將為「複合時標」法測量氣體密度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望遠鏡像資料庫中,數據質量較高且有數十次觀測的類星體SDSS J141955.26+522741.1,發現它的幾個不同的吸收線同時存在陡增現象,從而有力地證明了模型假設的可靠性。

「我們進一步分析發現,探測率曲線還可以將速度空間和天空位置同時重疊的不同密度氣體成分分離開來,而此前並無有效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何志成說。

何志成介紹,下一步,在保證「複合時標」法測量氣體密度準確有效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將繼續從資料庫中搜尋大量樣本進行分析,不斷驗證模型的可靠性,從而進一步完善和推廣「複合時標」法測氣體密度。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bd31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曲線救國」測星系氣體密度—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探測到黑洞周邊氣體響應的突變信號「複合時標」法成功獲取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邊電離氣體密度
  • 科學家探測到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閃光信號
    北京時間 6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人們認為黑洞不會產生閃光,正如它們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擊,天文學家的傳統儀器也無法進行觀測,但是 2019 年科學家探測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發現黑洞碰撞時產生奇怪的閃光。
  • 離黑洞最近的噴流,慧眼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研究準周期振蕩需要藉助X射線衛星,但以往的衛星觀測大多集中在30千電子伏特以下的能區,不能充分檢驗相關理論模型。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這個被稱為 GW190521 的奇怪信號使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其形成的 142 倍太陽質量黑洞也是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為太陽質量 100 倍至 1000 倍的黑洞)。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新聞專題-科學網
    兩顆黑洞的初始質量分別為29顆太陽和36顆太陽,合併成了一顆62倍太陽質量 高速旋轉的黑洞,虧損的質量以強大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到宇宙空間,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終於抵達了地球,被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 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
  • 清華團隊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信號
    堅持不懈地探測,終於結出碩果——馮驊團隊成功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一個停滯了40餘年的天文觀測新窗口,在中國科學家的帶領下成功重啟。根據他們的設想,在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傳感器中,X射線通過鈹窗進入,與探測氣體發生光電效應產生光電子,之後,通過測量光電子穿過氣體留下的二維徑跡,即可推斷出X射線的偏振信息。原理雖然明晰,但實踐頗為周折。單是把探測氣體密封在「火柴盒」內,使其長期穩定工作,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
  • 靈敏度升級:科學家探測到GW黑洞相撞的引力波信號
    ▼ LIGO 和 Virgo 引力波探測器已運行多年,在經歷了一輪升級之後,其探測範圍已進一步擴大,並且很快揭示了一個新事件的細節。在環繞整個宇宙的「引力波之聲」中,科學家們首次捕捉到了更高頻的諧波。
  • LIGO測到最強信號!人類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帶來謎團
    如果說早在2015年,雷射引力波幹涉天文臺(LIGO)首次聽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如同一聲 「啁啾」鳥鳴,那麼2019年5月21日,他們和義大利處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聯合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無異於一記「轟」鳴。是多重的天體才能鬧出這麼大的動靜?
  • Nature: 中國科學家發現一條新的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不依賴於TIR1的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研究背景:經典的生長素信號通路是指生長素與其受體TIR1/AFBs結合後, 能穩定其受體與生長素信號抑制因子Aux/IAA蛋白的互作, 且能夠泛素化降解Aux/IAA蛋白, 釋放出被Aux/IAA蛋白抑制的生長素響應因子
  •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人類首次探測到中等質量黑洞 】天文學家2日在《物理學評論通訊》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研究報告稱,發現的一段引力波信號可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天文學家當日表示,他們發現的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2倍。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LIGO探測到兩大黑洞碰撞:形成「不可能質量」黑洞,是太陽142倍
    Buonanno, and the SXS Collaboration70億年前,兩個大黑洞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新黑洞。這是迄今為止在太空中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碰撞,而在碰撞中形成的新黑洞也是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事實上,因為太大了,物理學家根本不確定它是否存在。
  • 科學家探測到最大規模黑洞合併事件,或將改變黑洞形成理論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這個被稱為GW190521的奇怪信號使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黑洞合併事件,其形成的142倍太陽質量黑洞也是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為太陽質量100倍至1000倍的黑洞)。
  • 外媒:科學家首次探測到黑洞吞噬中子星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導外媒稱,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在引力波的幫助下首次探測到了吞噬中子星的黑洞。據埃菲社8月19日報導,作為該發現參與方之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19日發布公告說,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死亡恆星的超高密度殘骸。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除了精度問題,朱宗宏還透露,根據科學家們的估計,在LIGO升級改造之前,它一年能夠測到0.0002到0.2次雙中子星併合信號,或者0.0002到0.5次雙黑洞併合信號;而在LIGO升級改造之後,它一年就能測到0.4到400次雙中子星併合信號,或者0.4到1000次雙黑洞併合信號了。所以就雙黑洞併合信號而言,保守估計是兩年半看到一次,樂觀估計則是一天就能看到3次!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KRAS突變肺腺癌的發展進程。 KRAS是人類腫瘤中突變概率最高的基因家族之一,驅動了人類近三分之一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
  • LIGO測到最強信號!人類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帶來謎團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如果說早在2015年,雷射引力波幹涉天文臺(LIGO)首次聽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如同一聲 「啁啾」鳥鳴,那麼2019年5月21日,他們和義大利處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聯合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無異於一記「轟」鳴。是多重的天體才能鬧出這麼大的動靜?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