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2020-11-29 驅動之家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13億年前的地球充其量還只有低等生命的存在,然而那時候遙遠外太空裡一顆質量為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另外一顆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緩慢地靠近了,它們相互繞轉,最後碰撞併合在一起,並撥動宇宙的琴弦——發出引力波。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在走了漫長的13億年後,如今正強烈地撥動著2016年地球人的心弦。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完整理論,把一維時間與三維空間看成是一個整體,成為一個四維的幾何體。這一幾何體被稱為四維時空或四維流形。然而,如果把這個四維時空做一個依賴於觀察者的3+1分解,就可以得到空間與時間。

愛因斯坦發現,三維空間本身是有彈性的,它會隨著一維時間振動。這一振動將在整個空間激發出一種波動,類似於水面上的漣漪——愛因斯坦稱這種空間的漣漪為引力波。

1919年 ,愛丁頓等人在日全食期間用光線彎曲的實驗論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一個滿足天文觀測的引力理論,這一實驗驗證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實驗依據,也成為科學史上的大事件。此後,陸續有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推出,但這些實驗都沒有超出太陽系的尺度,因此局限在宇宙的一隅,猶如坐井觀天。而且所有以前的實驗,只觀察到一個固定的彎曲空間,沒有一個實驗看到彎曲空間的波動。

終於,97年後的今天,一個更震撼人心的實驗結果將要出現。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將攜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專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國的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其波源來自13億光年之外的遙遠宇宙空間,由兩個黑洞碰撞併合所引發,這顯然是在宇宙尺度上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進行檢測與判斷的一個重要實驗。

此前,人類從未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科學家僅通過對一個雙星系統的觀測——兩顆雙中子星相互圍繞著對方公轉——得到了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並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人們一直孜孜以求,科學界也有多種探測引力波的方法和設備,但一直無所斬獲,直到去年LIGO升級後(註:LIGO於2001年正式投入觀測,2010年關閉,開始進行升級改造。升級後的LIGO於2015年9月18日重新開機運行,預計2019-2020年完成全部升級改造),事情開始有了眉目。

一場有準備之戰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主任朱宗宏教授是研究引力波的專家,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的引力波探測項目TAMA300工作多年(那是一架臂長為300米的雷射幹涉儀),目前參加日本後續項目KAGRA(這是位於神岡的臂長為3200米的大型低溫雷射幹涉儀,項目負責人是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

朱宗宏告訴《賽先生》,2015年年初他訪問加州理工學院陳雁北教授(參與LIGO項目的資深專家)時,曾與他共同商討在北京舉辦大型國際引力波活動The NextDetectors for Gravitational Wave Astronomy(參見2015年12月出版的《中國科學》英文版),當時就發現加州理工學院的專家們已經開始專門開會商量LIGO發現引力波後的應對策略了。

朱宗宏說,在LIGO還沒有升級改造的時候,LIGO高層主管在數據分析科學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輸入了一個約6000萬光年之外的兩顆中子星碰撞併合的模擬信號,數據分析科學家們從引力波信號波形的分析找到了這個事件——這說明在LIGO升級之前,引力波信號波形的分析技術已經成熟——此路可以走通,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a)圖是通過數值求解愛因斯坦方程得到的雙黑洞軌道演化。圖中顯示的是兩個黑洞不同時刻的(x,y)坐標。 它們的初始位置分別在(0,3)和(0,-3)。

(b)圖是數值計算所得到的引力波波形。

但這遠遠不夠。朱宗宏介紹說:「初期LIGO的精度是10的-22次方量級,對於4000米的幹涉臂來說,相當於可以檢測出千分之一質子大小的距離變化,這個精度是相當高的(註:質子的大小是10的-15次方米)。」2015年9月,升級後的LIGO精度進一步提高到了10的-23次方量級,相當於可以檢測出萬分之一質子大小的距離變化。

除了精度問題,朱宗宏還透露,根據科學家們的估計,在LIGO升級改造之前,它一年能夠測到0.0002到0.2次雙中子星併合信號,或者0.0002到0.5次雙黑洞併合信號;而在LIGO升級改造之後,它一年就能測到0.4到400次雙中子星併合信號,或者0.4到1000次雙黑洞併合信號了。所以就雙黑洞併合信號而言,保守估計是兩年半看到一次,樂觀估計則是一天就能看到3次!所以說,正在升級中的advanced LIGO初試鋒芒就探測到信號,可說是非常幸運,也可以說是非常正常!

朱宗宏表示,美國在LIGO實驗上的項目經驗值得借鑑:LIGO的雷射幹涉儀為什麼有兩臺,每臺臂長為什麼要4000米,這兩臺之間的距離多少為最優,如何製作減震系統,如何加大雷射器的功率等等這些問題都經過了前期精心測算。因為「在大科學實驗中,不能打無準備的仗」。

LIGO何以探測到引力波

根據現在已有的消息,造成此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兩個分別為29倍太陽質量與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並和形成一個6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所形成的。也許你會問,合併後的黑洞為什麼損失了3個太陽質量?

原來,在兩個黑洞相互接近繞轉的過程中,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數學物理推導,這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四極矩,因此會不斷朝外輻射引力波,而引力波的輻射會把兩個黑洞之間的引力勢能降低,所以兩個黑洞的距離會變小。這是一個典型的正反饋過程,隨著兩個黑洞的距離變小,它們之間相互繞轉的頻率會變得更快,就好像是在舞池上的兩個芭蕾舞演員,最後他們會抱在一起——這就是兩個黑洞碰撞併合在了一起,這一過程會放出大量的引力波能量,損失的那3個太陽質量就是變成引力波輻射出去的。

這一輻射的能量有多大,通過愛因斯坦的著名質能方程E=MC2計算可知,這相當於數以億億億億計的原子彈同時爆炸,其威力相當驚人,整個空間都在顫動。這一顫動也在13億年後傳到了地球——這就是目前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

引力波信號傳遞到地球以後,其在雷射幹涉儀的接受器上會形成一個電子信號,這個電子信號在模數轉換後在終端電腦上表現為一個「引力波信號波形」。對這一波形的處理堪稱技術性難題,而科學家需要從波形裡讀出很多信息:黑洞併合所花費的時間、併合後黑洞的質量、併合後黑洞的自轉角動量、黑洞併合事發現場距離地球的距離。(註:詳細信息可見加州理工學院的引力波專家基普·索恩所著的《星際穿越中的物理學》英文版的16章,本書也有中文版。)

《賽先生》了解到,LIGO這次對引力波信號波形的分析足足花了幾個月的時間。

併合後的黑洞角動量有多大

對上述技術性難題中的黑洞角動量問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告訴《賽先生》:「一般黑洞是旋轉的,我們稱之為克爾黑洞。克爾黑洞的角動量可以通過圍繞其公轉的粒子的最內穩定軌道來推定,最內穩定軌道的半徑與克爾黑洞的角動量之間存在一條巴丁對應曲線(註:這位巴丁的父親是超導BCS理論中的B,其父親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由這一對應曲線,我們可以知道克爾黑洞的角動量,這是對傳統黑洞的角動量的經典研究方法,對於目前LIGO探測到的合併後的黑洞的角動量,則需要從引力波信號波形中進行提取。」

目前有多方信息源向《賽先生》表示,LIGO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揭示出合併後的62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具有中等數值的自轉角動量。這一自轉角動量用無量綱數a*來表示,當a*為0的時候表示黑洞不發生自轉,而a*等於1的時候表示黑洞是一個極端黑洞(不能轉得更快了,否則就會出現裸奇點)。

期待更多「零」的突破

作為首次被探測到的引力波,這次的波源是雙黑洞併合所引發,這種引力波的典型頻率在1赫茲到100赫茲之間。但是,就公開發表的情況來看,對於其他頻段的引力波的測量目前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比如10的-16次方赫茲左右的原初引力波會在宇宙微波背景上產生所謂B模式,而用脈衝星計時陣探測的10的-9次方赫茲左右的雙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波也是科學家們關心的物理過程。這些頻率的引力波探測都還需要後續進一步的工作去完成。

發現引力波可以與100多年前發現電磁波的事件相提並論。很明顯,電磁波已經改變了我們人類社會的面貌,從手機信號到微波爐,從WIFI到GPS,電磁波帶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

在電磁波被發現100多年以後的今天,引力波被找到了。它是唯一可以在高維時空中傳遞的波,這點與電磁波完全不同,對引力波的深入研究可以帶給我們對大尺度時空結構信息的全面深入了解。同時,毫無疑問的是,引力波的穿透能力比中微子還要強,它也許真能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被人類用於星際通訊領域。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探測到宇宙中的引力波。美國當地時間2016年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新聞專題-科學網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 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由13億光年之外的兩顆黑洞在合併的最後階段產生的。但是,用手機喇叭和耳機播放的朋友們就別嘗試了,這個頻段普通手機喇叭和耳機是很難播放出來的,需要接到一個專業音響系統中才能感受到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喜悅!
  • 人類首探引力波 圖解雙黑洞如何產生引力波
    人類首探引力波 圖解雙黑洞如何產生引力波發布時間: 2016-02-15 14:30:48  |  來源: 北京晨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振紅關鍵詞: 引力波探測,雷射幹涉,雙星系統,探測引力波,基本相互作用,宇宙背景微波輻射,射電源,超新星遺蹟人類首探引力波
  • 借引力波首次探到「中等質量」黑洞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據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網站2日報導,該天文臺與位於義大利的「室女座」(Virgo)引力波天文臺攜手,探測到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科學家首次探測到此類「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探測到的質量最大的黑洞。
  • 引力波碰撞「生」黑洞
    球面波和平面波引力波是大質量物體(如黑洞、白矮星等)運動、碰撞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大多數引力波都是球面波,就是說,當它們向外傳播的時候,就像球膨脹起來一樣,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均勻地傳播。引力波傳播越遠,強度越小——譬如說,兩顆白矮星碰撞,在碰撞點引力波本來是很強的,但傳到我們遙遠的地球上,強度就衰減到僅能讓長4千米的引力波探測器伸縮大約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了。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之所以科學家們如此期待這項突破,是因為這將提供對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新的,且更為直接的檢驗,並 開啟人類研究宇宙的全新大門。就在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的同一年,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 意識到愛因斯坦的理論將允許黑洞的存在:這是一種奇異的天體,它的密度極高,引力極大,甚至連光線都將無法逃離它的束縛。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來自黑洞的碰撞?科學家捕捉到巨大引力波
    經過1年多的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器和歐洲「處女座」(Virgo)探測器的雷射束中產生的這種特徵性振動模式,使人們得以重構這一現象的發生方式。來自19個國家的近2000名科學家利用兩個探測器數據展開的兩項研究指出,這一巨大的引力波來自兩個黑洞的碰撞。
  • 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
    【科學家發現引力波 霍金:是科學史上重要一刻】  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引力波提供看待宇宙的嶄新方式,發現它們的能力,有可能使天文學起革命性的變化。這項發現是首度發現黑洞的二元系統,是首度觀察到黑洞融合。」
  • NASA一個月探測到5次引力波,探測引力波到底難不難?
    在剛剛過去的4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就探測到五個神秘的時空震動信號,疑似引力波。其中三個可能是來源於黑洞之間的相互碰撞事件,有一個可能來自於兩顆中子星相互碰撞事件,還有一個事件可能是來自黑洞與中子星之間的碰撞。
  • 科學:引力波探測到最大和最遙遠的已知黑洞碰撞
    導語: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由愛因斯坦預測的時空扭曲造成的,這是由於未檢測到的更大和更遠的黑洞碰撞造成的。殘酷的衝擊形成比太陽大的新的約80倍大約9000萬光年遠孔。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 其他三個黑洞合併的信號。到目前為止,因為 第一個引力波被發現於2015年9月 , 迎來的一個 天文學的新時代這種方法已經允許以揭示存在的恆星質量和黑洞十個兼併 中子星,茂密的球形遺蹟和恆星的崩潰。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原初引力波 為宇宙暴漲遺蹟
    新聞背景  北京時間17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架設在南極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BICEP2捕捉到了宇宙暴漲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遺蹟:宇宙原初引力波。  這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以來,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從而首次在引力強場中檢驗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
  • 黑洞的碰撞使引力波變得更加有趣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質量相差懸殊的兩個黑洞之間的碰撞,這為天體物理學和引力物理學開闢了新的前景。這一事件提供了來自這些微弱時空漣漪的第一個明確無誤的證據,表明至少有一個黑洞在合併之前在旋轉,這讓天文學家罕見地了解了這些黑暗物體的一個關鍵屬性。
  • 人類首次探測到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破解「黃金白銀」的起源
    人類首次探測到了由中子星相撞產生的引力波。同時,驗證了雙中子星併合的時候會產生大部分超重元素金、銀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00(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10時),LIGO/Virgo聯合全球各大天文臺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其在引力波探測中的新發現和相關細節。
  • 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現在,根據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幹涉儀(Virgo)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探測到了一個新的引力波信號,來自一場快速而劇烈的 「爆炸」事件。對該事件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解開更多的宇宙謎題。「這是又一個首次發現,」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這項新研究的團隊成員加布裡埃拉 · 岡薩雷斯(Gabriela Gonzalez)說,「我們永遠不會厭倦第一。」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為止最大黑洞
    他們發現兩個巨大的黑洞相互碰撞形成了另一個質量是太陽142倍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引力波探測到的最大黑洞。我們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黑洞可能是太陽質量的幾十倍,在恆星死亡時形成,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100萬倍,位於星系中心。
  • 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檢測到了中子星和黑洞的碰撞
    ,這些波紋被地球上靈敏的引力波探測器捕捉到了。但這一次,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可能探測到了更奇怪的東西。在啟動第三次觀測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和兩個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已經探測到了5個潛在的引力波信號。包括3種可能的碰撞,黑洞之間的的碰撞,一對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與黑洞的碰撞。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科學聯合會正在幾近實時地公開發布他們的探測結果,這樣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就可以立即跟進自己的觀測結果。
  • 陳根:引力波揭秘黑洞合併之謎,黑洞裡面套黑洞
    文/陳根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由於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被認為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第一對被探測到的黑洞的質量都是太陽的30倍左右。現在,來自LIGO和Virgo科學合作組織(LVC)的天文學家報告了迄今為止首次直接觀測到的最大規模黑洞合併。
  • 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國際天文界再次被引力波刷屏。多國科學家16日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中子星引力波怎麼探測?引力波解答了哪些疑問?還有哪些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