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飛船6月26日成功著陸,航天員們為什麼被抬出艙?
何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
為減少航天員失重性骨質疏鬆,科學家們在不懈努力
航天員被抬出艙,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太空逗留時間過長,失重環境對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會不同程度出現立位耐力下降的現象。而太空對航天員骨骼系統方面的影響,就是容易造成失重性骨質疏鬆。
失重性骨質疏鬆是航天員長期太空飛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醫學難題之一,這是由航天失重環境導致的一種特殊的廢用性骨質疏鬆,主要原因在於失重環境下骨骼無機械應力刺激,導致廢用。
為了保障太空人的身體健康,科學家們也想了很多方法儘量減少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狀態下的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1965年,美國太空人使用的健身器是一個簡單的橡皮繩裝置。拉動這根橡皮繩需要32千克的力量。依靠這個小裝置,可以對太空人的肌肉進行訓練,保持基本的力量和體力來適應太空環境。上世紀70年代,「天空實驗室」空間站迎來了腳踏車。雖然腳踏車鍛鍊的部位有限,但如果能每天鍛鍊兩次,便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現在的腳踏車功能多了,坐著、躺著也都可以鍛鍊。後來有了划船器,這對背部、肩部和腹部的鍛鍊效果非常明顯,佔用面積也小。
先進的抗阻力訓練器個頭雖然較大,但功能也更完善並且更加豪華。它利用真空壓力,通過纜索、滑輪和飛輪裝置,可模擬自由負重器械。太空人每天可鍛鍊兩個半小時,一切訓練計劃可以藉助數字顯示器設計。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曾經有一臺跑步機。國際空間站上的跑步機又先進了許多,它裝有一個隔震系統,在設計上能夠減少對敏感實驗產生的幹擾。隨著健身器械的改進,太空人的身體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人類開發太空的前景也就愈加光明。
40多歲發生骨質疏鬆的確早了些,因為這是中老年病
太空上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其實日常生活中,骨質疏鬆現象更為普遍。最近我聽說,某媒體40歲值夜班編輯,只是腳崴了一下就骨折了。還有一位女會計,摔一個跟頭就骨折了。還有40歲左右的編輯中度骨質疏鬆。40多歲發生骨質疏鬆的確是早了些,綜合分析可能與平時飲食不均衡導致鈣攝入長期不足、接受日照時間太少導致維生素D不足、盲目減肥、長期靜坐不愛運動等因素有關。
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特徵是骨礦物質含量低下、骨結構破壞、骨強度降低、易發生骨折。疼痛、駝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特徵性表現。由於骨質疏鬆症發生時常無明顯症狀,容易被人疏忽。通常是發生骨折後才從X光片上顯示骨質疏鬆症,而此時骨量的丟失可能已經超過30%,治療起來有很大困難。
還有一些骨質疏鬆患者主要症狀表現為疼痛,以腰背部疼痛多見,嚴重時會出現全身骨骼和關節疼痛,並出現身材變矮、駝背等症狀。
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嚴重後果,輕者影響機體功能,重則致殘甚至致死。骨質疏鬆性的脆性骨折,通常在日常負重、活動、彎腰和跌倒後發生。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腰背部、髖部和手臂。
髖部骨折後的病人,第一年內由於各種併發症死亡率達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據原衛生部公布的資料顯示:一個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的患者每年的直接經濟負擔是32776元人民幣。中國每年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的直接經濟負擔是1080億元人民幣。
預防老年骨質疏鬆,應從娃娃抓起
老年性原發骨質疏鬆則是由於增齡所致的體內性激素減少及生理性退變所致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無機械應力刺激也同樣是老年性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現今醫學界發病機制研究比較全面透徹、治療對抗措施比較完備的一種疾病,也就是說骨質疏鬆症是可防治的慢性病。人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應當注重骨質疏鬆的預防,嬰幼兒和年輕時的生活方式都與成年後骨質疏鬆的發生有密切聯繫。人體骨骼中的礦物含量在30多歲達到最高,醫學上稱之為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當於人體中的「骨礦銀行」儲備越多,到老年發生骨質疏鬆症的時間越推遲,程度也越輕。老年後積極改善飲食和生活方式,堅持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可預防或減輕骨質疏鬆。
富含鈣(每天攝入800-1000毫克)、低鹽(每天低於6克)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對預防骨質疏鬆有益。嗜煙、酗酒、過量攝入咖啡因和高磷飲料會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病危險。無論男性或女性,吸菸都會增加骨折的風險。不要過量飲酒,男性每日飲酒量應當控制在25克酒精量,折合啤酒一瓶,或白酒60ml、葡萄酒240ml或開胃酒120ml之內,女性應減半。
骨質疏鬆症受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影響,先天因素指種族、性別、年齡及家族史;後天因素中,有以下特徵者屬於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
老齡、女性絕經、母系家族史(尤其髖部骨折家族史)、低體重、性激素低下;吸菸、過度飲酒或咖啡、體力活動少、飲食中鈣或維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攝入少)、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應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如何提高骨強度、預防骨質疏鬆
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需要不斷地運動刺激,缺乏運動就會造成骨量丟失。體育鍛鍊對於防止骨質疏鬆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鍛鍊身體,出現骨質疏鬆,肌力也會減退,對骨骼的刺激進一步減少。這樣,不僅會加快骨質疏鬆的發展,還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步行或跑步、跳繩、踢毽、打球等能夠起到提高骨強度的作用。平均每天至少20分鐘日照,充足的光照會對維生素D的生成及鈣質吸收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防曬霜、遮陽傘也會使女性骨質疏鬆機率加大。平時戶外光照不足的情況下,出門又要塗上厚厚的防曬霜或者用遮陽傘,或隔著玻璃曬太陽,都會影響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負重運動可以讓身體獲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強度,但一定要預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還有,日常生活中,類似跑步、蹬腳踏車、划船、抗阻力訓練等鍛鍊都有預防骨質疏鬆的作用,大家不妨借鑑一下太空人預防骨質疏鬆的運動方式。
預防骨質疏鬆症要杜絕一些誤區
1.很多人認為喝骨頭湯能防止骨質疏鬆,但實驗證明,相同容積下,牛奶中的鈣含量遠遠高於骨頭湯。對老人而言,骨頭湯裡溶解了大量骨內的脂肪,經常食用還可能引起其他健康問題。要注意飲食的多樣化,少食油膩,堅持喝牛奶,不宜過多攝入蛋白質和咖啡因。
2.治療骨質疏鬆症不等於單純補鈣。簡單來講,骨質疏鬆症是骨代謝的異常(人體內破骨細胞影響大於成骨細胞,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過骨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綜合治療,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患者應當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3.骨質疏鬆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如果年輕時期忽視運動,常常挑食或節食,飲食結構不均衡,導致飲食中鈣的攝入少、體瘦,又不拒絕不良嗜好,這樣達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質量,就會使骨質疏鬆症有機會侵犯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因此,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要及早開始,使年輕時期獲得理想的骨峰值。
4.很多老年人認為骨質疏鬆症無法逆轉,到老年期治療已沒有效果,為此放棄治療,這是十分可惜的。從治療的角度而言,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應當接受正規治療,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5.多數骨質疏鬆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現異常感覺或感覺不明顯。發現骨質疏鬆症不能靠自我感覺,不要等到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高危人群無論有無症狀,應當定期去具備雙能X線吸收儀的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有助於了解自己的骨密度變化。
6.骨質疏鬆症平時不只是腰酸腿痛而已,一旦發生脆性骨折,尤其老年患者的髖部骨折,導致長期臥床,死亡率甚高。對於已經確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應當及早到正規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綜合治療。
航天員落地第一餐為什麼有羊肉?
翁維健:中醫養生泰鬥,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養生康復專業創始人
據央視報導,神十航天員落地後吃的第一頓飯,菜單有小花卷和蛋炒飯,米粥和面片粥,榨菜肉絲、醬牛肉、清炒土豆絲、清炒西蘭花、芥藍和蘿蔔燉羊肉,還有蘋果和桃子。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大熱天的還吃羊肉呢?其實,三位英雄航天員凱旋第一餐體現了中國家常便飯特色。同時,也是中國膳食養生的一個實際應用。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腎,益氣補虛,促進身體復原功效。蔬菜、水果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必要的植物纖維,鹹菜開胃,粥、花卷容易消化吸收。
燉羊肉是內蒙古草原的特色食品,以性溫熱、味鮮美而名滿天下。羊肉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如爆炒、做湯、燒烤、燉食等烹飪方式。不過,羊肉燉則能較好地保存營養成分,「燉」就是在主料中加水和少許調料,放在文火上燉,做法既簡便又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主料的原汁原味,加之芥藍和蘿蔔更是葷素好搭配。
現代營養學上把羊肉歸為紅肉,富含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鐵元素,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12、硫胺素、核黃素和磷等。將新鮮羊肉洗淨,放入沸水中煮開後,將沸水倒掉,再倒入新鮮乾淨的沸水,只放少許的食鹽、大蔥、生薑。蓋緊鍋蓋燒至肉爛時撇去浮油,撈去蔥、姜,吃時加入香菜、味精、醋、胡椒粉、鹽、香油等調料。這樣製作的羊肉,味道鮮美,不油膩。製作時,在鍋中放入蘿蔔,則能充分發揮蘿蔔的涼性,起到消積滯、化痰熱的作用。
民間稱羊肉為「發物」,加上羊肉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等,因此患慢性病如高血壓、腎病,尤其是患肝臟病的老人應慎食羊肉。若大量食入羊肉後,肝臟不能全部有效地完成蛋白質和脂肪的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謝功能,而加重肝臟負擔,可導致發病。而腎病患者攝入越多的蛋白質,對腎臟的損害程度越嚴重,甚至會影響腎的正常生理功能。
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