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臨床中有8%~15% 的骨質疏鬆由藥物導致體內礦物質代謝紊亂所致,臨床上又稱"藥源性骨質疏鬆症",今天為大家做個盤點。
一、質子泵抑制劑(PPIs)
質子泵抑制劑(PPIs)可能會增加髖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風險。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機制有:(1)減少鈣吸收。(2)胃壁細胞可能具有潛在內分泌作用,可分泌雌激素。(3)通過抑制破骨細胞的空泡型質子泵(V-ATP酶)的活性而抑制骨吸收。
在預防與治療方面,目前尚無明確指南,對於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者應經常評價其用藥的必要性,並考慮短期或間歇用藥,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二、甲狀腺激素
過量的甲狀腺激素可影響正常的骨代謝,通過抑制成骨細胞活性、促進破骨細胞的形成和分泌、影響鈣磷代謝引起骨質疏鬆,最終導致骨量的丟失。並且在不同的甲狀腺疾病中,發生骨質疏鬆的機制是不同的。因此,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時,要慎之又慎。
三、抗凝藥
已有研究報導提示某些抗凝藥物可通過不同的藥理機制幹擾骨轉換,使骨丟失大於新骨形成,最終導致骨量減少,骨質疏鬆,嚴重時可並發骨質疏鬆性骨折。
問題在於,抗凝藥物導致的骨質疏鬆早期不易發現,且藥物性骨損害作用更持久、逆轉困難。一般治療包括改變飲食習慣,補充鈣劑、維生素D和蛋白質等,必要時需對症處理。
四、糖皮質激素
骨質疏鬆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最嚴重的副作用之一,即使是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也可引起骨丟失。
主要是通過促進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及抑制成骨細胞介導的骨形成引起骨質疏鬆,多數症狀隱匿,不少患者在進行X片檢查時才發現並發骨質疏鬆症。因此,儘量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更換劑型或給藥途徑,必要時,換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五、骨質疏鬆藥
沒錯,骨質疏鬆藥也可能引起骨質疏鬆和骨折。雙膦酸鹽類藥物用於絕經期婦女,防止或減慢骨質流失,以減少骨質疏鬆的骨折風險。但是,雙磷酸鹽類骨質疏鬆症藥物服用超過五年以上可能增加轉子下及骨幹股骨骨折風險。
六、某些降糖藥
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為胰島素增敏劑,主要用於治療胰島素抵抗的 2 型糖尿病。2006 年新英格蘭雜誌報導,羅格列酮會增加患者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此後,多項研究顯示該類藥物能增加骨丟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質量。
七、腫瘤化療藥物
如甲氨蝶呤通過減少成骨細胞活性、增加破骨細胞生成引起骨質疏鬆,長期大劑量應用甚至導致甲氨蝶呤骨病(骨痛、骨質疏鬆症、壓縮性骨折);環磷醯胺可引起成骨細胞損傷造成骨發育不全,並影響骨代謝;阿黴素通過抑制成骨細胞使骨髓質和骨皮質的厚度下降。
八、抗癲癇藥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可引起骨質疏鬆。該類藥物能通過促進維生素 D 的降解、減少鈣離子的吸收、降低機體對甲狀旁腺素的反應、導致維生素 K 與降鈣素缺乏等引起骨質疏鬆。
其他
此外,芳香化酶抑制劑、蛋白酶抑制劑、利尿劑、異煙肼、鋰製劑、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含鋁抗酸劑、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等也會引起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針對以上藥物,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指導,遵照醫囑,科學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