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維生素D|補鈣|血鈣|骨鈣|骨骼|-健康界

2021-01-11 健康界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

很多人也非常注重「補鈣」問題

補鈣作為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基本方法之一

看似簡單易懂

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

不少人卻陷入所謂「補鈣」的誤區

為什麼天天補鈣?

還會得「骨質疏鬆症」呢?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答疑解惑

 案例 

李阿姨平日經常關節疼痛,天氣一涼更是疼得厲害。醫生說是骨質疏鬆症,需要補鈣。但李阿姨說自己一直在吃鈣片,而且血檢報告中的血鈣含量完全正常,怎麼就缺鈣了呢?


其實李阿姨明顯踩中了

很多人都有的補鈣誤區,

那就是混淆了血鈣和骨鈣的區別!

血鈣正常,不代表骨骼就不缺鈣!

正常人體內鈣的含量約為1000~1300克,約佔體重的1.5~2.0%。這其中,99%是骨鈣只有1%是血鈣,二者作用不同:

當血液中的鈣濃度達到一定量時,將會沉積到骨骼之中形成羥磷灰石和磷酸鈣,這時鈣就變成了骨鈣,而這一過程就叫做鈣磷沉積。


如果把骨骼比作高樓大廈,那麼骨鈣就相當於砌牆的磚,使骨骼更加堅硬、穩固。即使骨骼停止發育,骨鈣每年也會更新20%左右

血鈣,指的是飲食中的鈣元素被吸收之後,停留在血清血漿中發揮功能的鈣。其中50%為可自由擴散的鈣離子,能夠調節神經肌肉收縮、血液凝結和心臟搏動等。


為什麼李阿姨吃鈣片只補充了血鈣量,卻沒有補到骨鈣量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血鈣與骨鈣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血鈣高時,可促進鈣磷沉積,增加骨鈣量;血鈣不足時,骨骼會促發溶骨效應,代償性地溶解骨鈣,以此釋放鈣元素返回血液中,增加血鈣量。

由於人們在40歲以後鈣的吸收能力下降,或者長期以來飲食中鈣含量不足,可能導致中老年人普遍血鈣下降。

此時,由於骨鈣的補給,可讓血鈣值處於正常範圍,但卻誘發了骨質疏鬆症。

因此,中老年人需要多加關注血鈣、骨密度值兩項指標,綜合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現象,以免被迷惑。


【血鈣正常水平】約為2.25~2.75mmol/L,若低於1.75mmol/L為低鈣血症;若高於2.75mmo1/L為高鈣血症;


【骨密度正常值】30~40歲骨量峰值時,骨密度為0.699±0.06,以後以每年1.2%的速率流失;50~55歲時為0.616±0.09;61~65歲時為0.516±0.07;65歲以上老人為0.476±0.06,骨質丟失約31.9%。




鈣,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有研究發現:缺鈣,與100多種疾病有關。不僅僅會影響骨骼,還會影響身體其他的很多功能。

病菌侵入時,鈣離子會首先發出警報,緊接著又發出識別病原體的特徵信號,引導免疫細胞更有針對性地殺滅病菌。

如果缺乏血鈣,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紊亂,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紅斑狼瘡、風溼病、皮炎、痤瘡等。

鈣是天然的鎮靜劑,可調節心率和神經興奮度,長期缺鈣可能導致控制神經系統的能力下降,影響體內激素分泌,引起失眠和睡眠質量下降。


食物需要通過各類消化酶的分解,營養才能被吸收,而鈣離子可增強消化酶活躍性,缺乏鈣離子時,人體消化功能容易隨之降低。

鈣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當出現出血點時,鈣離子可逐級激活凝血酶來止血,血鈣匱乏易導致凝血障礙、傷口癒合較慢。


血鈣過低有害,但如果血鈣過高,也容易發生高鈣血症

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症的斑塊鈣化、堵塞情況,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容易生成腎結石或鈣化沉澱,促使腎臟向纖維硬化發展,增加慢性腎衰竭風險;

對神經肌肉造成損害,導致四肢乏力、面部僵硬、運動失調等。


那麼我們該怎樣預防血鈣和骨鈣失衡呢?這就要求我們體檢時多關注3個指標:

甲狀旁腺分泌的甲狀旁腺激素能夠雙向調節血鈣水平,刺激腎臟增加對鈣的重吸收,並促進骨鈣溶解;當血鈣過多時也會相應減少分泌,來抑制骨鈣流失。

甲狀旁腺激素的正常水平值為<70pg/ml,通常在15~68pg/ml之間;如果過高則可能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要警惕出現骨質疏鬆症。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它能促進腸黏膜鈣結合蛋白生成,從而增加腸道對鈣的吸收。其中,25-羥基維生素D3還可以直接促進鈣沉積,加快新骨的生成和增加骨鈣含量。

當25-羥基維生素D3含量≥30ng/mL時,能較好地降低骨折風險;如果<20ng/mL,容易引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造成骨鈣大量流失。


磷和鈣一樣都是骨骼的主要組成部分,當血液中鈣和磷含量的乘積>40時,二者就會沉積到骨骼中合成骨質;若乘積<35,就會反過來加劇骨鈣流失。

此外,適量的磷(鈣磷比1.5:1)對鈣吸收有促進作用,但血磷過多也會阻礙腸道對鈣的吸收。

正常人血磷水平為0.97~1.61mmol/L;高於1.61mmol/L則為異常情況。


部分惡性腫瘤在發生骨轉移時,可分泌破骨細胞激活因子,促使血鈣升高。因此,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血鈣數值異常,要及時就醫診斷,排除癌症風險。



雖然喊著要補鈣的人很多,但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每天從膳食中獲取的鈣僅有約339mg,還不足推薦量的一半。

可見很多人補鈣,都沒補在「點」上!想要促進血鈣向骨鈣的轉化,一定要用好補鈣「黃金搭檔」!

成人每天需要攝入800mg鈣,40歲以前的成年人適合通過膳食補鈣,其中天然乳製品是「補鈣大戶」,建議每人每天飲用250ml牛奶或酸奶。

40歲以後可適當增加鈣劑,好的鈣劑應有含鈣量高、吸收率高、無刺激性、服用方便等特點。比如牛初乳,吸收率高達70%,不僅富含乳鈣,還含有7種以上的生長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同時又含有少量初乳鹼性蛋白,有一定促進骨骼修復和再生長的作用。

根據中國部分居民血液中的25-(OH)D3水平檢測發現,約60%以上的居民為缺乏,只有約6%的人群達到優秀。可見普遍缺乏維D是骨質疏鬆高發的原因之一。

那麼維生素D要怎麼補呢?其實維生素D主要依靠自身合成,人體皮膚層內含有一種膽固醇,經陽光照射後,就變成了維生素D3。建議在每天上午8~10點或下午3~5點時曬30分鐘左右的太陽。

此外,部分食物也含有維生素D,可適量食用:動物性食品,如沙丁魚和三文魚、魚卵、動物肝臟、蛋黃、魚肝油等,以及脫脂牛奶、乳酪、堅果和海產品等。

維生素K2在過去提及較少,常被大家忽視,但它其實十分重要。維生素K2能活化骨鈣素,把補進來的鈣「抓進」骨骼中。如果缺乏維生素K2,骨鈣素就不能被激活,多餘的鈣容易引起血鈣升高。

富含維生素K2的食物主要有納豆、乳製品、蛋白質和綠葉菜等。

人體吸收能力有限,少量多次補充比一次性大量補充效果更好,建議不要一次性補鈣超過200毫克。

建議中老年人選擇隨餐或餐後半小時補充鈣劑,這樣食物中的糖、油脂有助於鈣吸收。不宜和鐵、鋅等同補,也不宜和碳酸飲料、泡騰飲料同飲。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以上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潔妹 責編:鄒向東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聯繫和投稿郵箱:jiankangGZ@126.com

相關焦點

  • 世界骨質疏鬆日:不論男女老少,這份骨骼秘籍請收好
    繼發性骨質疏鬆: 繼發於其它原因所致,如:繼發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糖尿病等。長期服用甲狀腺激素、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的患者也易罹患。此類疾病很少被人了解,單純補鈣遠遠不夠,還需要診治原發病。另外,散發的其他類型的骨代謝疾病也不容忽略,如甲狀旁腺疾病、成人維生素D缺乏症等,常常發生於年輕人。
  • 世界骨質疏鬆日:有三類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的應該如何...
    原標題:世界骨質疏鬆日:有三類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的應該如何防治?   骨質疏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是全身骨骼所發生的一種病變,也是骨骼所發生的最常見的疾病。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殺手」,患者一開始可能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隨著他們的骨骼質量、承重能力的下降,進而就會發生骨骼疼痛、變形,還極容易導致脆性骨折的發生。
  • 靜悄悄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老年人常見維生素D缺乏及慢性負鈣平衡,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年齡相關的腎上腺源性雄激素生成減少、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軸功能下降、肌少症和體力活動減少造成骨骼負荷減少,也會使骨吸收增加。此外,隨增齡和生活方式相關疾病引起的氧化應激及糖基化增加,使骨基質中的膠原分子發生非酶促交聯,也會導致骨強度降低。
  • 天天補鈣,為什麼還是骨質疏鬆?1個誤區可能讓這麼多年鈣都「白補...
    根據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大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老齡化將達到30%比例,骨質疏鬆症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7位,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56%,女性發病率更高達60%~70%,以致於骨折的發生率接近三分之一…… 案例 李阿姨平日經常關節疼痛,天氣一涼更是疼得厲害
  • 2件事是骨質疏鬆「剋星」,補鈣排最後,若你做到,骨質疏鬆不敢來
    主要的原因在於年齡增加之後體內的鈣元素和骨量會加速的流失,從而骨的微觀結構也會出現變化,不僅嚴重的阻礙骨骼的發展,而且還容易形成多孔骨增加骨折的發病率。而女性出現骨質疏鬆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體內的激素水平分泌不均衡,維生素d合成的概率非常低,此時發生骨質疏鬆之後,最容易形成的就是腰椎斷骨裂或者骨折的情況出現。二,II型骨質疏鬆除了一型骨質疏鬆之外,二型骨質疏鬆主要的患者是老年人也被稱為老年骨質疏鬆。
  • 世界骨質疏鬆日 醫生教你看懂骨質疏鬆症!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貴病」也逐步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與這些明顯的病症相比,還有第四個慢性疾病——「骨質疏鬆症」卻常常被人們忽略。 羅琳介紹說,骨質疏鬆症是指骨骼的質地沒有那麼密實了,就像乾枯的樹枝一樣,變得脆弱易碎,輕微碰撞或摔跤就導致骨折的慢性疾病。是一個悄悄偷走骨質的「沉默殺手」。
  • 防治骨質疏鬆常見誤區 |骨質疏鬆症|骨密度|內分泌|防治|疾病|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2018年10月19日發布的首次中國居民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高達32.1%,而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患病率更是達到51.6%。預計未來幾十年中,骨質疏鬆症及其導致的骨折發病率依然呈上漲趨勢。
  • 世界骨質疏鬆日:關於骨質疏鬆,專家告訴你不知道的「真相」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近1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症,但高發病率的背後,骨質疏鬆症的危害卻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視。據了解,人體的骨骼分為製造骨骼的"成骨細胞"和破壞骨骼的"破骨細胞",兩者需要平衡運作才能形成健康的骨骼。在年輕時,成骨細胞活動度大於破骨細胞,骨骼的密度不斷增加,一直到35歲左右,達到你人生的峰值骨量,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激素水平的下降等因素,破骨細胞的活動會高於成骨細胞,就會出現骨流失,最終形成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能治好嗎 骨質疏鬆症應該注意什麼
    骨質疏鬆在中老年人群中是常見病,那麼骨質疏鬆能治好嗎?一般除了慢性病、絕症類、過敏性類疾病不能根治外,大多數疾病還是能根治的,所以說骨質疏鬆能治好嗎?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揭開這一題。骨質疏鬆能治好嗎?
  • 老人骨質疏鬆?原來是『偷鈣賊』在偷你的鈣
    斷指骨內部結構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SEM) 骨質疏鬆症,是鈣從骨骼中流失,導致骨骼疏鬆多孔,脆弱不堪。 如何科學強健骨骼? 吃富含鈣的食物 很多人都覺得喝牛奶補鈣,能強壯骨骼。 沒錯,牛奶富含鈣,但是,如果長期靠喝牛奶補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相關閱讀——喝牛奶多的國家,骨折率高?
  • 臨床筆記丨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一覽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曾經被認為是衰老的必然結果,現在發現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現對骨質疏鬆症傳統治療及最新藥物進行梳理,以期為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提供借鑑和幫助。降鈣素降鈣素可特異性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同時,降鈣素還能通過中樞特異性受體的作用,降低神經細胞中鈣離子的濃度,可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內啡肽的釋放,通過抑制疼痛因子和增加鎮痛因子雙重作用緩解骨質疏鬆症的疼痛症狀。
  • 女性要小心骨質疏鬆(圖)
    越早越好:女性35歲要注意補鈣  多數婦女大約在35歲時骨密度達到高峰,持續數年後進入了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後的快速骨質流失和人體內雌激素減少有關。人體中所含的鈣其中大多儲藏在骨中,當攝入足夠的鈣時,一部分鈣被吸收入骨骼,一部分則進入血液循環,參與機體調節後隨尿液排出。
  • 關於骨質疏鬆的危害你知多少?來聽聽主任怎麼說!
    據2014年《 近十年我國各地區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狀況》報告,中國4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已超過1.12億,其中絕大部分人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並不多。那麼,骨質疏鬆症,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骨質疏鬆症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為了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三大殺手。
  • 骨質疏鬆大多數是「吃」出來的,這3類人容易被盯上,要「警惕」
    骨質疏鬆症早期常無症狀,往往在拍片子時偶然被發現有骨質疏鬆症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骨質疏鬆症常見的症狀是腰酸背痛,身高縮短,但這些症狀常被認為是人老了的必然現象,未被重視,終致因反覆骨折而致 殘、致 死的後果。
  • 闢謠:骨質增生不能補鈣,骨質疏鬆才要補鈣?給你梳理補鈣小常識
    鈣是人體骨骼重要組成物質之一。「鈣」含量的多少,會影響到骨密度是否足夠。因而,常常有人會覺得,補鈣與骨骼之間應該是這種關係:骨質增生=骨密度過多=「鈣」太多了=所以,不能補鈣?骨質疏鬆=骨密度降低=「鈣」太少了=所以,才要補鈣?
  • 防骨質疏鬆不止補鈣,這批長者用5個月學會為骨骼「減齡」
    研究骨骼營養的廣州市營養協會會長陳李漢說,這是吞噬長者健康的「隱形流行病」。陳李漢解釋道,「骨質疏鬆這是骨骼衰老的一種表現,但事實往往是骨骼保養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和普及,導致骨骼衰老快於人體衰老。」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長者日常就是三杯水加幾棵菜心和一碗雲吞,營養攝入不夠。而權威數據顯示,2010~2016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病率升至36%。
  • 警惕骨質疏鬆,骨密度篩查很重要!
    很多關於骨關節方面的疾病或多或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骨質疏鬆症就是其中的一種,平時看起來可能沒什麼大礙,但是嚴重起來甚至可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所以骨質疏鬆症的防治很重要。什麼是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質疏鬆症是以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性增加為特徵的骨骼系統疾病,骨強度反映骨骼的兩個主要方面,即骨礦密度和骨質量。
  • 【世界骨質疏鬆日】骨質疏鬆知多少
    骨 質 疏 松 什麼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 骨質疏鬆,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若有椎體雙凹變形,椎體前緣塌陷呈楔形變,亦稱壓縮性骨折,常見於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此時可以直接診斷為骨質疏鬆。當然,並不是只做影像學檢查就可以了,對於診斷或懷疑骨質疏鬆症的患者至少要做以下基本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鈣、磷和鹼性磷酸酶水平,尿電解質和骨轉換標誌物等。
  • 骨質疏鬆對身體有什麼危害?怎樣有效預防?
    60歲以上老年人佔56%,絕經後婦女發病率更高,約為60%~70%,它的基本發病機理是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漸減少而引起的症狀,那麼,骨質疏鬆對身體有什麼危害?